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 (草案)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和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教职〔2016〕10号)文件精神,引导和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创建现代质量文化,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分类指导、稳步实施”的工作方针,以学校目标管理和部门绩效考核为切入点,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为着力点,以校本数据平台为支撑点,围绕学院总体发展目标来推进和运行。切实履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改进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促进学院的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持续改进履行主体责任 学院要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通过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以目标实现、职责履行、质量保证为核心, 各项工作实施形成PDCA循环过程,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二)结合学院发展分类推进 学院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要,推动学院分别开展以 “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等为重点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学校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落实主体责任,以创新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抓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建立培训、考核、常态化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要求不断进行自我诊断检查;自主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自行推动实施;自己检查实施效果并进行诊改总结的工作循环机制。使学校及各部门能够在这个工作机制的推动下,不断找出问题,自行改进提高。通过“诊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评价实施效果”这种不断重复的工作循环,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具体任务是: (一)树立现代质量管理意识 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借鉴和引入部分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引导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建立起现代质量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对提高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跟上时代发展的进步的步伐。 (二)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 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质量保证的总体目标,教育教学、学生工作、行政与后勤服务等部门制定具体目标及各个层面基本标准、建设(发展)标准、考核标准体系。我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五纵五横一平台”建设开始,从纵向和横向一个一个诊改制度建设开始,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实现不同层面质量保证的螺旋递进。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我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学院各层面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各质量保证岗位设置更加合理,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质量保证制度更具操作性,质量保证预警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内部治理能力有效增强。 (三)诊断改进工作形成常态 建立完善涉及全员、贯穿全程、覆盖全面,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诊断改进工作制度,将诊改工作融入学院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逐步构建富有内生活力和创新动力的常态化诊断改进工作机制。 (四)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建设校本质量监控数据平台。首先建设公共数据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学校现有系统与省、国家上报数据系统自动同步,不再重复进行数据采集。其次数据平台要能处理学校日常管理实时采集的过程数据,满足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的原始记录数据,经过数据清理和清洗,生成的阶段高质量数据。将数据平台在诊改中的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预警功能更加完善,使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学院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太原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专业基础条件更加完善,专业(群)特色更加显著,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专业资源优化和共享能力不断增强,专业自主诊改与外部诊断机制更加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完善。 四、组织机构 按照诊改工作的特点,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党委领导、院长指挥、学校诊断改进工作领导组全面协调的诊改工作领导体系,并进行任务和职责分工。 (一)诊改工作领导组 组长:张勇、杨志家 副组长:刘洪海 谢振芳 王蒙田 刘志强 组员:各职能部门及系部负责人 主要工作:副组长对自己所主管的部门的诊改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并对诊改领导组组长负责。诊改领导组是诊改工作的决策和指挥中心,根据诊改工作的精神,对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决策和指挥;对诊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确定诊改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负责的部门和个人给予相关的处罚。 (二)诊改工作办公室(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 成员构成:原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人员 主要工作:实施监控和诊断 1.组织动员全校各部门学习领会教育厅有关诊改工作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开展诊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监控和诊断各处、室、系(部)诊改工作; 3.按照诊改工作领导组的工作要求,落实各阶段的诊改工作安排; 4.负责诊改过程中的上传下达、相关文件的起草和审核工作; 5.向学院诊改工作领导组报告各系、部门的诊改工作情况及出现的特殊问题等; 6.建立诊改工作网页并及时组织编辑发布《诊改动态》,对诊改工作进行定期公布,对诊改工作知识进行宣传; 7.组织完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采集工作; 8.负责学院有关诊改工作中,各单位协调、会议安排和办公条件保障等工作; 9.负责与省教育厅及兄弟院校的联系;承办学院评建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10.在省级专委会专家复核时,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准备、服务工作。 (三)各诊改工作组 各工作组为学院各系、部、处、室、馆等机构,组长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各组可依据工作需要,经请示责任领导同意,除指定人员外,另安排调动相关部门人员,完成相关工作。 主要工作: 1.日常主要诊改工作任务; 2. 按照《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要求的各部门应负责的各项支撑材料编辑、整理、汇总和相关部门的资料综述任务; 3. 按照《数据采集平台》中,相应部门诊断材料的提供和整理任务,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工作; 4. 协调诊改工作办公室完成相关的诊改工作任务。 5. 迎接上级诊改专家对学院的复核工作任务; 五、实施步骤 依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学院的诊改工作。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 2016年8月建立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组织机构体系。成立学校诊断改进工作领导组,并建立学校诊断与改进工作体系。 (二)诊改工作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学习阶段 2016年9月召开全校诊改工作动员会,对整改工作进行动员。并对学校各级诊改工作组进行培训辅导,保证各单位(部门)能够按照要求开展诊改工作。 (三)诊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阶段 学院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在10月15日之前拟定出本单位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报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 学校各单位(部门)在10月20日之前完成本单位(部门)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清理、汇总。 (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阶段 学校各职能部门在11月10日完成对本部门的服务对象及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对本部门的管理职责标准、岗位职责标准进行认真分析和确定。教学单位及相关部门要对专业标准、课程大纲(标准)、专任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和毕业生标准进行认真分析和确定。建立质量保证培训与考核制度,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学校各职能部门在11月20日完成对本部门的服务对象及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对本部门的管理职责标准、岗位职责标准进行认真分析和确定;教学单位及相关部门要对专业标准、课程大纲(标准)、专任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和毕业生标准进行认真分析和确定;围绕五个横向层面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实现不同层面质量保证的螺旋递进。建立以纵向5个系统事项为主体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紧密结合的内控机制。 (五)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与改进阶段 各系(部)于11月底依据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数据分析,完成对本部门的管理及所管辖的专业进行总结梳理,结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专任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和毕业生标准,对照找出学院管理与学生培养中的不足与短板、特色与亮点;在认真分析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及实施时间,提交诊断改进工作自查报告 (六)完成报告阶段 2016年12月5日完成学校诊断改进工作自查报告初稿;上报校党委审核修改。2016年12月10日前,向省教育厅提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 (七)邀请校外专家到校诊断、指导改进阶段 邀请校外专家对诊断要素进行分析,认真分析专家提出的学校值得肯定的特色亮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结合学院的实际,制定下一年度的实施方案。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为保障诊改工作按进度、高效有序和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在学院领导组的领导下,做好顶层设计,进行高位推动,全面实施工作过程进度和质量管理,各工作组和系部责任领导进行把关,各工作组和系部“诊改工作组”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学院诊改工作办公室、各工作组和各单位均要建立质量保证考核制度,在工作的组织布置、过程监控、信息反馈、整改督办等方面切实加强,定期对有关问题及时汇报领导和进行处理。 (二)强化奖惩机制 为了保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这一关系学院建设与发展的生命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各项诊改工作的高效、高质完成,将建立诊改工作的绩效考和核奖惩制度,严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推进。 (三)加强督导力度 全面的质量督导工作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教学督导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与精力,才能见成效。督导反馈与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是质量诊改的两个重要依据来源,而通过督导工作提供的是实时监控的第一手资料,并且通过“督”后及时的“导”,实现即时评价,为质量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质量保证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四)建设质量平台 建设质量管理平台,为质量诊改提供必要支撑。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实现多角色、即时性、自主性、数据实时可视化、云端分析、多终端等属性,改变教学的传统评教方式,实现即时评价。 (五)引入三方评价 与专业研究高校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完善内部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科学调研,将培养结果的真实数据导入到教务教学和高校管理中,为丰富高校质量年报提供可测量,可对比的数据支持和参考。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9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