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宝》第十四篇: 北岳庙 曲阳北岳庙 【北岳庙】位于曲阳县城内西南隅,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北岳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年间(公元500~515年),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扩建。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契丹入侵纵火焚庙,次年宋太宗诏旨重修。元代初年辟为道教活动场所,明嘉靖年间(公元1506—1522年)北岳庙规模达到顶峰。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改祀北岳庙于山西浑源,曲阳北岳庙逐渐荒废。 曲阳北岳庙御香亭 北岳庙原南北长542米,东西宽321米,占地面积1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平面布局呈“田”字形,座北朝南排列在一条垂直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登岳桥、神门、牌坊、朝岳门、御香亭(又名天一亭、更衣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德宁之殿、后宅门、望岳桥。德宁之殿西有西昭福门、西进禄门,东有东昭福门、东进禄门、大门、牌坊。清时东北角有便门。现登岳桥基本完好,神门已毁,尚留石狮一对,牌坊仅存基座。飞石殿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冬遭火焚,现仅存遗址。后宅门、望岳桥、后殿均无,西进禄门、东进禄门、大门、牌坊亦无。 曲阳北岳庙德宁之殿 德宁之殿座落在中轴线北端,为北岳庙主体建筑,建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殿通高25米,面阔9间,进深6间,占地面积2009.8平方米。重檐九脊庑殿式结构。琉璃瓦脊,鸱吻高约3米。梁架为中柱式。斗拱为一垛、二垛式。阑额下不用雀替,次间枋上雕有云龙图;殿下层为走廊,殿体座落在两米多高的台基上。殿前有方形砖地月台。月台及殿体走廊周围有汉白玉栏板及望柱,望柱顶端雕有石狮,共计99只,其中20只为石狮身上之小狮。 曲阳北岳庙石狮 石狮姿态各异,无一雷同。月台四角砌有螭首,用作水口。殿墙基部砌有青砖人物花卉浮雕。全殿以方条砖墁地。殿内原有泥塑神像15尊,其中坐像3尊,陪侍立像12尊。后神像全部被毁坏。殿堂明间隔扇中门、东门上方和里层原有“富国裕民”、“镇奠塑方”等牌匾,现均无存。殿内东西两壁及后门照壁绘有巨幅彩色壁画—天宫图,相传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之手。东西两侧壁画各高8米,长18米;后门照壁壁画高8米,长27米。东壁为“云行雨施”,画面为天神兴师动众,普降甘霖的情景。上方绘有体态蜿蜒、须发柔媚的苍莽巨龙。西壁为“万国咸宁”,画面为众神偃旗息鼓,得胜回宫的情景。上方绘有相貌狰狞、横枪倒戈的“飞天神”,俗称“曲阳鬼”。后门照壁壁画原为红色颜料覆盖,1983年维修中发现。画面为一帝王模样人物乘辇行走,左右金童玉女随从,暂命名为“北岳恒山神出巡图”。殿内正面中间神像背后原为八扇山水画,传为宋代作品,30年代末盘踞曲阳城的日军将其泥皮盗走。东昭福门两壁原有唐蒲州刺史刘伯荣所画鬼尉。鬼尉左手负韊,右手捕长蛇,面目狰狞,现无存。 北岳庙《曲阳鬼》 唐以前封北岳恒山神为北岳府君,唐封为安天王,宋加封为安天元圣帝,元加封为安天大贞元圣帝,明改封北岳恒山之神。自汉代起,祭祀恒山山神活动频繁,祀典隆重。因山道不通,祭祀活动在曲阳县城西北5公里处的下庙(西庙)。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公元500—515年)祭祀之场所随着县城的搬迁由下庙(西庙)移至现址东庙即北岳庙。北魏太武帝时,设置90人,专司祭祀。隋大业五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亲临北岳庙祭祀,河北道郡守毕集,并大赦天下。唐武德、贞观年间,年各一祭,牲用太牢,主祭官由时任都督刺史充当。元明以来,除常祀外,逢即位、寿典、因事祷谢,祭祀更加频繁。自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起,明清宫廷掀起长达160年的北岳改祭之争。著名学者顾炎武对改祭之事关切,亲临考察,写成《北岳辨》一文,主张不必改祭,碑刻现存北岳庙。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北岳山神宫廷祭祀活动由曲阳北岳庙改至山西浑源玄武山。民国时期迄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四(庙会),北岳庙内民间祭祀北岳山神活动兴盛。 北岳庙大殿东壁《云行雨施》壁画 现庙内还存有碑楼、碑亭6处,历代碑碣、经幢、石灯等文物200余件。碑刻时间跨度从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至唐、宋、元、明、清各代。这些碑刻形体丰富多彩,内容多样,书体各异,其中不乏名人之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北岳庙大殿西壁《万国咸宁》壁画 1982年2月,北岳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外皮为基线,向东3.5米,向南75米,向西、向北各7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东130米至南北大街,向南130米至南关中部,向西225米至环城路,向北130米至民居。
编辑:周艳文 材料提供:马力 微信:wenhuabao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