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都的温柔

 三千千眼 2017-05-26

琉璃光院. 图自retrip.jp

还在北京的时候,feifei和我一个住朝阳,一个住海淀,一年大概能见上两三次,每一次,都是迢迢千里涉水跋山,证明友谊深浅的标尺就是我愿不愿为你越过中轴线。她在北京呆了十二年,上个月终于搬回了成都,我俩的距离顿时缩减了一半。坐在市中心的咖啡馆里,我们憧憬完隔三差五就可以相约看戏喝茶的生活,她向我感叹:城市大,有趣的地方多,可那些地方最多也只能辐射到一小个片区的人,同样有意思的地方,如果换到一个迷你一点的城市,很可能就属于整个城市的人了。

是啊,生活在一个布局紧凑的城市里,想要见一个人,起身就可以去见,生活总是触手可及的。而住在一个摊大饼的城市中,生活半径太依赖交通,稍不留神就会被激发出无力感。那种同时被不安分和渺小感所拉扯夹击的状态,很难不引发人的焦虑。

上个月去了趟京都,觉得很喜欢,大概也有相同的缘故,待在那儿的短短数日,被唤起了许多儿时的居住记忆:街道窄,只容一辆车通过。房子低,往往高不过七层。在想去的地方之间转换,大多都是步行可达的脚程。——漫步在这样的城市里,难免会多一分从容,少一些压抑。尽管知道风格相异,可路过的那些古旧町屋,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常见的川西民宅,甚至见到被粗粗细细的电线切割的天空,也都能附会到熟悉的市井气上面。街边连缀的门板铺,把人带回儿时街角的粮油店,那时放学后总爱赖在人家门口,盯着一大锅香气四溢的芝麻酱目不转睛,直到老板闭店、把门板一片片地拼起来。

这个时候来京都,自然是为了看樱花。看到晚上闭上眼睛,眼前都是一层粉色的薄雾。谷崎润一郎的《细雪》里有一个极爱樱花的二姐,在她眼里:“樱花如果不是京都的,看了也是白看。”——京都此时的毂击肩摩、熙来攘往全然印证了这句评价。人们刷新着各种樱花情报,查询着哪处的寺庙樱花开了几分,既盼着明早就花枝开满,又怕一夜间落英铺地。Google Map也仔细地找出了每一处赏樱名所,在地图上对应渲染出朵朵樱花的模样。整个京都的果子铺,都纷纷推出樱花季节限定的点心。垂枝千落的樱花树下,常看见三五人席地而坐、推杯换盏。又大概因为花期太短、夜樱醉人,入夜后的水道旁、公园里也满是游人——樱影溶溶曳曳,樱云如梦旖旎,月色下米酒,总归要问自己一遍:人生中有多少次,可以刚好守着樱花从初绽到满开、又到吹雪呢?

经常能看到一些评价不同出行方式的文章,有时却觉得,尽管风格相异,人们见到美好事物时发自内心的赞叹,身陷困境时的感悟与反思,本质上却都是相通的。有段时间我也困惑:动不动寻求改变、总向往远方,是否也意味缺少专注“当下”的能力。直到后来有人问我:“你难道不觉得不怕变化、追求未知的心态同样难得吗?” 一时回过神来,是啊,看到季节的更替,知道自己是从属于更大的秩序中的,会带来说不出的安心;在限定的时节去往特定的地方,这些充满仪式感的体验,有时候的确能把人从虚无中捞出来。既然如此,那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抵达此地、记录此刻,也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态度,我是行人君是客,彼此有又什么不同呢。

樱花季的京都游人虽盛,但总有清净的去处。最喜欢的,是连接银阁寺与南禅寺的那一段山道,可以从夕阳西下一直走到月出东山,一路松声入耳,清风满怀,时有水声淙淙,走兽低鸣。半途路过的法然院尤其静寂,绯色的夕照涂染了寺门前的石碑,光影在山风中荡漾似流水。此刻夕阳在山,回望山下的巷陌,一切都笼罩在一层温柔欲醉的海棠色里。再晚一些,上弦月便升了起来,月光皎洁,自云间自林梢洒下。地图上显示这片地区的名字,都带有“鹿谷”二字,想来大概有鹿出没。鹿没有见着,猫却是常客,悠然地趴卧在山道一侧,望着山下月光遍洒的闾阎累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夜晚的山风有些凉,不时送来甘甜的清香,真正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不过为了呦呦鹿鸣,我还是去了奈良一趟。像我这样没有办法为日出早起、又总错过日落的人,抵达奈良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要落到地平线下了。可没想到那却是若草山最美的时候,只见夕阳下的草皮都被染上了一层浓得化不开的玫瑰色,心想怎么真的会有这么大一个缓坡啊:没有突兀分叉的高枝,只有温柔得一塌糊涂的矮草和在上面跑来跑去的山鹿。而不远处的春日大社,更是古木参天,苔色苍然,行到幽静处,时有小鹿藏在石灯笼后探头望我,只觉得空气都是苍翠的,一口一口吸进去,满心都是贪婪不舍,直想着在山里住一宿。

是,暮春后樱色烂漫,秋深时枫红缱绻,可最能代表京都的,还是这盈盈一绿。京都三面环山,地处盆地,整座城都浸在一盆子青碧色里。京大旁有座低调的吉田山,就在小径分叉的密林间藏了一间咖啡馆,唤作“茂庵”。那是一处位于山顶的两层楼高旧木建筑,只在二楼待客,整栋楼被森木环绕,三面都是清透明亮的木窗格,游客不辞辛劳登山前来,大半也为了看这蓊郁后隐隐绰绰的京都。我还见过一幅琉璃光院的照片,寺院坐落在比叡山口,也是被这般涌动的青翠所浸染着,满窗的新绿几乎要漫过窗格流淌入室,那景象一直在脑海中徘徊不去。只可惜寺院一年只开放两次,无缘拜会,倒是有机会去了嵯峨野的“小苔寺”祇王寺,那地方僻处萧然,幽静阒悄,山中湿润多雨,因此草木蔚秀,青苔绒密,小小天地似乎都浸透在似水的绿意里,看得人心也快温柔得滴出水来。

京都的寺庙关门早,所以我总吃闭门羹,但好在有些古刹会在限定的时节开放夜间参拜,比如离南禅寺不远的青莲院,几番经过,我都被门口那据说是八百年前种下的巨大楠木所吸引而驻足。每年春秋两季,一入夜,殿前庭院里就会亮起数千盏闪烁的小蓝灯。夜晚的寺院没什么人,站在台阶前,头顶一轮月色皎然,眼前一地星辰明灭,心底也会有灯火荧荧摇曳起来。除此之外,路边的神社大多也是可以随时拜访的,有一天天色已晚,我起兴去拜访山下一处游人罕至的神社,来到神社前石阶铺就的长坡时,正忙着翻找手机照路,没料到路旁竟安置了声感装置,所以一瞬间参道两旁的御神灯都温柔地亮了起来,照亮了夜行人的路——大概很长时间里我都会记得这个瞬间:在清冷长夜里,哪怕只一人经过,也会从石灯里洇出的暖色灯光,大概就是属于古都的温柔。

风送花香、云笼月色,京都处处都是这样的温柔。可最温柔的一次,却是行到鸭川畔,想起导师与她先生的故事:他们相识于本科校园,后来赴美读研,再一起留英任教,两三年前见导师有只言片语写京都,那时两人也站在京都鸭川岸边,她先生忽然对她说:“So after all these years, you are still traveling with me。” 真是岁月最好的脚注。

我望着流水穿过古都,向着远处青山潺潺而去,只觉这世间最好的东西,果然都是泡在时间这壶酒里的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