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文化】世上有种迎凉之鱼 | 夏日话玉鱼

 和谐d4srmb779c 2017-05-26

和田玉爱好者联盟 | 由众多玉雕名家共同打造



唐奇伟作品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有:“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乐。”


唐奇伟作品


鱼,自古被称为祥瑞之物。春秋时,孔丘得子,有人赠鲤鱼一双为贺,孔子非常高兴,以为吉祥,为此甚至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到了孟子,则将鱼与熊掌视为最高贵的美食,并留下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文字,足见当时人们对鱼的青睐。


陈春荣作品


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传说,以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的,谓之:“鱼传尺素。”


所以,书信又有“鱼笺”、“鱼符”、“鱼契”之称。除此之外,国人还以“情同比目”来形容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


陆华明作品


月斜寒动影,水碧傅香,玉中鱼儿相逐甚欢。从鱼图砖块,鱼形竹器,鱼形木雕,剪鱼纸挂鱼灯等等,尽显鱼之天然形态美。


《鱼乐圈》| 同人玉典作品


在古代,玉鱼也是象征身份和纳凉美物。


程大昌《演繁露鱼袋》中说:“《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


《开元天宝遗事》记杨贵妃体肥,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借以凉津沃肺。


李明作品


桃花流水,鱼儿悠然自欣,此时可成诗,亦入画,只恐诗未能尽言,而画未能尽其意。

 

 


每逢周五,邀君共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