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龙友

 四天天语图书舘 2017-05-25

人物简介
听语音

萧龙友,四川省三台县人。生于1870年2月13日,卒于1960年10月20日,享年90岁。萧氏自幼诵习诗书,打下了牢固的文、史、哲基础。后入成都书院学习,得以涉猎中医书籍。1892年,萧龙友同陈蕴生用中草药救治川中霍乱,疗效很好,声誉雀起。27岁时考中丁酉科拔贡,入北京充任八旗教习。后被分发山东,先后任淄川济阳两县知县。1914年奉调入京,历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及府院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并由执政府内务部聘为顾问。从官之余行医治病,颇受患者欢迎。1928年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正式开业,自署为“医隐”,号为“息翁”。1930年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解放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名誉院长、顾问,中央卫生部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华北区特邀代表,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2届代表,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中西医交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中央人民医院顾问,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等。萧氏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留《现代医案选》、《整理中国医药学意见书》、《息园医隐记》、《天病论》等文。

理论思想
听语音

关于萧龙友的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他的门人张绍重医生曾加以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扼要介绍九项:
一,望闻问切的辩证关系,主张四诊合参。他说:“切脉乃诊断方法之一,若舍其他方法于不顾,一凭于脉,或仗切脉为欺人之计,皆为识者所不取。”
二,平脉与病脉。他常对学生说,必先知平脉而后知病脉。
三,说四诊。临证时应结合病人的体格、性情、籍贯、职业、平素生活习惯等加以考虑,就不难得其秘奥。
四,脉象与卦象,以卦喻脉。先生对于脉理深入浅出,尝谓:“能识死脉,即为上工。”“对于坎、兑、巽三脉,必须钻研。”
五,对于医史的见解。他说:“治医学史,必先将历代典章学术,搜讨无遗,然后可以言史,否则医自医、学自学、史自史耳,何益之有哉。”
六,关于医德。他曾作医范十条,为后学之针砭,主张稽古御今,心正意诚,有道有术,重视伦理。
七,对中西汇参的见解,不泥古、不囿今,要斟酌损益以求合乎今人之所宜,而后可以愈病。主张捐除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我之短。
八,论读书。主张以《伤寒论》为鉴,以之作鉴,则治病必有一定之法,如影之不变也。
九,对于药学的见解。他主张医与药不能分豁,医生不但应识药,而且要能亲自采药、呚咀配合。

临床经验
听语音

关于临床方面,主张老少治法应有不同,对象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但又要顾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他调理虚证,多采“育阴培本”之法。调理慢性病症,特别注意病者的“五志七情”。治虚损防其过中,治痨除着眼肺肾外,更要重于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