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坠子:《徐延忠搬兵》(10 11 12)韩淑英演唱

 公司总裁 2017-05-25












唱腔 

  河南坠子的唱腔,过去曾有“九腔十八调”之说,那无非是想说明其唱腔丰富。不仅坠子,很多曲种都说自己有“九腔十八调”。我们只能根据所掌握的材料,以及艺人们通常的习惯,把唱腔分为起腔、平腔、落腔、寒韵、武板、垛板、五字嵌、十字韵、快扎板和曲牌等,而其中的起腔、平腔、落腔与快扎板是常用的唱腔,武板、垛板、寒韵、五字嵌、十字韵和曲牌则不太常用,一般只根据唱词的需要,将其插在平腔与落腔之间使用。在一个曲目中,其具体的组联方式大致是:由起腔以中速或慢速度起唱,下接平腔(可以多次反复,并可以分为许多小段落),速度逐步加快,中间有时可以插入五字嵌、十字韵、垛板或寒韵等,最后进入快扎板结束全曲。 

  坠子的唱腔,过去曾历史的形成了“南口”和“北口”两大流派,并有东路、西路、中路之说,但音乐上讲,仍以“南口”“北口”区别较大。 

  (一)起腔 

  起腔是用在唱段的开始部分的一种唱腔,也有人称之为起板或大开口。由于其第一、二句唱词常用同韵字演唱,所以又叫“定辙腔”。其主要特征是:唱腔的旋律性较强,句尾常有拖腔,其后多附有模拟该句唱腔旋律的过门。 

  常用的起腔有三种,一种是书帽式的起腔。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坠子多在茶馆、书棚演唱,为了招徕听众,常在正段开始前演唱几句书帽,一方面试弦儿,一方面等听众,所以又叫引子。其唱词是一些现成的套子,在简单的唱词之外,往往加上许多衬字。这种书帽式的起腔,可长可短,短则一句,长则数十句不一。 

  随着坠子走向舞台演出,这种书帽式的起腔,已逐渐被能够概括整个唱段内容,或能引出人物、故事的起腔替代,这种起腔多为四、六、八句唱词组成。起腔的重要特点是?调式。 

  “北口”的起腔比较强调唱腔的音乐性,可以明显看出其脱胎于“南口”的起腔与落腔,同时也不难看出其与山东大鼓的具体联系。 

  (二)平腔 

  平腔是坠子的基本唱腔,其产生早、用得多。其主要特征是:上下句,宫调式。上下句之间可有过门,也可不要过门。基本结构为一对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并以此构成大段唱腔。每句唱腔的旋律,通常多为四小节。上句句尾落音较自由(其中落“3”音较多些),下句一般落“1”音(有少部分,如北坠子中,有落“5”音者)。上、下句一般不拖腔。 

  在平腔中,尤其是在演唱长篇大书的时候,常常在唱腔中插入一些话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伴奏音乐不停,在保持正常节拍进行的同时插入,话白结束后,以下的唱腔随时接续上去;另一种是唱腔和伴奏全停下来,插白结束后,或直接唱,或另奏过门后往下将唱腔顺延下去。   (三)落腔 

  落腔是用以构成段落的方法,即俗话所说的“换个疙瘩”。其和平腔一样。由上下句组成,不同的是,落腔是?调式,下句落“5”,上句可以落任何一个音。最常见的是上句落“5”。在传统坠子里,上句落“7”的情况最少见。下例中最后两句是落腔。如张秀兰的《草船借箭》。 

  (四)寒韵 

  寒韵与(平腔)同为一眼板,唱腔旋律舒展,悠长而自由的行腔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较多,不论是句子的起落,还是旋律中的起伏与转折,大都现在眼位上,唱腔的下句多由高而低下行,并落于低音“5”。“寒韵”有大、小之分。“大寒韵”行腔跟腔过门较长,“小寒韵”唱腔及跟腔过门较短,旋律亦较简约。 

  (五)快扎板 

  快扎板是用在整个唱段结束时的一种唱腔,因此又叫(收尾腔)。演唱坠子时,速度总是由慢到快,唱到将近结束的地方,速度变得更快,曲调简化到近似朗诵,这就是快扎板。快扎板的长短没有一定要求。其特点是速度较快,突然一个甩腔、落在“2”或“5”音上,把板扎死,当然也可以“快唱快刹”和“快唱慢刹”。 

  (六)其他唱腔 

  1.武板 

  唱腔旋律节拍较自由。在有板无眼(1/4拍)的伴奏背景下,大部分唱腔属于“快打慢唱”。多用于表现紧张、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2.五字嵌 

  唱词为五字句,一板一眼(2/4拍)。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多落“1”音,一般多与[平腔]相穿插。 

  3.十字韵 

  唱词为十字句,一眼板,上句多落“2”音,下句落“1”音,[十字韵]一般也是同[平腔]穿插使用。 

  4.垛板 

  一板一眼。多与[平腔]相穿插。在具体形式上,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有[牌子]的习称,最早见于范丽凤所唱的《小黑驴》唱段,上句多落“6”音,下句落“2”音。第二种多见于北路乔派唱腔,上句多落“3”音,下句则落“6”音。 

  河南坠子的唱腔中,除以上常用的板式外,有时还采用一些杂曲、小调,如《小放牛》《探清水河》等。有些长篇大书中,还常从某些戏曲中借鉴一些腔调,如在唱段前奏之前,在念完“定场诗”之后的“叫板”,或唱段中某些“半说半唱”部分。均从豫剧或越调等剧种唱腔中的“滚白”借鉴而来。曲牌则多是一些独立的民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