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的高密城分布图

 昵称27717493 2017-05-26

夷是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夷是会意字,从大从弓,夷人即为拿着大弓的人。夷人多以狩猎为生,擅长弓射,出过著名的神射手后羿。商周时期,东夷建立的莱国占据山东半岛东部大部分地区,成为诸侯大国,并有属国纪国、州国、维邑、棠邑等。高密老城,即属维邑之地,因其是夷人建立的国家,又称夷维。西周时期,齐国灭莱国及其属国夷维,此地归齐。西汉此地设夷安县,为属国,夷安盖为夷地安定之意。南北朝时间,原高密城城阴城因战乱被毁,其后隋统一全国,又重立高密城于柏城故献,不久毁于战乱。唐武德三年官署短暂寄治于古城(今古城中学附近),武德六年(公园623),县治迁夷安城,即今高密市区,夷安城遂成为高密城,是历代官署的所在地。从此历代经营繁衍,至清末---民国期间,基本上还保持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风貌和古建筑群。

附图:光绪年间的高密城


 

至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廷议州县无城者修,高密县尹秦裕伯始土筑城,自此高密城界限分明,城内即为城里。明代嘉靖年间,经过整修后又外贴城砖,。城墙内侧,分设四条马路,为城防增兵联络之驰道。高密县志载:“高密城墙周三里九十步,高二丈三尺,上广八尺”,城里实属弹丸之地。高密城墙东至东马道(今约在小康河西岸东风桥西),西至西马道(今约在青年路东侧),南至南马道(今约密水商场东门中轴线略偏北),北至北马道(今约在城隍庙街北侧,机关幼儿园北墙处),紧邻东南西北四隅(清末改为四关)。嘉靖年间修城之时又建东、南、西、西南四个门,东曰“广惠门”(崇祯三年,邑人单崇重修,改为“星聚门”),西曰“通德门”,南曰“永安门”,西南曰“保宁门”(光绪版《高密县志》县城图称之为保康门,但书中城池部分仍按前志称之为“保宁门”,此处不知是错误还是别有称谓),外有护城河,宽二丈,高一丈,万历八年,知县黄纪贤植柳护堤。东南门之上有城楼,西门之上则有娘娘庙,其后有人说西门下人来人往钻女人裤裆不雅,娘娘遂迁至城东二里薄后庙,北城墙无门,仅有城楼一座康熙年间改为三星阁。万历二十年,知县范垣以倭寇告急增置敌台十二座。明末,清军进犯,知县何平又与城墙四角各建御敌楼一座,上下按炮,远击数里。清康熙年间,知县张浩又在东城墙上修建了魁星阁,渔庄单德谟作新建魁星阁碑记。东门南门城楼在解放军三次解放高密之中毁于战火,城墙也损坏严重。建国后至六十年代,剩下的城墙陆续被清除,仅剩部分遗址。幼时曾在小康河西岸见过残余的老城墙,随着城市的建设现在也已荡然无存了。城门外有桥三座,东门外有通济桥,明知县黄纪贤建,跨小康河,明末因战事自毁,邑人张福臻重建,其后几经翻修,至今尚存,今名“东风大桥”。南门有永安桥,跨护城河,明黄纪贤建;西南门有桥“保宁桥”,跨护城河,原为简易桥梁,民国年间曹梦九修建成石桥,今亦无存。

附照片

1德据时期的高密东门


2日据时期的高密东门


 

高密城内以官署(今市政府)为中心,门前有丁字形马路,宽约六米,往南至永安门叫南门里大街(今高密永安路北端),往东至星聚门叫东门里大街(今人民大街市政府至东风大桥路段),往西至通德门叫西门里大街(今人民大街市政府至青年路路段),此路以石条铺就,是城内连贯东西的的交通要道。由县衙往南至永安门有东西向的道路二街、三街,还有个小胡同状元街。三街上后期有粮管所,不少人应该对那有印象。这三条东西向的道路是城内的主要交通要道,比较繁华,路上有不少牌坊跨街而立,如西门里有为县丞张渠之妻臧氏所立的乐善好施坊,三街有傅曰坫妻张氏的贞洁坊、傅蘅寊妻单氏烈妇坊,单氏是嘉庆年间卫辉府通判单可玉之四女,理学家单为鏓之妹。此外南门里、西南门里亦有贞节牌坊。此外这段路上东西向的还有状元街(市立医院北墙外),因金代出过经义状元黄从龙而得名。近代,状元胡同出过工人画家郭才人,后居青岛。县衙后面,有东西向的小巷名曰马园街,再往北有城隍庙街,因为西北角上的城隍庙而得名,至今仍在。这便是高密城内所有的东西向道路。

高密牌坊图:


 

南北向的街巷少一些,且多为小路,很多已经难以找到它的名字了。比较著名的有寿星街,高密市委西墙外的小路即是,清朝中期此街出过一对年过百岁的夫妇而得名。东边有新德前街,位于武装部东墙外,直通现在的机关幼儿园。武装部旧址清代为通德书院,此街得名或与此有关。东门里大街路南则有剪子巷,武装部斜对面,因里面有一铁匠师傅制造剪子手艺高超而得名。另外还有点名气的就是竹竿巷,因小而有名,宽只有一米多,号称一竿子能捅到头,故曰竹竿巷,在今市委对面,原人大办公楼西墙外。县衙北有仓门口街。南北向的道路,除南门里大街外,基本都不是主要的交通要道,是为了行路方便而留,故普遍比较窄,多为土路。

 

高密官署,位于城中中路北,内设大堂、二堂、三堂、后楼、粮房、捕班房、监狱、自新所、土地祠、房神庙等,东北墙外有典史署,是独立的院子,典史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官署东侧,为通德书院,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宣统年间,举人傅丙鉴在此创办高等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侯芝庭又改为高密县立中学,至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通德书院是晚清以来唯一官办书院,以科举治学的严谨规范而享誉当时汉末孔融表彰高密大儒郑玄之德而设郑公乡,建通德门,书院得名或于此有关。光绪乙酉科举人单祜治中举后,曾主讲通德书院13年之久,教人“惟一孝悌忠信,端方正直为立身之本”。 单祜治家住三街,曾与当时高密名流开设菊社,其子单棨是清末进士。清末高密阻路抗德运动中,徳人进驻高密城,驻扎通德书院,时有人作诗云:“可恨官员尽保洋,引来鬼子甚猖狂。如今书院成兵院,昔日文场做战场。号桌歪斜拴骡马,讲堂污秽宰牛羊。门名通德真通德,始悔当年兆不详。”通德书院东,是驻防署,是县内官兵驻扎的地方。往东城门边上有关帝庙。城东北角则有感化寺。感化寺的位置在今机关幼儿园内,匾额是清初高密书法名家单楷所题,大门两边有四个大字“善关、福地”。感化寺前面的街即城隍庙街,直通城西北角方向的城隍庙。城隍庙在高密城西北角上,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十五年重新过,1930年县政府将庙中之神迁往城外歇马亭,改为县公安局驻地。城隍庙对面有养济院,明万历年间唐允中建,清代废弃。

附图;通德书院主讲单祜治用砚、书法


 

县署西南,有关帝庙,明末单崇修建,其后屡经修葺,民国间改为高密县商会驻址。西门里路南有火帝庙,东门里路南有文庙。文庙即孔子庙,旧时多与官学结合,称为“庙学合一”,这样文庙既是国家祭祀的礼仪性建筑,也是国家推行政教措施的象征,便于宣扬礼制教化。唐贞观四年诏州县皆立孔子庙,高密文庙盖始于此,后因年久及战乱,仅存殿基。元贞年间,县教谕鞠英曾有文庙碑记,曰:“旧庙地东至鞠(鞠英)教谕宅,西至王大夫地,北至新买地”。元代至元年间后,陆续重建各殿,历经元明清数十次重修、扩建,最终成为城里第一大庙。清末,文庙已有大小房四五十间。文庙前有下马碑,文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进庙后中央位置为庙门五间,门外为泮池。泮池是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中间有大成殿七间,主体建筑先师庙,里面供奉孔子、四配、十哲的泥像,其一般弟子和历代先儒则配于两。再往后有明伦堂五间,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的场所,也就是当时的官办学校,堂内置程颐的“视听言动”四箴,宋儒范氏心箴及礼部晓示生员卧碑,东西两壁为本县乡试、会试题名名录。明伦堂后为崇圣祠,也称启圣殿,为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之殿。正殿两旁,有崇祀本县名吏、乡贤的名宦祠和乡贤祠,再两边为教谕宅和训导宅,是县学一、二把手住的地方。训导宅前有忠孝祠和节孝祠,分别祭祀本县历代忠孝(男)和节孝(女)之人。本县文庙历史悠久,内有苍天古树数十颗,历代古碑不计其数,多为记载历代修葺或者名人题词之类。修庙碑记如元贞、至元鞠英(本县举人,任教谕)先后二块碑记,王思诚(元礼部尚书)撰文之秦裕伯修庙碑记,毛宗鲁(明御史)撰文之修庙碑记,李懋桂(李懋桂,本县万历举人,官淮安府同知,属景芝李氏)撰文之唐允中修庙碑记,单崇撰文之天启年间修庙碑记等等,名人题词碑如明德堂前子夏山人王文翰(嘉靖进士,儒学名家)所书二字碑,历代无人能识,张玉书(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所书御制孔子四配赞碑,管嘉桢(本邑进士)太和元气碑等等。文庙在六十年代后期,基本全部拆除,里面的碑多被毁坏,多数扔于文庙东小康河底。


 

县城内建筑除了上述公共设施外,其余多为民宅。其中沿街民宅又有不少发展为商户。高密城弹丸之地,住户极多,故城内土地格外珍贵,即使有钱人家,盖房之时至多也就是门楼,外墙、外表工艺、门枕等方面做做文章,而把花园、园林等修于城外。清代以来,高密城内住户多为官宦之家或富贾巨商及他们的后裔,逐渐形成了以张、王、李、单、傅五大姓为主体的民居群。

 

明末,户部郎中单崇在市府大院东首有自己的四合院宅子边郎府,其后裔和家族世居于此,家族逐渐繁衍壮大。边郎府其后屡有更替,乾隆年间单家进士单作哲曾居于此,同治年间改为通德书院。往东紧临新德新街的宅子,清末知府王联璧为其长子所购,王联璧籍城律,家居南关傅家大街,与同在南关的单昭郇、傅绍虞友善,其中进士时的“进士”匾就放在东门里长子家里。新德西街东首有李家的祠堂,住户中比较有名气的人为郑洵。郑洵原名郑星瑞,著名画家,24岁为《高密县志》绘郑公祠图,建国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编辑部副主任,1981年去世。此处还有郑氏糕点,郑云瑞经营,主营以糯米为主的雪糕、绿豆糕、闻名胶东。沿新德新街往北路西有东西小路马园街,街南为旧县衙和边郎府,街北住户东数第一家为单家,往西二层小楼的是鞠家,来自姚各哥庄,后来为王姓分得,王姓曾干过我党的村长。再往西有俗称“仓”或者“库”的院子,后期住的是王家,此支王氏跟三官庙王家同族。1913年马园街曾创办了县立第一女子小学,不少女子入学,傅书堂(1924年入党,中共高密县委第一任书记)之妹即就读于此。日伪时期,马园曾有妓院一处,有妓女六人。再往北即是机关幼儿园,幼儿园西侧皆为旧民居。沿幼儿园前城隍庙街往西拐角处,路南是王姓的宅子,住的是清初礼部左侍郎王飏昌长子的后裔,民国年间开设“仁寿堂”药铺。路北是清末单家篆刻家单少怀的院子。单少怀,字子言,号燕山堂,以字行,以教授私塾为生。其四世叔祖单季冯单季驭兄弟精通绘事,嘉道年间与同邑王功后、李鐄齐名叔祖。单子言父单昭锦,字士裁,好书法收藏,因家中有古槐(现今仍存)自号槐荫轩。单子言秉承父志,好收藏书画金石,以篆刻名重一时,民国年间曾于弟子张册、张香斋(外号张大胡子,建国后曾长期在密水商场北的废品收购站担任经理)及同谊傅崧岩成立四友印社,有《燕山堂印存》存于家。再往西行有单家二支的巡抚祠堂,有明末顺天巡抚单明诩对联:百代簪缨传后世,两行钟鼎列前茅,大体位置在今高密城隍庙街路北二号宿舍东,今老红军的住宅附近。祠堂附近民宅,单姓居多,清中后期单可玉、单为鏓父子即居于此。巡抚祠堂往西是李家的榆林府(今二号宿舍),清代以户主李楹曾任榆林知府而得名,李楹祖上是清初翰林李元直。榆林府高台门楼,青砖青瓦,是老高密城的知名宅院,民国初期榆林府后人曾在此组织“同乐会”,主要研究京剧,文革前属高密县老广播局驻地。祠堂和榆林府对面,有单家的宅子,雍正年间,户主单烺中进士,官至知府。单烺有五子:其长子单可地官至知县,二子可基进士,官知县,三子可垚官至知府,四子可垂知县,五子可瑃知县,可谓满门荣耀。建国后因修建市委后院,此地民宅被拆除。东边有仓门口街,在上文“仓”的旁边,民国年间曾开设世界红卍字会高密分会,会长前后为傅骏名、刘冠五,1935年有会员百余人,多为官员、乡绅,后期搬往榆林府,曾开设粥场救济穷人。

附图:世界红卍字会高密分会会徽


      单子言雕刻蝈蝈笼


 

寿星街东首部分民宅旧为明顺天巡抚、兵部左侍郎、督察院右督御史单明诩的宅子,是单家二支的聚集地。寿星街西侧民居,最南端临西门里大街亦是单氏旧宅,主人是清代直隶布政司单功擢。单功擢是单明诩之后,刘统勋女婿,刘墉姐夫,曾显赫一时,人送外号“素三”。 单功擢与族兄单烺住的很近,感情深厚,单烺诗作中多有提及单功擢。单烺之子单可基酷爱书法,单功擢任天津知县期间,单可基前去探望,见到单功擢收藏的清初书法大家王铎书法手卷,爱不释手,功擢遂赠予侄子单可基。此手卷价值不菲,见几年曾现于北京某拍卖会,成交价一千八百四十万元,由此事可见单烺、单功擢两家关系之密切。单功擢曾祖单若鲁,字唯之,号拙庵,官至弘文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与王铎为好友,王铎曾赠书法于单若鲁。单功擢死后,出殡时因棺木太大出城门受阻,自高密城西门搭天桥而出,高密人俗称“走天桥”,其后家族逐渐衰败,其后宅子易主,至民国年间为傅姓购得。傅姓人家之傅子高,省内名医,擅治麻疹。往北寿星街路西有王姓的宅子,清代出过进士王绍绪。傅子高宅往西则有李氏的宅子,清前期有画家李师中住于此。李师中号蝶园,乾隆进士,清代绘画名家,清代娄东画派“画中十哲”之一。李师中去世后,其后裔多分得祖居而居于此,如新兴洲(李蔼,曾任新兴洲知州,邑人多以新兴洲称呼其家),李鐄、李友和、李徴祖孙三代等。新兴洲最后一代出生后有智障(高密人俗称小嘲吧),死后无后,出殡时卖了四顷地,亦自高密城西门“走天桥”而出,为高密城近代出名的大殡。李鐄祖孙三人皆为布衣,鐄与王功后为好友,晚年精通绘事。李家清贫,李鐄子李友和卖画养父,单为濂曾为其作文记之。至友和子徴,字叔明,以画闻名齐鲁,人称小倪瓒,画载民国《当代名画大观》。

附图:李徴画


 

蝶园北端有李姓,是李家“池崖”分支,外界称之为“北池崖”。另有张姓之“铜(亦或桐)堂”,明兵部尚书张福臻之后,清末民国收藏大家族。家中的张少铭(谱名张应泰)先生是著名化学家,建国后曾任辽宁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委员。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向中国历史博物馆捐出西周青铜器召伯虎簋、西周青铜器都(郡)公务人簋盖、汉石洛候金印及石洛家丞铜印、金代山东东路铜钞版四件珍贵文物,皆为世之珍品,国务院为张少铭发了文化部部长茅盾沈雁冰署名的奖状。其后,张少铭把家藏全部文物捐给国家。附近另住有老中医胡卓仁,能治百病,远近闻名。再往北至城隍庙街,路北城西北角为城隍庙,城隍庙西有城隍庙湾,相传湾中青蛙夏季不鸣,环湾有不少住户,多为单姓,如清末举人单际龄,名医单君后(住湾东)、单春茂父子等。城隍庙内则住有道首之子民国著名画家张伯儒,张伯儒幼时曾跟南端李徴学画,走远走台湾。清末进士李德运及其子画家李宗符也居于附近。李宗符,字绍海,号洪涛,斋号桐荫草堂,民国间《高密县志》的绘图者之一。民国高密成立国画研究会,会址即为绍海家西门里桐荫草堂,李绍海任副会长,师李叔明画法。民国初期,城隍庙废弃,先是创办县立第一国民学校,后又改为县公安局驻址。

附图:单际龄京报,单际龄中举之前,为监生,后捐钱成为贡生,生员变更原本由吏部负责,因为捐钱晋升,故盖的是户部的章


 

西门里大街路南,今第一实验幼儿园处,有李姓大户的聚集地。此支李氏为景芝(旧属高密)。明末清初家族曾出现大批官宦名士,如李懋桂、李茵等。李家的堂号“池崖”,以富甲一方而闻名,多分布于路南,路北亦有分支,民国年间高密著名实业家李仞千曾在“池崖”内做管家。战乱时期,李家曾藏匿大量财富。据其某支李氏后人回忆,家中曾埋藏过五十两元宝五十枚左右,后修建实验小学,曾挖出过二十余枚,尚有不少存于地下。单家亦有部分居住由此,如清代进士单伟志,因做过青县知县,邑人称呼他家多不言其本名,称其为“青县”。往南到三街头上,有单家的祠堂。旧时单家的祠堂有单氏家庙(清初户部右侍郎单畴书亲书牌匾,皇帝钦赐竖匾)、传经堂(主祭第八代单永厚,曾任陕西临洮府教授,乾隆年间单作哲《紫溟文集》有载)、大兴府君家庙(主祭第十代单父牧,曾任直隶大兴县知县,单为鏓《奉萱草堂文钞》有载)等等。此处祠堂内据老人言祭祀有高密单家始祖单五十,具体为单家的哪处祠堂,因年代久远,道听途说,不敢妄下结论。

附图:景芝李氏支谱


 

南门里大街两侧,因交通便利,久而沿街成为商户的聚集地。民国年间东门里大街和南门里大街沿街都是繁华的商业区。经营多以供应百姓日常所需为主,如“成和堂”书笔铺、“启心斋”理发铺、“启心”书店、“顺德堂”百货店、“杏林春”药铺等等。民国年间南门里路西有同济医院经营时间不长,陈星炜也曾在东门里、南门里开设“广仁堂”药铺。

 

清末,洋人教会兴起,县内信徒众多,影响颇大,多为基督教或其分支。如德国人开在文庙的高密总峰会,文庙对面的仁惠堂,开在剪子巷的高密信义会等等,这些洋教会开设布道所和医院、学校,教育人们向善,拥有大量的信徒。高密城内有二街瑞华小学,城隍庙街教会小学,南门里的瑞典布道所等。总体而言,西方教的涌入对高密人民还是有益处的,不少人通过它学习文化,并了解世界新鲜事物。吾祖高密西南乡孙氏,自先祖由吴家集迁居以来,世代务农,至清末西方教传入,不少人信教,使自己和孩子接受了教育,从而在清末出了一批知识分子,吾曾祖辈孙凤梧公更是曾中得莱州府秀才第一名,旧时社会虽非重大荣誉,但于穷乡僻壤之中,已是难得。

附图:圣华会徽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