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所发生的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争议发言事件,在透过种种喧嚣与纷争之后,想必很多国人从这位中国女生慷慨决绝、如同投奔光明的脸上感到有些不舒服:何以直到今日还有这些国人仍旧以跪着的角度去仰视别人? 要知道,我们的名字是华夏人,在数千年历史中始终高昂着头的华夏人! 华夏始源于上古母系氏族部落华胥,奉炎帝黄帝为共祖!华、夏二字在古时相互通用,华即是夏,华、夏二字自古及今,地位非常崇高。 炎黄像 在上古时期,华夏人的界定只是凭借血缘关系;到了周朝,以是否遵循周礼和礼义来评判是否为华夏的标准。居住在中原地区接受周礼教化的子民都可以称作华夏人,而周边的未受洗礼的民族则视为蛮、夷、戎、狄。连春秋时期的楚国也曾被中原地区视作蛮夷。 这种华夷之辨,在孔子的《春秋》之中,被明确提出。孔子首次主张大一统,并在大一统之下明“华夷之辨”。中华文化作为远远先进于周边国家的文化,其是否被奉行成为区分华夷的标准。 孔子 可以说,华夷之辨是支撑华夏人自傲的根本,是数千年来延续至今的民族主义。 不用说汉唐盛世,国力强盛,外邦来朝之盛况;就连积贫积弱、有些窝囊的宋朝,作为当时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文明和文化的国家,无数外族更是羡慕不已,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万国舟车会,中天象魏雄。”自亚洲西域、阿拉伯、朝鲜、日本等国游人数之不尽。甚至周边国家譬如日本之妇女以留下宋人骨血后代为荣。 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延续数千年不曾中断的古老而又先进文明,华夏人有足够理由以此扬起高傲的头颅,用中华文明、礼仪教化外邦、蛮夷。 即使在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众多异族入侵、中国四分五裂的乱世,华夏人在异族屠刀和铁蹄之下,仍然不甘屈从于夷狄习俗,誓死保存华夏文明正统,并最终“以夏变夷”,让夷狄一统于华夏文明之下。 这就是民族危亡时刻的““华夷大防”。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不至于其他古文明一样因征服而中断。 到明朝之时,虽然一直存在“华夷之辨”,但是此时欧洲地区已经结束了中世纪,开始文艺复兴,开始逐渐追赶中华文明。“华夷之辨”已经有了危机! 但此时明代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也并没有深陷进天朝上国迷梦,明朝王廷相就曾说过“天下之国,何啻千百”,中国只不过是这千百个国家中的平等一个。明末朱舜水更说:“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 此时的儒家知识分子虽然仍以中华自傲,已经学会了谦虚,以开阔和包容的心胸去对待冉冉升起的西方文明,要知道当时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仍然具有巨大吸引力。 清朝入主中原后,以夷入夏,也学会了“华夷之辨”,但此时中华文明已经被西方迎头追上。可惜清朝在开放程度上不如明朝,更不愿屈尊引进洋人的先进技术。 这种无根底的盲目自大,固步自封,最终导致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割地赔款,天朝上国迷梦惊醒。 可是自此之后,中华民族却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境地,导致其后延续一百多年的被列强侵略、瓜分之欺辱历史。 想必曾经高贵的华夏人,也是从此渐渐低下头颅,茫然失措,最终卑贱到尘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