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着寇德卡的足迹

 城北十五里666 2017-05-25

刘远:追寻着寇德卡的足迹

                            东欧行记
                              李媚

 

      去东欧,虽然最后还去了德国的几个城市,我仍然感觉去年夏天的那一个月,我们一直在东欧。在布拉格。在仅仅只呆了二、三个夜晚的布达佩斯、华沙、克拉克夫。说实在的,很羡慕生活在经得起大改变大转折的国家的人们。至少,无论是在经历战争的腥风血雨还是和平时期的社会变革,都不像我们今天这么活得没谱……



下午六点,瓦兹拉夫广场清场。 1968年8月22日  约瑟夫·寇德卡  摄


共和国广场做活动广告的人与游人  2011年8月18日 刘远 摄


          我们一行五人,刘远和妻子阿芳、王小平、我和先生范生平。去之前就想好了,此行要出一本图文书,这本书的主题、结构都基本有了一个框架。出发前大家分别做了一点功课。我们一行人基本是50后,因此大家的观看角度高度一致。实际上,我们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别处的生活,同时,也希望在他者的历史记忆中寻找差异。



苏军坦克就是从这里开进布拉格的  1968年8月21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当年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的地方  2011年8月17日 摄影:刘远

          刘远是中国以摄影行记著称的摄影师,他带着寇德卡的《布拉格1968》进入布拉格。寇德卡,这位倍受中国摄影人尊敬的摄影家,因此成为我们进入东欧的视觉向导。而为本书写序的金雁女士的书《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的维度,因而成为我们的另一位向导。由于这两位向导的引领,使我们的全程都出发于历史的某个事件和结点。



NaPikope 大街游行的人们 1968年8月24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刚下过雨的布拉格大街  2011年8月17日 / 摄影:刘远


         刘远不断的旅行,已经跑了70多个国家。在一种高速的行程中,他的拍摄也格外急促。他不追求艺术的表达,只有一种朴素的愿望:记录下一切眼目所见,然后分享。刘远这种行为似乎源于一种封闭禁梏的生活痕迹。这种痕迹在大多数中国人身上都有。每个人追求自由的表现都是不同的,刘远如今不顾一切的走,就是对铭刻在内心深处难以摒弃的陈旧的生活情节或情绪的对抗以及追求自由的迫切。

 
瓦慈拉夫广场苏军坦克的火炮筒 1968年8月23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瓦慈拉夫广场旁的大街  2011年8月23日 / 摄影:刘远


            我观察过刘远的拍摄,发现他盲拍的结果甚至更好。这种反摄影观看的拍摄方式源自什么?也许,源自于他那种顽强的对于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是太过匆忙的旅行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吧?我感觉,摄影之于刘远,功能性超过艺术性。他需要的不是完成大师杰作,他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能。他需要的只是在用相机实现自由的快感的同时,也收获一定的公共成果。刘远很实在,体现在一切方面的实在。因此,他并不追求当下时尚的艺术家身份。艺术性表现在他的身上,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环境性的流露与反射。


人们在国家广播电台大楼前反击苏军 1968年8月21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到布拉格旅行的中学生 2011年8月19日 / 摄影:刘远


        东欧之行,刘远多少放慢了速度,面对历史,谁也轻快不了……



国家广播电台大厦Vinohradska大道 与苏军冲突的年轻人  1968年8月21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在广播电台大厦对面的街边  2011年8月19日 / 摄影:刘远


苏联士兵占领国家广播电台  1968年8月21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国家广播电台的街角处过斑马线的人们   2011年8月19日 / 摄影:刘远


捷克广播电台大厦前示威游行的年青人  1968年8月21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我特意按寇德卡照片大致对应的位置拍了一张空镜头。这条路与其他老城的路不同,被换成了油柏路。  2011年8月19日 / 摄影:刘远


Vinohrady区  1968年8月21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在布拉格很少看到这样的广告  2011年8月18日 / 摄影:刘远


倍苏军占领的国家广播电台,上午10点到下午5点电台广播被强行终止  1968年8月22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国家广播电台墙面上1968年的弹痕虽已修补,但仔细辨认依然可见。  2011年8月19日 / 摄影:刘远


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Vinohradyska 大道的一栋楼  1968年8月21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布拉格一位优雅闲适的老人  2011年8月17日 / 摄影:刘远


用公交车做路障拦阻苏军 1968年8月21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布拉格的游人  2011年8月20日 / 摄影:刘远


共和广场年轻的游人 2011年8月21日 / 摄影:刘远


抗议的人民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委员会大楼前面唱国歌  1968年8月20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这条路特别安静,翻译说对面的大楼现在是交通部  2011年8月18日 / 摄影:刘远


这条斑马线上标语内容是:抗议捷克的领导人被苏军带走 1968年8月23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下过一场雨之后斑马线上的人们   2011年8月17日 / 摄影:刘远


共和国广场抗议的人们  1968年8月21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现在的共和广场是游客必到之地,周边建筑保存非常好  2011年8月18日 / 摄影:刘远


用俄语和捷克语写的让俄国人滚出去的标语  1968年8月27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布拉格到处都是涂鸦  2011年8月17日 / 摄影:刘远


Vinohradyska 大道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大楼前的母女  1968年8月21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过马路的母女 2011年8月17日 / 摄影:刘远


老城广场 胡斯雕像下的苏军  1968年8月27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老城广场。胡斯仍旧注视着布拉格的历史风云  2011年8月18日下午 / 摄影:刘远


国家博物馆  1968年8月27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国家博物馆,这段历史在捷克永远不会消失   2011年8月19日  / 摄影:刘远


瓦茨拉夫广场上对遇害者的纪念  1968年8月23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瓦慈拉夫广场小花园的墓地,安葬着两位布拉格查理大学 为反抗苏军侵略与专制制度而自焚的 大学生:扬帕拉赫和扬扎伊克 。2011年8月19日 / 摄影:刘远


国家博物馆前扬帕拉赫和扬扎伊克 自焚之地的纪念碑   2011年8月19日 / 摄影:刘远


瓦茨拉夫广场有一个男人在派发沾满血迹的《自由言论报》1968年8月23日  / 摄影:约瑟夫·寇德卡


瓦慈拉夫广场匆匆的行人  /  摄影:刘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