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唱腔 河南豫剧最明显的艺术个性、最具浓厚特色的当属“唱腔”。它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段的唱腔,以唱来细致的抒发人物的情怀,塑造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的展开和矛盾的冲突。在发展流传过程中,虽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流派与唱派,但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以及语言音调和句法组成等多方面看,都包括在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声腔之中。以河南郑州为界,郑州以东为豫东调,郑州以西包括郑州为豫西调。 豫东调,包括祥符调、沙河调、高调。唱腔曲调以中州音韵的豫东地区(开封、商丘为中心)的语言音韵和语调为基础,旋律骨干音一般为sol la si re mi,多落5音上,旋律多向上进行,习称“上五音”; 唱腔的句法结构一般是是眼起板落,演唱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高音细,高亢激越,明快花俏,绚丽多姿,富有变化,善于抒发激情欢快之情。如豫东调的传统唱腔:马金凤演唱的《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唱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陈素真演唱的《三上桥》中崔氏唱段《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等。 豫西调,唱腔曲调以中州音韵的豫西地区(洛阳为中心)的语言音韵和语调为基础,旋律骨干音一般为do re mi sol la,多落1音上,旋律多向下进行,习称“下五音”; 唱腔的句法结构一般是板起板落,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嗓),腔大低沉,声音圆润,粗犷浑厚,韵味醇浓,善于抒发慷慨悲愤之情。如豫西调的传统唱腔:常香玉演唱的《白蛇传》中白素贞的唱段《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大祭桩》中黄桂英的唱段《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等。 上世纪30年代,豫剧两大流派进入了相互竞争、相互交流,进而融合的新时期。其中以常香玉为代表的一批豫剧改革家大胆将豫东调和豫西调相互融合,并汲取姊妹艺术精华,形成朴实浑厚且不失柔媚跳荡、豪迈奔放且不失典雅细腻、委婉曲折且不失清脆圆润的新的豫剧常派声腔艺术。她成功的采用了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改变以往豫西调只用大本嗓,豫东调只用假嗓的演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豫剧旦行演唱艺术的技巧性和表现力。而豫东流派代表人物马金凤,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将豫东调与豫西调的长处相结合,在保持豫东调“巧、快、柔”的艺术特点上,融入豫西调“深沉、舒展”的艺术特点,结合个人嗓音条件,形成以小嗓为主的同时,巧妙揉进大嗓,最终完成唱腔刚健豪放,铿锵有力,从容洒脱,独树一帜的“帅旦”行当。这些老一辈优秀的豫剧艺术家通过不断的交流、吸收、创新,为豫剧唱腔的扩展和丰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板式 豫剧属于梆子声腔体系,板腔体的组织形式,它的板式变化使音乐极富戏剧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豫剧板式独具特色,在其发展过程中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板式,即现在所说的节拍,戏曲音乐中称为“板眼”,强拍叫“板”,弱拍叫“眼”。豫剧唱腔音乐结构主要有慢板(一板三眼)、二八板(一板一眼)、散板(无板无眼)、流水板(有板无眼)等。 【慢板】豫剧唱腔中的主要板式,有慢板、金钩挂、饭金钩挂、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也就是一板三眼组成;每小节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头眼,第三拍为中眼,第四拍为三眼,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如豫剧《七品芝麻官》中选段《一张张大状都把严氏告》由单板式慢板结构构成。 【二八板】是豫剧唱腔中程式变化最丰富、表现力最强的一个板式,有二八板、慢二八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二八连扳、紧打慢唱等。主板式二八板为2?4拍的一眼板,也就是一板一眼组成;每小节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其唱腔起落形式有眼起板落和板起板落两种。二八板主要用于叙事,可有百句的大唱段,根据剧情及人物情感需要做多种变化处理。如豫剧《大祭桩》中选段《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由二八板、二八垛板、紧二八、二八板组成的唱腔,板式节奏随人物心理的节奏变化而变化,逐步将整个唱段推向高潮。 【散板】它的板式结构有飞板、滚白、栽板等板式。因散板唱腔在进行中不依托任何乐器伴奏,无板无眼,节奏较为自由,多有唱念结合的唱腔,所以在豫剧唱腔里它属较难把握的唱腔之一。就要求演员要做到心中有板,要对唱词的语调、语气的抑扬顿挫、旋律的高低起伏以及润腔、装饰等把握得更加亲切自然。如豫剧《红灯记》中选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是以飞板开始,后有慢板、二八板,结束为散板结构的唱腔,演员要根据不同的板式节奏变化,有层次的展示主人公李铁梅的思维变化。 【流水板】豫剧唱腔的主要板式,有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练板等板式。在豫剧唱腔音乐中,流水板属于曲调比较自由灵活的一个板式,唱腔富于流动性,并伴有自由延长的拖腔,其主要板式为2?4拍的一眼板,故也有“快二八”之称,但它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较多,一般都是眼起板落。如豫剧《红灯记》中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一段单板式流水板结构的唱腔,节奏活跃,旋律流畅,表现活泼、天真、聪慧的情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