分享

豫剧全剧《山城母亲》下 周口市豫剧团

 公司总裁 2017-05-25














在现代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等多种艺术充斥影视屏和网络媒体,各种社会娱乐、消遣文化铺满大街小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作为舞台艺术的传统戏曲,已经被挤到了剧场的偏僻一隅。如何守好这块有限的阵地,充分发挥和挖掘戏曲艺术特有的功能优势,吸引更多群众的目光,让更多的观众回归剧场,感受戏曲之精美,聆听故事之动人,体味人性之纯真,提升人生之操守。无疑是戏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每个戏曲工作者的神圣的使命。豫剧《常香玉》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精彩回应。 

  现实生活中的常香玉无疑是伟大的。她9岁学艺,10岁登台,在长达70年的艺术人生中,她用她的精湛的艺术,塑造了无数生动的戏曲形象,把豫剧这一剧种推向了新的高峰。一生视艺术为生命,始终践行着她那句“艺比天大”的名言。在20世纪40年代,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她首演抗日题材现代戏,鼓舞民族气势。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团巡演,捐献飞机,彰显出一个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说实话,要想用两个多小时的戏来讲这样一个伟大艺人的真实故事是不可能的。而且用戏曲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来塑造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名人难度是非常之大的。因为,常香玉作为一个艺术大师,生活轨迹、社会认知程度与其他人有很大不同。她的生活就是戏曲舞台,与她直接交流的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她的唱腔,她的表演,她生活的一点一滴都被广大观众所熟悉,她在舞台上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形象地活在群众心中。但是,生活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事业上的精彩也不是戏曲舞台上的精彩。所以,把一生演戏的常香玉大师塑造成戏中被演的常香玉,既需要创作者们拿出勇气,赋予激情,又必须深入挖掘,找准途径。我们惊奇地看到,豫剧《常香玉》做得非常成功的。 

  豫剧《常香玉》的故事涵盖了大师一生的生命轨迹和艺术人生。从2004年6月1日开始,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弥留之际,她的心灵开始了对自己八十一年人生历程的回望,开始了对自己艺术生命的审阅。呈现于舞台之上的剧情,一切都来自于常香玉遥远的记忆;台下观众所听闻的,也是一个垂暮老人的“心灵絮语”;剧中每一个人物的每一句语言,每一个行动,也都带有常香玉主观过滤的色彩。戏曲是一种叙事的艺术,更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一个来自心灵的故事一定更加饱含真情,一个经过情感涵养的故事也一定更能牵动灵魂。由于一切来自一个人的记忆,来自一个人的追寻,使得《常香玉》的时空转换及其灵活,故事情节跳跃自如。因为记忆是时隐时现的,追寻也是时断时续的。特殊的叙述方式,使得戏剧情境显得真切、空灵。独特的结构形式,让全剧风格具有了诗的品格和韵致。 

  现代豫剧《常香玉》是一个以真人为题材的戏。将真人真事搬上舞台并不是戏曲的擅长。可贵的是,豫剧《常香玉》并没有把故事停留一般叙述中,没有用生活的罗列代替艺术的提炼。而是运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将视角对准人物心灵,紧紧抓住常香玉大师一生挚爱戏曲艺术,始终回报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深刻揭示大师的人格魅力,艺术个性,艺术地撷取常香玉大师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精心打造了一个个动人的生活细节,细腻而真实地展现了“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心路历程。诗化的风格追求,空灵、唯美的舞台呈现,酣畅淋漓的情感表达,老、中、青常香玉穿越时空交流的结构样式,为戏曲现代戏长廊增添了一部风格独具的艺术作品。 

  笔者在感受豫剧《常香玉》带来的艺术享受的之余,几番品读,几番揣度,总想把《常香玉》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一探究竟:为什么要采取“心灵絮语”式的叙述角度?为什么要采用“戏剧蒙太奇”式的结构方式?《常香玉》要实现的是一种怎样的艺术追求?创作者要完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目的? 

  首先,豫剧《常香玉》不是在写故事。它回避了以往根据真人真事写戏的一贯写法,尽管现实生活中的常香玉大师有着传奇一般的人生经历,有着后人不可超越的精湛艺术成就,有着抗美援朝捐献飞机这样的惊人义举,但作者都没有简单地把这些事迹进行罗列,因为《常香玉》还有它更高的目标追求,在更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更为庄严的仪式在吸引着作者的目光。也没有抓住某一个典型环节去进行更加典型化的创造。似乎《常香玉》不想过多地停留,因为它明白戏曲永远要牢记“赶路要紧”,过分的刻化往往要牺牲戏曲的进程之美。更何况,讲述常香玉故事的电视剧有了,书也有了,论讲故事,戏曲在它们面前不是对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