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0731)浅谈银行业对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方圆儒人 2017-05-25

第一届农商发展论坛论文

浅谈银行业对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零售银行部 刘洋

【引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创新、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出发,明确提出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以此形成了拉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序幕。面对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金融的多维突变、农民的知识结构与金融交易习惯的演变的重要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促使农村金融供给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基础。

关键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金融需求特征;转型升级

一、 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官方定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换句话说,在变化了的农村经济形势和场景当中,银行业需要一破一立助力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行业对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调整,达到盘活存量的目的。在信贷投放过程中优化风控模型、改善基础信息结构的不对称性;在机构业务方面强化便利支付结算与互联网化、创新电商融资服务;在全方位金融服务方面加强金融服务保障能力,分散转移农村金融风险。逐步引导农业生产过渡至农业产业经营、产业链的循环,用金融银行业资源引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农民购买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金融资源区域均衡化问题一直是困扰着银行业的重要问题,凭借“虹吸效应”得来的资金的区域错配、项目错配、期限错配都不断的牵制着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与其在“红海”的制造业中一决高下,还不如乘早的关注“蓝海”的农村市场,有政策的引擎和驱动,银行业对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更加通途。

二、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征分析

(一)农户金融需求现状及特征

1、以对银行资产端的服务需求来看,农户因农业经营或日常消费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大。根据2015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固定观察及样本研究得出:根据样本量(2635份)得到15.41%的农户在生产经营或日常消费当中出现资金短缺;银行贷款难以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根据样本量研究发现有2.28%的样本申请贷款,其中83.3%的获得银行贷款,资金需求满足程度55.4%;“申请贷款程序太复杂”是农户不愿意贷款的主要原因;银行贷款主要以中短期为主,质押担保形式发生变化等;

2、以对银行负债端的服务需求来看,首先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加快,农村耕地流转也加速运行,城镇化率的红利促使农民的信用货币持有量水涨船高;其次社会化的教育与互联网知识型的浸染,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与理财水平不断提升;农村资本市场良莠不齐,发展潜力巨大。根据我国官方解释,中国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城镇居民,农民福利有着巨大的改善。

3、以对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需求来看,2015年10月24日,利率市场化正式登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舞台。然经济周期的下行及通货膨胀率的高企,不断的挤压着传统的银行定活期利息,这对催生农民理财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其次自2014年,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实施正式并轨政策以来,促进了农民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注入更多的关注与配置契机,通过银行负债业务催生的中间业务的渗透正不断的 1

第一届农商发展论坛论文 改变着农民的金融生活习惯。

(二)农业企业的金融需求现状及特征

1、农业企业在银行融资过程中的特点:缺乏抵押物(50%)、担保要求高(41%)、审批程序繁杂(9%)。然具体在农业企业贷款的场景当中是,又有由于农业生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农业企业的贷款期限大都集中在短期贷款,对于农业企业的持续经营支持力度未对大化;农业企业的贷款利率过高,负担过重;农业企业的融资担保缺少抵押物;

2、农业企业在结算与财务操作方面的特点: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企业不断的将业务触角伸至商业经营领域,而对此所带来的大量资金结算、直接融资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其次随着生产经营的改善,农业企业的沉淀资金也发挥着规模效应,在激活闲置资金及运用方面也产生着巨大的理财配置空间。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银行业的挑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靶向定位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而该靶向定位当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又有着相当深切的关联,最终是否落实到将成本、补短板则完完全全离不开金融银行的支持。金融银行在社会化经济结构当中的一环,在以上五个方向性的改革当中占据着重要作用,供给侧改革更是离不开银行金融方面的支持,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要素市场的发展与制度创新增长提供动力支持。因此银行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自破困局,如疏通存量、化解风险和不良资产、调整信贷结构、改善产品供应等。

目前企业产能过剩大都是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导致有效需求下降从而出现的,而实际上的结构性过剩是从有效供给的角度而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银行业在业务发展与快速扩张的前景下不断的加速网点布局,将产业竞争的重点切换至以“量”取胜,以求通过增加供给来改善发展情况。“有效供给”实则指的是“质”,通过增强核心业务能力,缜密的内控管理,高效的运作团队等。通过由银行内部发生的质变来提供金融服务则为落实在“有效供给”的角度。诚然银行品牌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但品牌背后的逻辑仍然离不开有效供给。由银行自身发展而引发的网点产能过剩,是银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所需要厘清的,需要通过完善运行团队、改善供给质量。

在支持企业发展的信贷资金中大都转化成了固定资产,而随着经济的持续下行,抵押品的价值也产生了正相关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潜在不良率较高,不良的贷款集中在产业链条当中纵向扩散,不良资产的处理难度增大,贷款质量日益严峻,造成整个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亮起红灯。而这些凝聚在农业产业上面的不良资金极大的占用着银行业的资金资源,抑制了银行业的资金效率。对于银行业来说,沉积在不良方面的资金就是由于市场原因而导致的被动产能过剩的资金库存,银行供给侧机构改革的首要责任是需要通过该款资产来盘活存量,改善供给质量。

长期以来负利率和信贷失控的因素早就了巨大的信贷泡沫,加之市场资金支持的银行的传统供给长期受到压制,催生了影子银行的快速成长。尤其是平行于银行投融平台将银行内部壳资源的投融业务做成表外的理财业务,撬动了银行非理性发展的盲区,形成了银行的脆弱“杠杆”。虽然影子银行代表着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以外的复杂多样的金融行为,但对于复杂的融资分股权和债权交易、保证金制度交易等确深远着影响着银行的银行机构的资金结构的合理性,加速着系统风险的发生。金融银行去杠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在经济下行周期当中,银行去杠杆化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则是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充分识别风险与投资机会,改善供给质量。

四、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要点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系统性负建设

1、正规金融机构经常以银行与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为主要原因,涉农银行常常对农户的偿债能力、负债水平把握不准。其实农村金融市场是既不缺乏优质资产也不是缺乏资金供给,只是传统金融银行受制于成本管控的要求难以监督农业生产与发展;其次是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进行农业的产业对接,对农业单产品的研究、产业链的研究没有充分的准备与把控。

2

第一届农商发展论坛论文 2、农业发展的分化已经逐渐形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征催生的非标准需求难以促进银行的标准化产品的研发。而在规模上形成一定体量的农业产业则是银行争夺的优质资产,致使农村金融大量的信贷支持集中至单户或通过“漏损”投向非标资产,然后通过农村金融掮客将资金转化为杠杆资金流入非农领域。

(二)非正规金融被压制

1、民间借贷的作用被低估,甚至其所衍生出来的农村金融市场仅仅是显露出来的冰山一角。民间借贷的资金用途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消费型、投资理财型、融资中介型三类。然对于传统思维及政策性的宣传包围之下,民间借贷在农村金融之中呈现一片氤氲之势,不得待见。

2、常规的小贷公司、商会、典当行等充当农村金融角色的后备力量当中,仍然遭受着居多的限制和压制。也正因为正规金融主导的金融格局对民间各种投融资方式的压抑,致使民间金融乃至农村金融出现畸形的发展和变异,同时也产生了供给不足。

“三农”经济当中所言明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所关注的是一种业态、一个业态中的集聚边界、一个集聚边界当中的主体。在这样限定的概念范畴当中所运行的收入水平提升、产业发展、社会进步至始至终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特定时期的农村资源补给城市发展的“虹吸现象”已一去不复返,农村金融发展时代已迎来逆转,打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改革供给侧结构型问题不仅需要分析清楚问题,更是需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改善供给。

五、 银行业应对策略

银行业在面对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下,首先要从自身金融资源供给侧出发,结合农村金融发展形势,在有效保证自身改革供给输出质量的前提下,既提升银行业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又服务于农村金融。

(一)农村金融的资产端供给侧改革

1、创新农户标准化信贷产品。依据农业要素市场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最主要是通过利用耕地流转加速,利用三权分置的契机,利用政府服务角色的渗透,让农户主动完善农户征信数据,将征信数据的范畴扩散至家庭金融资产、不动产权属(宅基地)、社会关系(村集体红利、合作社入股)等软信息领域,同时银行业针对农业区域主经济作物、产业链价值流转、业态发展、无关联行业(替代行业)对冲等相关维度进行风险模型的设计与评估,根据该模型进行标准化的抵押品权属的设计,然后特定的设计出针对该经济作物业态的专属标准化金融产品,通过该标准化产品实现产业链的金融渗透与价值传导,从而实现单品农作物的供应链金融。

2、完善信用体系构造新型担保结构。利用上述提及的征信数据开展新型的“供销社(资金互助)+农保公司+担保公司+银行”的“三农”信贷支持模式。利用供销社的互助性质进行事实核查和担保、农业保险的风险转移、担保公司的担保投资功能担保模式。担保公司在为供销社调剂资金时,若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就由担保公司出面担保,从银行融入资金,从而大大提高了融资规模。银行业在供销社的农业产品销售产业链条当中以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作为补充补偿机制,极大的提高了银行业的风险控制水平,又开创了产品的供给侧批量型供给。

(二)农村金融的负债端供给侧改革

投资产品供给的丰富。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居民乃至因耕地流转而致富的农户带来了大量的信用货币,在互联网的培育下,农户的知识水平及投资理财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增加和丰富投资金融产品方面为银行打下基础。然银行在面对去库存的问题下,通过ABS(资产支持证券化)的操作方法将农户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指引出炉,首批6家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即将落地,将加速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将极大的把沉淀资金的资产变为可流动的资产,增加银行的有效供给。而在此过程中所衍生的投资理财产品业将丰富金融业的产品体系。

(三)农村金融中间业务供给侧改革

1、互联网的金融结算业务。“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引发风潮,我国电子商务“黄金十年”过后,农村有望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引擎、新希望。银行业机构在创新业务的同时应顺应时代潮流与趋势,利用电子商务B2B模式将下辖供销社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积极拓展商户,发挥互联网金融结算优势,既有效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循环发展,又有利于资金沉淀和信贷回收稳健。

2、综合理财服务的供给。随着互联网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布局,例如阿里的“旺农贷”,京东的“京农贷”,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越来越会趋向综合化发展。银行业应在互联网企业的金融理念影响下,不断的向农村市场开拓面向农村的现金管理工具、投资理财服务、保险、贵金属等业务,通过交叉营销与服务营销不断的改善农村金融的服务面貌,为农村金融的良性有序发展注入无法替代的影响,让影子银行等农村金融杠杆不断被传统银行所消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