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部纪录片为何引发如此多的讨论,为何看过的学生和家长都深受震撼?因为它把“孩子是一面镜子。孩子的叛逆,一切的根源在家长”这一事实摆在了台面上。 纪录片中的心理辅导专家说过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各行各业都需要从业资格证的,但唯独父母,父母不需要从业证。从孩子生下来你们便是父母,你们把自己的一切带给了孩子。你们的爱,你们的想法,你们信誓旦旦相信的东西,你们灌输给了孩子,从不问孩子需要不需要,也从来没有人判定你们当父母合不合格……” 纪录片中三个孩子都辍学了,父母把他们送到心理培训机构,孩子需要在那里接受81天的军事和心理培训。而相对的,父母要接受6天的“家长课堂”培训。 家明:网瘾严重,想去外流浪,辍学。 家明的父亲大学毕业,是私企领导。他坚信“不上学是没有出路的”,从小对家明管教特别严,所有的决策都为家明做好。 张钊:高中三年级,早恋,辍学。 张钊的父母都是国企员工,父母关系不和睦。张钊脾气火爆,和女朋友早恋,已经一个月不让父母进家门。 泽清:初中二年级,沉迷网络,辍学。 泽请的外公外婆是大学退休教授,妈妈是医生,爸爸是公务员。泽清妈妈说孩子有暴力倾向,而且整日整夜地在网上下棋,对外界无动于衷。 单看这三个孩子,症状非常严重。慢慢地,在心理人员的疏导下,我们来还原形成他们这些行为的原因。 为什想去流浪? 家明哭诉,“难道成功只有上学一条路吗?他们从小就不相信我,什么决定都不让我做。什么都给我准备好,只让我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让我干。小时候买的宠物他们给我扔出去,出门不能走超过家里两条街巷的距离。”家明想要的是自由,但是父母却用爱“控制”他,绑住他,不让他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样的爱过于扭曲。 家明培训结束后,爸爸满足了家明的愿望,给他买了条宠物狗,让他在石家庄市做了一天的背包客。可是,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家明的爸爸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变,他还是想通过对孩子宽松些,迂回地把孩子引导到他认为正确的道路上。 为什么要早恋? 张钊说,他其实并不是因为早恋而不想上学的。他的学校,太压抑了。离高考百天,学生要进行动员大会,高喊“必胜!” 张钊父母的观点是:人家几千个学生都能受得了,你怎么受不了! 在家长课堂上,导师放了动员大会的视频,一些家长们看到这个视频也觉得难以接受。另外,张钊的父母经常吵架,导致张钊跟父母关系破裂成这样。 张钊培训完后,决定参加高考。他尝试着跟爸爸沟通说,妈妈唠叨,为什么爸爸不跟妈妈讲出来,让妈妈改改? 张钊的爸爸对张钊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里人讲接纳、理解。 但是说这话的人,自己却不能接纳和理解孩子对母亲唠叨所做出的反抗。 理解和接纳,变成了一种对孩子的单向道德要求。 为什么沉迷网络? 泽清说,爸爸在家里很沉默,有时会用暴力。妈妈经常很晚回家,而且不论别人说什么,妈妈总能说她认为的是对的。爸妈经常吵架,他在这个家没有存在感。他想找存在感。泽请还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不是为了爸妈,我不会参加81天的培训,我觉得我参加6天就够了,他们才应该参加81天。” 在培训结束的毕业典礼上,泽清为父母朗诵了一首诗:“我是一面镜子,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片中最后展示了孩子们出了训练营的后续情况: 张钊第一年高考失利,选择复读。 家明做了背包客。 泽清继续上央视节目,去唤醒他的家人。 这次培训,收效甚微。父母很难做出改变。就像张钊所料: 不要再期待父母改变了,想方法自救。 这或许还能让自己艰难地活下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家长们,你们看后有何感想,可以留言给通爸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