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析讲座:驱力理论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5-26

精神分析讲座:驱力理论

2015-09-25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

rengemianju

国际人格面具学院:研究和推广人格面具技术,拓展心理服务领域,造福于民!

在发现许多患者的心理创伤是虚构之后,弗洛伊德想弄明白为何会是虚构,这背后的心理机制如是如何。他估计病人有这样的“需要”,才会去虚构。需要即是驱力。在他的理论中,力比多即是性与攻击性。而性与攻击性的组合即是俄狄浦斯情结。他把虚构的创伤归结于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绪里就包括了弑父娶母情结。对俄狄浦斯期初始阶段的孩子来说,有这样的情绪无妨。可是到了六岁时,孩子的观念成人化,人伦理道德开始内化,突然觉得弑父娶母是罪恶的,罪感出现。有罪即要受到惩罚。谁来惩罚呢?当然是父亲。这样,孩子主在父亲的言谈举止中寻找线索。父亲的一些情绪言行本与他无关,可他却不觉得是针对他的,由此他就把这些信息刺激理解成是对他的惩罚。创伤就这样形成的。比如说,孩子不听话,父母生气,说是“再不听话,就不要他了”。这当然是唬他的假话,孩子却是把它当真。听父亲说不要他了,担心会被抛弃,是种受惩罚,这就形成了创伤。还有,家长生气,会偶尔打一下孩子的屁股,以示教训,可是孩子会理解成是父亲对他的惩罚。像小汉斯个案里,那小汉斯手淫,被他母亲看到了。母亲告诉他,这是下流的,不能做。过了几在,这小汉斯却是告诉母亲,说自己控制不住。母亲说,如果控制不住,那就叫医生来,把它割掉。这孩子就非常害怕,以为真的会被割掉。家长是无意的,可孩子却是有心,创伤由此形成。这些都是心理创伤虚构的心理机制。

俄狄浦斯情结由两部分组成:依恋与认同。依恋,即对象投注。它会形成客体关系。这是一种好的情感,会促使爱这一情感出现。认同则比较复杂。认同会发展成取代。就是说,在俄狄浦斯情结里,男孩子依恋母亲,结果会杀掉父亲而取代他。要取代父亲,父子间即有冲突,并会产生恨这一情感。恨会伴发攻击性——俄狄浦斯情结本身就包含着创伤的驱力。

孩子会因内化而出现攻击性。本来,父母属于超我,是惩罚性力量。现在内化了,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变成了内部的惩罚性观念——会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这也是创伤的驱力。所以,创伤不仅是虚构的,其实是自己造成的,那是自我惩罚。

许多人在做事过程中,会有失误。失误即是惩罚。曾有人作过研究,认为那些意外事件,是潜意识“故意”所为。其心理机制是这样的:一个人做了不好的事后,会内疚。潜意识会制造出机会,让那人做事失误,作自我惩罚,以放下内疚。

心理障碍的原始驱力是性与攻击性,也就是说,是性与攻击性导致心理障碍。但是,性与攻击性不会直接产生心理障碍,而是经由防御机制实现的,比如说置换。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障碍是可以通过心理防御的置换达成的。比如说,小男孩子因为恋母,对母亲有性冲动,想跟母亲有更多的性接触。通过置换,他跟母亲的位置发生改变。开始是他想跟母亲发生性关系,可是,现在已是母亲想跟他发生性关系了。这样的结果,就成了心理创伤了,是母亲在伤害他,可实际上是他自己想这么做的。像精神病人的被害妄想,本是他自己恨别人,结果出来的是别人想加害于他。这是潜意识的一种“逻辑”使然。通过置换,造成个体一种创伤,一种迫害。其实就是他自己愿望的实现,是他内心的一种需要。这样的需要,在童年期间,不成问题,是一种童真。但长大成长后,再回过头来审视此事,又多了一个倒着的评判,反而形成一种新的障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