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爻乂爻简明道教史

 木头1018 2017-05-26

丁酉年农历五月初一,是爻乂爻一岁生日,先祝自己生日快乐。在新的一年里,继续谈笑风生。

道教的历史很长,我们就从道观里最常见的“三清殿”说起吧。“三清”,是道教最高的三尊神,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这其中“道德天尊”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称谓:太上老君。

有人说了,“太上老君”是不是就是老子。这话不能算错,因为老子确实是太上老君的一个化身,但是太上老君不止有一个化身,而是八十二个。

这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化身,就是撰写了《道德经》的老子,所以对于修道之人来说,《道德经》是必读的。

那么当初和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为什么没有这么高的地位呢?这事情说出来有点尴尬。你看庄子那么逍遥的一个人吧,却摊上了一个非常狂热的粉丝——张角。

没错,就是那个搞黄巾起义的张角,他的起义军所信奉的是早期道教中的太平道,一个以《太平经》作为主要经典的教派,然而其本人却是庄子的粉丝。起义失败,把自己的偶像也坑了。所以粉丝素质也往往决定了大众对一个偶像明星的看法,古今皆然。

这一点,太上老君,或者说:老子,他的运气就好多了,因为他的粉丝是:张陵。

虽然也姓张,但张陵的出身可不一样,他的八辈祖宗,就是汉初三杰中的张良,不过与司马迁笔下那位状若妇人的美男子祖宗不同,经过了两百百多年的基因变异,到张陵已经是一个大胡子猛男了。

然而不变的,是和祖宗一样对修道的热情。于是在公元59年,年仅26岁的重庆江州县张陵县长,毅然辞去公职,跑去山里面修道了。他先去的是洛阳北邙山,而后为了避免应酬又去了江西云锦山。就是在云锦山的石洞里,张陵发现了影响他日后历史地位的武功秘籍,哦不,重要经典:《黄帝九鼎太清丹经》。

当时的人都知道找到正确的炼丹方式是成仙最快的法门,所以找到了正确说明书的张陵着手按照书中指示操作了起来,果然比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化学卷》这样大路货教材,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的秘笈,那么张陵炼丹有成效么?

当然有!要不然我们还怎么聊?n年之后,张陵炼丹有成,甚至引来了龙虎护卫,于是他很高兴地给这个地方改了个更为响亮的名字:龙虎山。

但是,有成归有成。炼丹有一点非常麻烦,就是特别费钱。这些年炼丹,可以说家底花的差不多了,江西那个地方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世道不太平,所以张陵就想必须要找一个相对富庶又原理战火的地方。于是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个著名的,来了就走不掉的成都平原。

也许张陵真是一个野生动物爱好者,他在成都平原的落脚点叫做:鹤鸣山。

到了这边仍然得解决生计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对于已经是著名药剂师的张陵先生而言,根本不是个问题——开个药房就解决了。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张陵先生治病的手艺非常好,尤其是靠着画符而不是抓药的就能治好病的本事,成本低,见效快,没过几年鹤鸣山就门庭若市。黄牛、医托之类的层出不穷。

于是聪明的张陵先生觉得,私人诊所这事情不能继续做下去了,该做正规的医学院。并且他认识到最重要的还是解决人民吃饭的问题,毕竟五张饼两条鱼喂饱一群人的瞎掰本事,自己是没有的。所以张陵先生宣布,凡是想来就医求学的,要先交五斗米的会费,这个组织就叫做“五斗米道”,正统的道教史,就以此作为道教的起源。

此时的张陵先生,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偶像。然而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如果有谁可以成为偶像,那只能是太上老君。自己的五斗米道,无非是忠实的粉丝后援团而已。于是每天依然炼丹不辍。终于有一天,炼成了!

当然粉丝的成功也吸引了偶像的注意,太上老君亲自莅临,承认了张陵的道行,并且留下了正一盟威箓 三清众经九百三十卷 符箓丹灶秘诀七十二卷 阳平治都功印 雌雄剑……

并且留下了谆谆嘱托:好好学,把青城山的鬼王们给K.O了。

在这之后并没有过太久,在四川境内的青城山,发生了可能是人类战争史最伟大的奇迹,伟大到战争史绝对不会记录这样的战争,因为他们无法相信,双方军力的对比是:

1:100万

我猜后世对于这场发生在青城山之巅的战争都缺乏详细记述的另一个原因是:鬼王那边基本上都被张陵杀光了。

以至于太上老君都觉得这小老爷子也太狠了。毕竟还有那么多明星啊富商啊要养小鬼儿,这一下子杀掉这么多,生意都没法做。当然这事情估计老君也很意外,因为彼时的张陵先生,已经一百多岁了。所以老君说:

“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

末了给了张陵先生一带三的名额,除了自己之外,还带了两位弟子和自己的夫人,飞升成仙去了。这位张陵先生,就是道教的创教祖师——张天师,他所创立的教派,后世称之为“正一派”。在飞升之前,张天师定下了本教的首领必须是自己的子孙这个原则。

这个原则被执行得很坚决,等到了张天师孙子张鲁的时候。鉴于已经攒了不知道多少斗米的有利形势,干脆在汉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不过好景不长,这个政权没过多久就被曹操吞并了。尽管张鲁和曹操后来相处得不错,但还是在临终前让自己的儿子,后来的第四代天师张盛,回龙虎山搞教学工作去,政治,太危险了。

就这样,张盛天师带着所剩不多的信众和家传的法器,回到了龙虎山。教授祖天师张道陵留下的经典著作《老子想尔注》及其他经典,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一方面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想去学习修道的人少了很多。另一方面,其他的教派,已经崛起了。

同样是在江西省,就有一座阁皂山,阁皂山有个修仙的大牛人,叫做葛玄。因为道术甚高,比如隐身术,以至于孙权都成了他的粉丝。

葛玄修道的地方很多,最后选定的地方就是阁皂山,在这里建立了灵宝法坛,这一脉的道教,就是后世所称的“灵宝派”。

灵宝派传到葛玄的侄孙葛洪那里,发扬光大了。葛洪仙君在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本来是已经靠着军事能力取得了“伏波将军”地位的人,还是跑去修道,并且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这样牛x闪闪的口号。当然葛洪最擅长的,是炼丹。

葛洪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掌握得很好,深信事物间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道理。想必马克思如果知道他,对他也会很崇拜的吧。再结合汉代《周易参同契》里面的理论指导,葛洪相信金丹使人长生,滋润全身,返老还童。所以对此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葛洪的研究不但有实践而且有理论,许多心得都记录在各种著作里面,最著名的《抱朴子》直接给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灵感。

葛洪勤于炼丹,以至于开创了被人称为“丹鼎派”的支派,不过他的徒弟陆修静完全走了另外一条路。

在陆修静之前,道教的各种科仪啊,典籍啊都是很混乱的,是这位陆真人整理出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藏系统,和九斋十二法这样科仪体系,道教从此不再混乱。

而到了陆修静的徒孙,陶弘景那里,道教的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不过陶弘景却属于另一个重要的支派——上清派。

与之前提到的所有教派都不同,上清派的始祖,是一位女性,她就是被后世称之为“南岳夫人”的魏华存。

这位魏夫人自幼爱好修道,然而被父亲要求去结婚,所以她终究还是结了婚。不过,结婚并不能阻止一个进步女性追求真理的步伐,魏夫人从来没有放弃过修炼。于是在某一天,群仙毕至,给了魏夫人仙丹一粒——都不用自己炼制——魏夫人吃下之后,如同嫦娥奔月般——飞了……

魏夫人的徒子徒孙们,就发展出了上清派,因为活动地点是在茅山,所以上清派其实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茅山派。

等传到陶弘景这一辈的时候,上清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原因就在于陶弘景是个天才。事实上任何教派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

陶弘景牛到什么程度呢?牛到直接为一个朝代命名。南朝四朝中的“梁”这个名字就是陶弘景给起的。上清派在他的领导下,业务范围迅速扩展,内视存思,金丹服食,步罡踏斗,召神除魔之类的业务应有尽有。

不过陶弘景这个把灵宝、上清两派一肩挑的天才最大的爱好除了研究和整理道教各种典籍法术,就是给神仙排座位。于是乎搞出了历史上第一个正经的“封神榜”——《真灵位业图》。

我们现有的神仙体系,最开始的基础就是这部《真灵位业图》,在里面陶弘景为当时的知名神仙做了详细的体系划分,甚至把各个教派的祖师爷们都收了进去,不过他显然对张天师家的正一道不太友好。直接把张道陵天师扔到了第四等级,不知道这是不是也算另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

然而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最不客气的说明你还太naive,毕竟陶弘景虽然把张天师排到了第四等,好歹还是承认了他的神仙地位。北方有个嵩山下来的道士,直接说你们老张家的东西都是假的。这个道士就是后来也有天师称号的——寇谦之。

这位寇天师有两个特别厉害的本事,一个是音乐,现在道教诵经有伴奏有吟唱,寇天师对此有开创之功;另一个本事则是辟谷。N天不吃东西也不饿,简直是广大女性的福音。这么有气质的道长,走的还是高冷范儿。一上来就开始拿传统道术中的“房中术”来开炮。

房中术的原理,《汉书》中就说了:“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极,是以圣王制外岳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这是很高的境界,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葛洪也提到“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然而寇天师发现,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无论怎么补,脑子也不会好,那干脆不补了。所以他就说:

“大道清虚,岂有此事?!”

既然不修这个了,那就特别强调修礼法,这样也使得他和尊崇儒学的大士族保持了很好的关系。并且和在北魏身居高位的好基友崔浩直接促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佛运动。

只是在寇谦之死后,崔浩也死在政治斗争里。再后来到了北齐的时候,道教辩论失败。寇谦之的教派就逐渐衰微了。不过他的教义直接影响了一个后起的教派——楼观派。

楼观派是一个后起的教派,是以终南山楼观台——老子西出函谷讲经说法的地方——命名的。真正兴起的时候已经是隋朝,而此时,南方的张天师,也已经有了不小的势力。

然而此时的天师——张子祥,在修道上成就斐然,120岁高龄的时候还长了一幅20岁的容颜,羡煞一众女同胞,但在政治上却是个极度不敏感的人。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既受到北天师道影响,又受到上清派影响,楼观派的领袖岐晖首先发现了李渊将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发出了“逆知真主将出”的感叹。不但为唐军捐献粮食,还派了八十多个道士。世人只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殊不知这八十多个道士也是狠角色。如果你熟悉武侠历史,应该知道,这位岐晖,那是蜀山派的鼻祖啊。

李渊的唐军取得天下后,急于摆脱自己鲜卑血统,获得汉人的认同。所以苦心孤诣打造出自己的李姓,是源于老子血裔,所以有唐一代,道教都是国教,备受尊崇。

入道谈玄,也是唐代的时尚,无论是诗仙还是茶圣,都是道士。前面说到了武侠,历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武侠小说《虬髯客传》的作者杜光庭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道,因为道法高深,被敕封为“传真道士”。

而在制度上,首先唐代确立了龙虎山天师的地位,将嗣天师张高敕封为“汉祖天师”,正式认可张家作为天师系统老大的合法性。同时也发展了和健全了受箓制度,道教内部道士的位阶和品级也逐渐制度化。

此外,对于炼丹的研究,在唐朝发展到极盛。当时的神符白雪丹、老君还丹、黄帝九鼎丹都是一代名丹。丹鼎尺寸,火候,药材配合都越发讲究,然而越发讲究的结果就是越发贵,普通人更加玩不起。

再加上因为服食外丹一连吃死几个皇帝,所以到了唐代后期外丹就慢慢衰落了,而将人体作为丹炉,炼养精气神的内丹法则逐渐勃兴。所以道门提丹法,如果你只想到用大炉子炼药,说明你的认识充其量也就是唐代的水平。

到了宋代,内丹就更兴旺了,比如同样是痴迷道教,宋真宗皇帝就不吃丹药。当然宋朝皇室和道教的缘分,还得从宋太祖说起。

宋太祖在继位前曾和一位华山道士下了一盘棋,这位道士说如果你将来得了天下,要把华山送给我,赵匡胤当时不以为意,欣然答应,结果输掉了整个华山,这位道士就是陈抟。

陈抟生于晚唐,几次功名没考上,索性去当了道士。却发明了“紫微斗数”这样牛x的占卜体系。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报复科举,和其他所有占星法都不一样,在紫微斗数的十四颗主星里,既没有文曲星,也没有文昌星……

这些都是闲话,宋朝的赵官家不知道是不是被陈抟的神预言震惊了。所以也学习李唐皇室极力找一个道家血统,然而人家姓李好攀亲戚,自家姓赵就难了。一来二去,就认了一个祖宗,叫赵玄朗。赵玄朗这个名字许多人肯定很陌生,但是要说起另外一个名字,知名度就要高得多:“赵公明”。

就是《封神演义》里被姜子牙扎小人搞定的那个赵公明。在他道教史上却是另一个样子。

前面说张天师青城山大战鬼王,只有一个长得像张天师的鬼首一下子发现了张天师不同寻常的地方……长得和自己很像……当然不管怎么样她投靠了张天师,最后被敕封为玄坛元帅。

不过既然认了赵玄朗这个祖,也就必然攀张天师这个亲,以至于天师道在宋朝更加蓬勃发展。当然老张家自己也争气,尤其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毫无疑问是张道陵之后最厉害的一任天师。

话说北宋的时候,雷法开始兴起。这个术法的鼻祖,仍然能追溯到魏夫人那里。但是这方面最牛叉的,是一个叫做神霄派的教派。神霄派出了很多非常牛的道士,比如王文卿、林灵素……

雷法的初衷其实是求雨,然而后来则衍生出各种驱魔治病的功效。以至于当时不会雷法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个道士。雷法,和原来的符印不同,讲究灵光一点,但是你又不能痴迷于一点灵光。所谓“人身大抵同天地,造化阴阳总属吾”要做到与天地交感,才算是掌握了雷法的真谛。

天师世传的,都是符印法术,而张继先天师,则是符印、内丹、雷法兼修。以至于在宋徽宗一朝,虽然后世留名的高道众多,然而首屈一指的则非这位第三十代张天师莫属。

据说当时解州盐池有恶龙为害,各家道士无法,就向宋徽宗推荐张继先天师除恶,没想到张继先过去之后一道符纸就招来神将摆平了这件事。后来宋徽宗好奇请的是哪位神将。天师说请的是关羽,并如法将关羽再请来一次,把皇帝吓得不轻,赶紧给关羽加封“崇宁帝君”,所以我们后来说“关帝老爷”就是从这儿来的。

不过这位张天师法力虽高,却不沉迷于此,在预言了国家将要覆亡的危机后,平日只在龙虎山研习经典。直到宋室将亡,才奉诏进京护驾,这一日在半路上留下一首诗:

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恍然夜红发,移迹洞天问,宝殿香云合,无人万象闲,西山下红日,姻雨落潸潸。

这位“虚靖天师”张继先的文辞,有宋一代高道里面大约只有白玉蟾祖师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他在写完这首诗之后便羽化而去,时年三十六岁。这一天是丙午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同日汴京城破,北宋灭亡。

金人灭了北宋,还在北宋旧土上建立了个过渡伪政权,叫做“大齐”,大齐国制度和宋朝类似,也有文武科举。说来也有趣,当时大齐国有一个文举没有考上的书生,一时不知怎么灵光乍现去考了武举,竟然还拿了第一名,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喆。

不过让这位王先生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大齐国就被金政府取缔了,他自己也只当了个小官,每天喝酒为乐。直到某天喝酒的时候遇到了神仙,这神仙一说是吕洞宾和钟离权,另一说是刘海蟾。总之不管是谁,都颠覆了王喆先生的人生观。

首先,他喜欢上了菊花,并成为了陶渊明的粉丝,改了字为知明,号重阳子。这就是全真教的创教祖师——王重阳。

其次,他开始了众人眼中疯癫的修道生涯。在终南山上给自己挖了一个“活死人墓”,在里面修炼,并终究博得了一个“王害风”的名声。

王重阳祖师主要也是修炼内丹。那时候,大家基本上都不吃外丹了,几乎全部练内丹。内丹就是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进行性命的修炼,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修炼“精、气、神”等而在体内结丹。

前文说了,炼外丹费钱。

而且炼外丹还有口诀,没口诀,按照书上写的炼了也白炼,除了吃死人,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效果。所以到了宋代,正一、天心、上清、灵宝、神宵、清微这些教派都练内丹。不要觉得这些流派都是些法师,他们都是主张炼内丹才是根基。法术什么的,都是末节。当然,这里面集大成的,是南宗。

南宗之所以能成一宗,得感谢白玉蟾祖师。再之前南宗的发展都是很低调的。和其他教派不同,南宗最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结成教团,南宗鼻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自己就说“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根本不强调出家。到了南宗四祖陈楠这里,兼修内丹法和雷法,使得南宗有了很大发展。而到了五祖白玉蟾这里,又有了巨大进步。白玉蟾精通内丹和雷法,同时又能融汇三教教义,并且正式建立了南宗的教团。不过直到现在,南宗依然是很低调的。尽管他们可以说是道教理论的集大成者,但低调一直是这个宗派一贯的特点。

再说回王重阳祖师,在终南山修道有成了之后,他来到了山东收徒,第一个徒弟就是马钰,并且在马钰家里建立了一个道观——全真庵,这是全真教名字的来源。后来陆续收齐弟子七个人,这就是著名的“全真七子”。

道教史单论收徒水平,没有人能比得过王重阳。全真七子后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派,共同造就了全真教的强大。早期全真教以苦修闻名,有重阳祖师,马钰等人作为代表。而后来大兴宫观,需要和当权者搞好关系时,又有刘处玄、王处一可以出马。当然这里面做的最好的,当属丘处机。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不远万里,翻雪山过戈壁,穿沙漠渡江河。去见成吉思汗。告诉他你长生不老是没戏的,但是少杀人的话还可以多活几年。不但让他改掉了滥杀的坏毛病,还成功地把他培养成了自己的粉丝。这是什么样的本领?

当然丘处机虽然同成吉思汗说成仙没戏,对于信众却说“凡有七窍者,皆可成真。”这里成真的是人的“真性”,至于肉体,那玩意不可能飞升。这已经和之前道教的观念,区别很大了。所以现在再讨论成仙的问题时,已经几乎不太讨论肉体是否也能跟着去了。

因为丘祖和成吉思汗的关系。整个元代,道士的日子相对很好过。不过爷因为后来的全真道士不争气,和和尚辩论的时候又输了。所以忽必烈开始,元代政府似乎更“喜欢”正一派,这种喜欢可不是一般的喜欢。我们之前说过,南北朝的时候。龙虎山的正一、茅山的上清、阁皂山的灵宝三个教派就互相拮抗。这种谁也不服谁的架势一直延续了将近一千年,然而到了元代,政府直接作出了决定:三山符箓归正一,只有一个老大,从此正一就是你们的老大。

这个权力,正是张道陵天师创教之初,就希望得到的,经过三十多代人的苦熬,终于实现了!

然而好日子不长,元朝只挺了几十年就翘辫子了。等到明朝一建立,时任天师张正常去朱元璋那里朝贺,没想到被朱元璋一句“天有师乎”?问得哑口无言。最后连“天师”的帽子也被摘去了,只留下个真人的封号。更惨的则是张正常天师的儿子张宇初,作为一个天师,他居然不!会!法!术!

据说张宇初试图学习雷法,然而结果是未遂。但更尴尬的是,堂堂一个天师,居然被皇帝要求去寻找一个普通道士的行踪!

当然这个道士的名字,叫张三丰。

我们现在能在许多武侠小说或者影视剧中找到张三丰的形象。然而在历史上,与那些时不时在帝王面前露个脸的道士不同,张三丰一直保持了高度的神秘感,从来不露面。以至于让几代帝王前后找了大几十年但是一无所获。

作为内家拳的始祖,张三丰也并非一介武夫。他的功法,应该是柔和了锺吕、陈抟、全真和南宗的心法而独处心裁。再加上武当圣地的修炼,自有其真。不过篇幅所限,这次就不多做介绍了。

这位张宇初天师虽然寻访张三丰真人未遂,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的文采在那个时代的道士当中,是非常好的。兼之其嗣天师的身份,使得他能够主持编纂《道藏》。虽然直到他羽化,《道藏》也没有编纂完成,但是张宇初天师的首倡之功不能埋没。唐时道士,有李白这样的诗仙,而宋代则有白玉蟾、张继先这样诗文绝伦的道士。等到了明代的时候,这方面的人才已经凋零得厉害。

至于当代,你看看现在这帮人的语文水平……

有明一代最崇奉道教的皇帝莫过于嘉靖,然则嘉靖所宠幸的道士,无论是邵元节还是陶仲文,虽然是从天师府出来,却没什么节操和正气了。大约唯一“精深”的道术,是对房中术的“恢复”,恢复到什么程度呢?嘉靖帝死后,继任的隆庆帝用了剩下的药物都能做到“阳物昼夜不仆”,连死的时候都是这样,让一众太监羡慕不已。

当然,明代道学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特别喜欢钻研学术问题的五十一代天师张显祖所研究“三教同源”和“先天太极心性之学” ,分别是王重阳、陈抟和白玉蟾的学问。这里面不得不说学习很重要,开宗立派的高道,都善于学习。

随着信天主的崇祯在歪脖树上吊,大明帝国倒闭了,道教史也就步入了清朝。有清一代的道教史就更加乏味,顺治帝直接在给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的圣旨上面说:

“勿使异端方术,不得惑乱愚民”

几乎就是赤裸裸的排斥了,好在全真道出了个王常月宗师,维护甚至扩大了影响力。不过有清一代最有趣的,莫过于娄近垣法师和雍正皇帝的故事。

Cosplay爱好者雍正帝的信仰成分很复杂,但其中有道教信仰在内是毋庸置疑的。也时常从道医那里寻求治疗。然而雍正八年,雍正帝因为病情反复,一怒之下竟然把白云观道士贾士芳给斩了。然而没想到贾士芳阴魂不散,竟然缠上了四爷。

无奈之下,只好找来龙虎山的道士娄近垣用“先天奏告礼斗大法”禳灾祛病。这是《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为自己延寿时所用的法。一来二去,雍正帝的身体竟然神奇痊愈了。从此引娄近垣为知己,可以说娄近垣大约是帝制史上最后一位享有隆遇的高道。

再往后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依鸿胪寺卿梅瑴成所言:“道流卑贱,不宜滥厕朝班”,规定嗣后正一真人不许与朝臣一同参加朝会。天师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不复往日威风。到后来天师府甚至都不太修得起,遂纷纷往江南富庶处传法,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其中他们最爱去的地方,便是扬州。所以扬州的琼花观,反而还留下了几位天师的足迹。然则这一段故事,虽仍有值得玩味处,但比之道教史上那些大事,尚不足以出现在简史里。

故事说到这里也就告一段落。今天(5月26日)是农历五月初一,爻乂爻一周岁的生日。一年前当我们在人生的最低谷期,处于无奈、无助和无聊的情境下决定要不要写点什么,于是有了爻乂爻这个公众号。说真的我们绝没有想到一年后爻乂爻已经是这个样子。

近两月因为太过繁忙,故而更新的频率低了很多。本来想在生日这天发一篇感言,谈一谈信仰和过去一年中的趣事。然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忌讳也太多。趣事未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趣,信仰之于每个人的意义,那更是大不同。

做这么一篇道教简史是临时起意,我从打算写,开始构思,到完成全篇,一共只花了四十八个小时,其中全部文字内容是一夜之间写完的。因为留给我的时间也只有这么多,如果出现可笑错误,务请海涵。此外还要感谢我的朋友袁德果先生,两天时间几乎没有睡觉,画了四十几幅插图。

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爻乂爻能做更多有深度和有趣味的事,维持一定的更新率,认识更多的朋友。

总之,感谢所有曾经阅读过我们文章的朋友。尤其感谢每一位能够看完这篇推送,直到这里的人。

不过这次没有抽奖啦!不想被举报┑( ̄Д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