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河南坠子: 一个盲目艺人,背着一个坠子弦,带着一个孩子(引路和照顾他的生活),哪个村子出三四斗粮食,可以唱半个月。说唱的地址都是在场园里,摆一张小桌,一壶水,听众则都站着。坠子弦一拉,就唱将起来。 说唱的内容一般有两种:一类是调侃斗笑的“小段”(即小故事),之后才唱“正本”即长篇故事。 开唱之前,先拉一段大家爱听的曲子,然后说: “说书不说书,上场先作四句诗。说的是: 天上下雨地皮湿,往东走腿肚朝西。 兄弟没有哥哥大,老太太从小是个闺女。” (注:旧时唱大鼓,届子,山东快书等民间艺术都通称为“说书”。) 这类上场诗很多,又如: “墙上画虎不咬人,砂锅和行不胜盆。 要儿不如亲生子,寡妇不如有男人。” 这不是作诗,是农民用“大实话”的幽默调侃。 作完“诗”还要加唱一个小故事,再说点闲话,磨磨时间也增加些乐趣,才开唱“正本”: “闲言道罢了,书也书归正,老幼明公,在位的先生,别嫌俺破喉咙哑嗓拙口笨腮。听俺慢慢慢道来:你爱听文来,爱听武,爱听奸来,爱听忠……爱听文来《西厢记》,爱听武来,水浒的兵,爱听奸来铡国太,爱听忠来说刘墉。你爱听文来,俺不会,爱听武来,俺也不行,爱听奸来忘记了,爱听忠了也记不清。若问使俺唱哪一个,有一个小段(小故事)对您明。提起来小段人人会,十人唱得九不同……”以上这些唱词纯系磨时间,但大家习惯了,也不觉得多余。有一个小故事是: 旧时期农村普遍存在着“小女婿”现象。女人有了儿子希望早一些成亲。有了儿媳妇,自己就成了婆婆,升了一级,有人伺候了,况且家里还多一个劳动力。有一小段就是讽刺“小女婿”现象的: 有一个小大姐才十七,再过四年二十一。 姑娘大了嫁不出去,临村找了个小女婿。 若问小女婿有多大,抱着媳妇找奶吃。 小两口井台去抬水,一头高来一头低。 也是女婿没注意,一步滑了个嘴啃泥。 躺在地上打滚哭,小大姐怎么也拉不起。 小大姐一时生大气,把开裤子打屁屁。 过路行人看不惯,说:“这位大嫂呀, 教育孩子回家打,不该在井台上耍脾气。” 小大姐一时生了气,舀起一瓢水,照着远客泼出去: “闲着没事放屁话,管你娘腿的啥闲事!” ……这类幽默夸张的小段很多,想来怪有意思的。 唱完“小段”才“开正本”,说长篇故事。 正本戏的故事大多是,一个穷小子在官宦人家当用人,偏偏这家小姐爱上了这个穷小子,非他不嫁,宁要爱情,不要父母。于是被家庭“开除”,在野外找个“寒窑”度日。不久小伙子当兵,一去十八年,升了高官,回寒窑接妻子,作为一个大男人,还偏偏要调戏一下妻子,试验一下,他离家这十多年,感情还忠不忠于他,结果是以喜剧的结果告终。领着老妻进朝廷享福。 也有“公子投亲”一类的长篇故事:两个官宦人家结了亲眷之后,男方家道中落,女婿投奔亲家,老丈人嫌贫爱富,将女婿赶出家门,女婿奋发读书,后来中了状元……喜剧结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