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你打开浏览器搜索遂川双桥,弹出的一些简介大致是这般描述。 ![]() 双桥乡位于遂川县东北边陲,东毗万安县(东垓村与万安潞田镇交界,马埠村与万安县高陂镇交界),西邻新江乡,南连衙前镇,北接泰和(潭溪村与泰和桥头乡交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4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97.22平方公里,主要属赣江流域的蜀水水系。 ![]() 有水必有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蜀水明珠——双桥,这块绿野山岭间,生活着一群勤劳质朴的山里人。他们不论是客家还是本地,早已融为一体,群聚一方,形成了双桥、双溪、潭溪、湾洲、东垓、马埠这六个村落。生活在此的七千多人,他们默默地坚守,辛勤地耕耘,守候着这方热土。他们用心编织着绿色生态梦,让东北边陲这隅土地的自然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 ![]() ![]() ![]() 走进这蜀水明珠,仿佛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天然氧吧,空气清新亮丽。为此,双桥也收获了几张靓丽的名片。诸如,双桥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近几年更是又获得了“江西省十大魅力乡镇”、“中国绿色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殊荣。 ![]() ![]() 透过这些靓丽的名片来看双桥的美,更多的是它的生态优美,风光旖旎。住在这里的人们,一年四季里,可享受山清水秀的独特风光,味美清甜的瓜果飘香。 ![]() ![]() 如此美的双桥,如若要从它的得名开始算起,是没有多少年的历史的。据《遂川县志》记载,双桥1983年9月16日,为避免与泰和县桥头公社同名,即改名双桥公社。次年3月18日,实行政社分开,改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镇)人民政府。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才有了如今的双桥乡之称。不过直到如今,大都数的人还是习惯性地喜欢叫桥头,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们,或许是因为他们对“桥头”这个名字爱得深沉吧! ![]() 提到双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美的让人流连的地方。它的美在于它的故事,在于它的风光,在于它的民风。 美在于动人故事。流传于双桥的故事有很多,有关于地名由来;有关于历史人物;有关于民间传说。比如,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行至马埠,在一古庙前见庙神显灵,但庙神却只肯以背相对。这下可把皇帝惹怒了,叱声大怒道:“何以背向?”庙神答曰:“吾脸黑难看,恐惊圣安,吾生前为官,本为红面,只因一日上苍动怒,施毒于天下,为救众生,将所投之毒一人服下,卒,故脸呈黑色。”乾隆听后转怒为惊,不禁感慨赞曰:“民之父母也!”故封此庙神为“天平一字王”,并下銮轿亲扶庙神。至此,此地便得名“下銮”沿用至今。除此,还有岐山洲漩涡潭现金珠等动人故事。 美在于风光旖旎。故事再美,都美不过境内的风景。双桥境内风光秀丽,不论走到那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尤其是流经该地的蜀水河两岸的风光更是奇特、迷人。那“蜀水”自左江、右江2条河在双桥乡江口合流后,便有了此名称。蜀水经东垓,出山坝,入万安县境,过上宏,抵泰和蜀口洲入赣江,县境江口至山坝16公里。 这一段的河道,河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河水也时常变换调子。那一座座高低错落的房屋鳞次栉比,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左右。再看看那河水清澈明净,河底沙石清晰可见。多想快点捧一捧蜀水,掩面清洗,那该是多么的清凉提神,沁人心脾啊!还有那掩映两岸的树木倒映其中,此刻如若撑一只竹筏,顺流而下,任由思绪飘荡,仿佛就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之中,真是“舟行蜀水上,人在画中游!” ![]() ![]() 此景可待成追忆,望着这绵延的河流,奔流不息地奔向远处。站在东垓大桥上静静地远望,眼前静顿地河流瞬间好像流淌起来。我仿佛置身于木排运输的队伍之中。早在小时候,就常听长一辈的大人们说:“过去这边陆路交通不便,桥头这一片(含新江、五江、衙前)木材又多,运输就全靠这一条河流!他们把一根根的木材编在一起,做成木排顺流而下,经万安高陂再经泰和马市(马家洲)入赣江,最后流入全国各地的市场中,一根根木材至此也都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了栋梁。” ![]() ![]() 如今,蜀水河畔两岸还能寻到那斑驳的足迹。沿着前辈们的足迹慢慢地寻觅,我仿佛看见那排头上威武的男子正唱着嘹亮的客家山歌,河两岸未出阁的女子,听着歌声也都一一踏声而来,好一睹男子的英俊。不远处,一位刚入门不过一年的年轻媳妇,手捧着刚满月的孩子,巴望着河的远处。我似乎看到了她眼角饱含的泪水,倾听到了她的呼唤。她盼望着自己的男人早日归来,好把这喜讯同他分享。 ![]() ![]() 这便是大自然给予蜀水河的力量,滋生了两岸的风光,涵养了质朴的人们。 如今,蜀水河上架起了一座座的水泥拱桥。诸如湾洲桥,东垓桥等桥的建成,让这天堑变成了通途。悠悠河水再也无法阻挡人们的出行,但那竹筏木舟为主的出行再也难以遇到了。如若有幸,而今再让你坐一次竹筏小舟,这该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倚靠大山的双桥人民,并没有一味地“靠山吃山,坐享其成!”而是秉承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信念。他们始终牢记自己的生态梦,这几年家乡人工造林的速度飞快。现如今不论走到哪个村落,都能望见满山的翠绿。这是再为子孙后代谋福,同时我想这也是双桥能够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原因吧!也因此造就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让风光旖旎的双桥更加独特、迷人。 美在于淳朴民风。走进村落里,家家户户大多是大门敞开,即便外出干活没人在家也是如此。不禁想用这样一段话:“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来加以印证。 除此,双桥人民自古勤劳质朴,她们用双手,用智慧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家家户户都会种些稻谷杂粮,摘些小蔬瓜果,最迫切解决的生计问题都可自行解决。这一点大概也是双桥至今没有圩场的原因吧!因为大家都自给自足了,便没有了物物交换的场面,没有了货品的流通,何来市场呢? 此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左邻右舍之间早已达成了互帮互助的共识,谁家有点活儿,今儿她来,明儿她帮;做点什么吃的,种点什么小菜都是互相分享交换着吃。正是这淳朴的民风,加上地理位置形成的独特沙洲、日照条件让勤劳的双桥人民种出的西瓜,蜜橘,椪柑在当地颇有名气,这也让“鱼米之乡”的美誉更加殷实。 走进双桥街道,店铺两旁的树木参天,街道干净整洁,狭长绵延,规划地整整齐齐。一排排的房屋错落有序,加上统一的庐陵风格装饰,添上些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让这座洁净的小镇更加靓丽多彩! 如今走进双桥,更像是去看望一位养在深闺里的美女。她有碧绿清新的容颜;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深邃灵巧的睿智。 如果可以,记得一定要来双桥小住几日,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般的收获,因为蜀水明珠双桥,那么美!(二〇一七年 四月廿九 书于大汾中心小学) 作者简介:邱良清,笔名桃李年华。江西遂川双桥人,小学语文教师。闲暇时喜欢归于笔尖,记录生活的点滴。尤其喜欢写散文随笔,故乡的山水,风土,人情都是常叙的对象。文章见于《今日遂川》、《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四川人文》等报刊杂志媒体,同时也为微信公众平台撰稿,创立经营个人微信公众平台“桃李艺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