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年间的“八阿哥”胤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悟空问答1

 小天使_ag 2017-05-26

康熙年间生下来未夭折,存活长大的皇子有24位,其中九人参与了夺嫡之争,史称“九子夺嫡”,他们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雍正夺嫡,或是继承大统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康熙册立太子,到废太子。在这个时期里个别有想法的皇子明着对太子没有什么意见,暗中都各种找茬,而雍正并没有反对太子。

太子,也就是皇次子胤礽为康熙帝嫡长子,刚刚慢一岁就被公开册封为太子。康熙对他充满了仁爱,而太子自幼也算勤勉端正,只是无奈常年坐在储君位上,非常难处,时常沦为众矢之的,果然被废;然而康熙处于父爱,以及从国体考虑,又复立太子;但是多这么折腾了几下,父子关系就变得微妙而尴尬。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再次被废。最初三爷,四爷,十三爷和太子走得比较近,当时四爷还不知道自己最终会继承皇位,所以也算是真心辅佐太子。如果不和太子站边,他就只能和八爷站边,不但利益上不和,性格为人都不和。

皇长子胤禔,因为康熙前四子夭折,所以自然成为皇长子。据说他长得非常俊美,也深得康熙帝喜爱,曾委以重任,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衔命祭华山,管理永定河工程,26岁被封为直郡王。虽然能干,年长,却因为是庶出,所以难以被册立为太子。在太子被废立的过程中,皇长子相对于四爷、十三爷一派,八爷党,比较孤立,又因为魇镇太子,自己作死,最先出局。

皇三子胤祉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不但是康熙文治上的得力助手,在他亲征葛尔丹时还领镶红旗大营。当皇长子胤禔魇镇太子时,他还及时向康熙检举揭发。但是相比起能够带兵的十三爷,十四爷,行政能力很强的八爷,还是显得平庸一些。而且他本人对权力并不是很感兴趣,醉心于学问。

第二阶段是在太子被废以后,和皇八子集团争夺皇位。太子,大阿哥都出局之后,有能力争取皇位的有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

皇八子胤禩,自小就深受康熙喜爱,17岁就被封为贝勒,先后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大概和从事的工作相关,皇八子非常圆滑,善于经营关系,在废立太子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放弃结党争位,这个其实很正常,因为他完全有这个实力。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感到厌恶,导致他失宠,至少是失去了信任。雍正即位之后,看中他的能力,赐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命办理工部事务。但是两个人并没有走到最后,四年后再次因为结党而被雍正削爵,圈禁,削籍,郁郁而终。

皇十四子允禵 ,和雍正帝同父同母,但是偏偏和八爷走得很近,非常擅长带兵打仗,康熙四十八年,被赐封贝子,五十七年,任抚远大将军,征策妄阿拉布坦。虽然康熙很喜欢这个儿子,但是他也深知治国比打仗难多了,所以争储过程中,皇十四子虽然呼声很高,但是其实不过是八爷的附庸和筹码,有趣的是,虽然和雍正争储失败,后来也被雍正软禁,但是到了雍正的儿子乾隆那一代,却深受乾隆的尊重和敬仰。

和太子、大阿哥相比,四爷资历不够,但是前面两位自己作大死,出局,机会就来了。

和十三爷,十四爷相比,四爷并不善于带兵征战,但是征战多年,雄才大略的康熙知道,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接班人一定要是有能力治国,发展经济的。

和八爷相比,四爷人脉不够广,因为他比较低调,行政能力看起来好像不够突出,但是他赢就赢在——

虽然笼络的人不够多,但是却很关键——九门提督隆科多,可以帮助他稳定京中局势,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在外呼应,这两个都是雍正心腹,当然因为拥立有功,后来也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韬光养晦,至始至终没有暴露出自己的野心和才华,天天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在父亲面前显得宽仁稳重。对于康熙来说,仁是治国之君必须具备的素质,更何况自己百年之后,众多皇子还需要一个仁爱的兄弟照顾,康熙也不希望看到后代自相残杀。然而一争宠,皇子们就难免表现得残忍,最终违规出局。四爷表面上不结党,不营私,不争宠,私下里积极准备,最终成为了秘密立储的受益者。相比之下,八爷输就输在太过于自信,冒进和暴露之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