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正春拍 | ?云觥万载——古代玉器之牌佩

 天宇楼33 2017-05-25


北京东正201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7.6.6-6.7


拍卖时间:2017.6.8


预展及拍卖时间:北京嘉里大酒店



北京东正2017年春拍【云觥万载——古代玉器专场】将继续为各界藏家师友奉上60件臻品古代玉器。中国古代玉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使用体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因此,君子爱玉,自古君子玉不去身,随身而携。本期将为您推荐【云觥万载——古代玉器】专场中的牌佩之玉。


白玉镂空朱雀螭龙珩

L 9.5 cm

RMB 600,000-1,000,000


珩为古代组佩上部横向的玉佩,形状像磬,珩下悬挂其他佩饰,因较稀少而珍贵。东汉许慎《说文》中注:“珩,佩上玉也。”《国语·楚语·下》中写:“楚之白珩犹在乎?”注:“珩,佩上之横者。”此件即为呈上弧悬挂的玉珩。玉质精白细腻,华光熠熠,密度颇高,清透凝润不带一丝杂质,仅两端及顶部微微受沁,古意盎然。器身扁平呈拱形,两端出廓镂雕以双螭,龙臣字眼,翘鼻,须眉卷翘,独角后掠,龙身曲转,弧度优美,四肢矫健,威猛有力,长尾卷曲分叉,龙姿虽静犹动,气宇轩昂。上部出廓镂雕以朱雀,呈行姿,曲颈回首,勾喙,圆眼,眼尾出梢,冠羽后掠,张喙咬住一浑圆火珠,颈部刻有极细网格纹,周身饰勾云纹,翅膀和花尾均呈卷曲状,翅羽细节丝丝分明,仙气逼人。



朱雀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上古四大神兽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它也有从火里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梦溪笔谈》卷七:“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龟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鸟谓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谓之长离……或云,鸟即凤也。” 珩之正中,亦压地隐起雕有抽象之火焰纹,烘托朱雀的浴火重生之特性。螭龙、朱雀身上之纹饰以游丝毛雕技法雕琢而成,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整器造型抽象写意,形态诡谲神秘,采用婉转优美、浪漫飘逸而又刚柔相济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表现出上古神兽之威严及无穷的力量,可玩可赏,独具秀劲古逸之气,殊为珍罕。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类似玉镂雕龙纹珩,但本件玉珩之上端益雕有出廓朱雀,融神物崇拜于精工中,更为难得。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p249,图209

2.《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p116,图51




元末明初 白玉沁色风云际会牌

L 5.6 cm

RMB 500,000-800,000


玉牌呈扁平长方形,四角圆润,颇具厚度,材质精密细腻,精光内蕴,局部受沁,苍古色泽似为画面上色,远古之气息扑面而来。圆雕一腾身螭龙于牌首,龙型矫健,置身团团祥云之中,翱翔飞舞于天际,双目炯炯,张嘴露齿,鬃毛后掠,体态威猛,气势夺人。牌面上浅浮雕怪岩重叠,虬枝盘展,正中一虎沉身而立,昂首仰视,高额圆目,双耳后贴,凶悍狰狞,神态生动,四肢蜷收,肌肉饱满有力,似跃跃欲动、蓄势待发。龙虎对峙,意欲随时扑斗,寥寥数笔,刀法精湛,刻工深峻,两雄刻画细致入微,场面精彩生动。另一面则勾边满刻谷纹,古韵十足。



龙虎相会,叱咤风云,此类龙虎相交题材通常名为“风云际会”,取自《周易·干·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龙虎于天地间呼应,汉·王充《论衡·偶会》:「良辅超拔于际会。」,被人们视为极为难得的场面,以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亦为惺惺相惜的豪杰间之馈赠佳品。利用天然之巧妙沁色,将其表现为龙头、猛虎肢体,活脱自然,除其优美的装饰手法外,更赋于其内在的生命流动,予人咀嚼不尽。




清乾隆 白玉仕女诗文子冈牌

L 3.9 cm

RMB 200,000-400,000


选用上等和阗籽玉雕琢,玉质洁白凝润且光洁无瑕,不着一尘,予人柔美的视觉观感。整体呈扁平长方形,四角转折圆润,比例均衡优雅,牌首中贯一孔,以利穿系。四周起立边,地平如镜,一面浅浮雕一枝寒梅旁逸斜出,疏影横斜,一位仕女静坐于梅枝下,梳高髻,着长裙,面容恬静娟美,若有所思,衣袂飘飘,襞褶稠叠,身躯微斜倚坐于花石之上,旁置一册翻开之书卷,文静慵懒,姿态颐然。另一面浅浮雕流云之开光,减地阳刻“一种芳心惜迟暮,梅花香里独披书”之诗文,字体如行云流水,俊逸文雅,琢刻规整却不流俗,署“子冈”刻款。



陆子冈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之玉雕大师,技艺精绝,且灵巧多思,常有妙创,《苏州府志》载:“陆子冈,碾玉录牧,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其创制之玉牌方圆合度,玲珑小巧,牌面浅浮雕人物诗文,典雅蕴藉,一时间风靡各地,海内争求,众玉工纷纷仿制,号称“子冈牌”。此牌材美工精,巧思独运,留白意境清幽,人物肌圆骨润,神态怡然端庄,刀法既含蓄又刚劲,虽用琢玉工具碾出,仍不失画家的笔墨情趣;诗文一面字体具清闲雅逸之意蕴,与玉牌之画面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正可谓珠联璧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隽永宜人。




清乾隆 白玉山水人物诗文子冈牌

L 5.5 cm

RMB 500,000-800,000


选料极精,玉质莹润洁白,毫无绺裂杂质,如一片冰雪凝结,为典型的羊脂白玉。牌呈扁平长方形,四面倭角,正面额首浮雕相背前视的双夔龙,两夔龙身躯各向两端上下延伸,修长的线条交于底端,并自然围绕成长方形开光。开光外起凸弦边框,边框内减地一层,平整的地子上,复以压地隐起技法,浅浮雕山水画境。一面但见晴空万里,远处白云悠悠,一飞檐小亭坐山临水,一松树立于山石之上,枝干遒劲,旁逸斜出,形如虬龙。近景江河流水潺潺,三位文人立于石桥之上,山石嶙峋,一士头戴儒巾,另外二人梳发髻,身着交襟长衫,双手皆高举,神态自若,似在朗声交谈。另一面于开光内减地阳刻苏轼《后赤壁赋》中诗句:“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诗文结体行笔流畅,颇具笔墨韵致,落“子冈”款。



陆子冈是中国玉雕史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 一改明代玉器陈腐俗气,其所创非常讲究,有所谓“玉色不美不治,玉质不佳不治,玉性不好不治”之说。其特殊魅力体现在集别开生面的形态、精美的玉质和精细的雕工于一体的风范,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到玉雕艺术中去,对后世影响极大。细观此牌,玉质坚润若脂,所雕图景题材雅致,构图疏朗,层次分明,雕琢若皴,玉牌地子处理平整如镜,尤见工力,诗书画相合,为标准的乾隆时期苏作器物。

参阅: 《故宫玉器图典》,故宫出版社,p234,图169




18世纪 白玉龙凤纹连环佩

L 10 cm

着录:Christie’s New York, 2013/03/21,Lot. 820.

RMB 200,000-400,000


白玉雕一连环佩,材质温润细腻,白度上佳,通体净白无瑕,滑如凝脂。将整块玉料一分为二剖为两片圆形,中间由一四方形扣相连,可扣合,可展开,极富巧思。正面高浮雕一龙一凤,龙辗转腾挪于如意云间,鬃毛向后飘扬,龙身细长盘曲,线条流畅优美,起阳线为脊,四肢矫健有力,关节处以旋涡纹作装饰,花尾分叉,精致华美,极具张力。凤眼尾出梢,尖喙长颈,羽翎清晰,将翱将翔,粗长尾羽飘于身后并以短细阴线为饰,丰厚柔美,高贵端庄。 另一面地平如镜,打磨光滑,减地阳起“福寿”、“双全”二字,篆体规整,刀工精湛。



中间之扣环上亦浅浮雕有一盒、一荷及银锭和毛笔之纹样,取意“必定和合”。



天地两分,阴阳交融,乃生世间万物。龙与凤凰,作为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作为中华民族的图徽与标志,成为人们喻情示美、秉德兆瑞的常示图腾。龙凤玉佩,有着东方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寓意龙凤呈祥,和和美美,幸福安康。此牌雕琢厚重而不失灵巧,布局合理,纹饰规整,弯曲盘绕的线条遒劲有力,刻工一丝不苟,打磨极为考究,文雅秀丽,寓意祥瑞。




清乾隆 白玉龙象佩

H 7.8 cm

RMB 200,000-280,000


玉佩温润致密,净白无瑕,呈椭圆细长扁片状。佩之顶部浅浮雕一大象,大耳贴体,嘴际长牙伸于鼻外向前拢合,长鼻向下卷起,眼睛刻画尤为传神,为臣字眼,眼梢细长,温驯之至,腮边及后颈褶皱亦被刻画得一丝不苟,四肢健壮而稳健,短尾俏皮后翘,背部中间琢有一细小圆孔可供穿戴。玉佩之中心浅浮雕有一四爪苍龙,龙昂首向上仰视大象,火焰形眉向上卷翘,臣字眼,直鼻,双角后掠,两条细长龙须向前飘拂,耳后亦以细阴线雕出细致鬃毛,器宇轩昂,不怒自威。



龙身作盘踞状于佩之两面,颇富身段之变化,身披细密鳞片,灵活夭矫而又挺拔有力。佩之两侧琢有6个绞丝圆环为饰,背面亦浅浮雕有一带谷纹,神秘仿古之气息浓郁。龙象所指的是帝皇,出自五代齐己《寄吴国西供奉》诗:“瑶阙合陪龙象位,春山休记鹧鸪啼。”及宋岳珂《桯史·献陵疏文》:“爰竭蚍蜉之诚,仰干龙象之驭。”此佩玉质上乘,莹润如脂,雕功精湛流畅,形质俱佳,或为清朝某位皇帝所佩戴之物。




18世纪 白玉双龙佩

H 7 cm

RMB 200,000-280,000


佩呈长方形扁片状,玉料精纯,净白如雪。对称浮雕双龙,独角后掠,臣字眼,斧形下巴,颇具威严气势。身躯以抽象形式表现,细长卷曲,相互缠绕,以细阴线勾边。整器饱满润泽,宝光莹莹,纹饰细密规整,动静结合,古雅大气。穿绳上配有一红珊瑚珠为饰,红白相映,甚是喜人。




18世纪 白玉斧形佩

L 7 cm

RMB 100,000-200,000


佩取材上等和田白玉,作玉斧之型,洁白细腻,明润通透,油脂感强,无暇无憾。斧形佩始于战国,盛于西汉,明清之时,尚古之风盛行,遂将其改为小型配饰,依其旧意并加饰新法,别具韵味。斧上有穿,雕一蟠螭,螭龙盘身而过,弓背回首,高鼻深目,身型细长矫健,趾爪有力,长尾微卷垂于斧面,形态威猛。斧面以去地因其之法雕琢绳纹开光,其内装饰连续的谷纹,古朴且颇富韵律感。环绕玉斧两面透雕纹样,一侧精琢一虎,身躯浑圆,仰首眺望,形神兼备。另一侧雕驭龙之神人,肩生双翼,更似古代神话中雷公之形象,行云布雨,泽被四方。此件玉佩纹饰繁琐,以神人故事与吉祥纹样相结合,龙虎相遇,取“风云际会”之意,且“斧”可谐音“府”,寓意府上有龙,有府中得贵子,代代可封候之吉意。又选料极佳,刀工精湛非凡,细部雕琢一丝不苟,颇具匠心,良工遇良才,可谓相得益彰。




清乾隆 白玉子孙大吉佩

H 8.8 cm

RMB 80,000-160,000


玉佩由白玉制成,洁白绵密,润如凝脂,局部微带沁色,更添古意。呈扁平葫芦形,体量颇大,额部雕有如意云头,中贯小孔以供穿系。四周起边作为开光,一面减地浅浮雕葫芦藤蔓造型,两枚葫芦悬挂于枝蔓之上,圆润可人,弧线优美,枝叶弯曲缠绕,叶脉纤细,生动自然。



另一面则阳刻篆体“子孙大吉”四字,辗转流畅。佩之两侧亦出廓饰有变形仿古龙纹,精巧别致。葫芦因其谐音“福禄”,且形似“吉”字,寓意大吉大利,而且由于葫芦的藤蔓很长,像一条带子,“蔓带”谐音“万代”。此器构思精巧,取葫芦瑞物为形,刻镂生动,且寓意福禄加身,子孙万代,值得宝之。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9· 清》,紫禁城出版社, p256,图259




18世纪 白玉玉堂锦绣牌

L 5 cm

RMB 150,000-200,000


牌以白玉为材,玉质温润晶莹,洁白无暇,器呈长方形,四角圆润,体量适中,打磨平滑如镜。高额首,实地阳雕对称夔龙,龙尾卷曲分叉,呈多枝卷草纹状,双龙首之间有圆孔,作穿系用。牌两面皆开框减地,正面池面隐起雕卧一雄狮,做蜷卧回首状,狮头圆而大,凸额,独角,圆眼,如意形隆鼻,脊骨隆起,毛发整齐,表情威武,前爪处有一绣球,浑圆精致。狮为百兽之王,亦传为宫堂守神,绣球乃吉祥之物,此寓前程锦绣一片大好之意。



背面相应于居中阳刻篆书“玉堂锦绣”四字,庄重典雅,古色古香,益添富贵如意之寓意。精于选玉,妙于雕琢,用材精良,乃难得珍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