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跳江,有人在背后推了一把

 汕头能率 2017-05-26

端午节又到了。每年,我们都会用这个节日来纪念爱国人士屈原。面对祖国之殇,他体重一般,却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但这个男默女泪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故事,却有不少疑点。

侬晓得唔晓得,屈原早就向中央表过态,投河自杀的行为是非常不成熟的:“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

意思是,君王不听你申徒狄良言,抱着石头投河自尽有个毛用?

他还说过:“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大意就是:珍爱生命,人人有责。

这样一个屈原,留有一口气也要上战场,怎么可能轻易自杀呢?而且屈原是个聪明人,他难道不知道自杀是最无力的行为吗?难道不知道自杀更无法实现抱负吗?

其次,纪念屈原的两大仪式,包粽子和赛龙舟,你如果跳出思维定式,回归到常识想一想,不觉得有些蹊跷?

在古代,民以食为天,一粒米掉地上都要捡起来吃掉。而且就算是纪念,用食物供奉一下不就行了,供奉完了还能吃,为什么偏偏要把粽粽都扔河里?粽粽那么可爱。

还有赛龙舟,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过年过节可以,但纪念死者?

古代都有让死者安息的习惯。你这样在水面上大吵大闹的,将来报道出了差错谁负责?

所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立场坚定斗志强的人会寻了短见?为什么民间会用这两种奇怪的方式纪念屈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这得先从另一个男人开始说起。

《史记》中曾记载,屈原在临死前见过一个神秘人物——渔夫。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这是说屈原散着步走到江边,披着刚用海飞丝洗过的长发开始作诗。

这时一个渔父出现,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渔父眼光很毒,一下子就认出了屈原:这不是那谁谁谁么?来我们这嘎达干啥?

屈原刚开始压根瞧不上一个渔夫,只顾着自己吐槽,“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谁料,这个渔夫竟然开始和屈原辩论,并且全场压制。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这是渔夫讽刺屈原说,真正的伟人就应该顺势而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你自命清高,落个被流放的下场能怪谁?

能这么快认出大人物,还能秒速回怼,给大人物提点,可见屈原遇到的这个渔夫,绝非一般人。

《史记》写道,屈原被渔夫“碾压”得憋屈,“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似乎在暗示,屈原的死与渔夫有大大的关系。

其实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版本,来自屈原本人写的《渔父》。同样的天同样的江,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但是屈原特地交代了渔夫的去向。

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并留下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什么意思?表面上,他是劝屈原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但实际上他在说,办法嘛,总是比问题多,就看你想不想得到。清水能用,脏水也可以用,太平盛世要讲基本法,动荡年代就要用特殊手段。

屈原被流放不假,但实际上他还在为国家奔走,寻救国良策。

而那个渔父,显然和姜太公是一种人,大隐隐于市,有一肚子的干货,也在等一个机会施展才华。

不早也不晚,两个男人,寻寻觅觅,终于碰了头。

屈原写到这里就不往下写了。

而接下来的故事,才是真正的历史。

我有理由相信,正是在这次历史性会晤之后,屈原和渔夫合谋,精心设计和创造了“纪念屈原版端午节”。

我们一一分析。

端午节,其实一开始和屈原没有半毛钱关系。

闻一多曾在《端午考》里考证说,端午节的出现比屈原早得多,最初是江浙沪包邮地带——吴、越两族的图腾祭祀的节日。部落敬畏水里鱼虫,所以把龙当做图腾,舟造龙形,并往水里扔粽子,祈福消灾。

也就是说,对楚国人而言,端午完全是一个国外少数人的节日。

但扔粽子和赛龙舟这两件事,对楚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楚国横跨长江汉水,气候温和,农业发达。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于是到了楚威王、楚怀王这段时间里,他们面临着一个其他地方想不到的问题:粮食过剩。

粮食不够百姓愁,但粮食过剩皇帝更愁。供大于求,粮价一落千丈,谷贱伤农,便宜了别的国家不说,贸易逆差、储存费用巨大也不说,最怕的,就是大量农田荒废,老百姓不种粮食了。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和经济危机时把牛奶倒掉一样,要把粮食浪费掉,也就是把粽子扔到河里,成本最低。

这也是屈原一直谏言的方法,可惜这个经济意识太超前了,因此受到了群臣的排挤。

而赛龙舟的本质又是什么?

你想象一下,无数青年男子劲往一处使,荡起双桨,推开波浪,千舟竞发,基情四射的场面,很明显,那都是一场场军事演习,能提高军民的凝聚力,提高楚国军队协和作战能力。而这一切,正是为不善水战的秦国军队准备的一个旺旺大礼包。

富国,强兵,经济上的,军事上的,“扔粽子”“赛龙舟”这两件事恰好可以解决。

很显然,屈原和渔夫意识到了这两件事对楚国的意义,意识到可以通过发动群众做这两件事,从而通过一种曲线的方法实现治国之策。

那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们做这两件事呢?

屈原和渔夫这两个政治家知道,“敬畏鱼虫”“祈福消灾”这样的理由根本无法大范围动员老百姓。所以,他们想出了一个特殊方法,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

让一个受老百姓爱戴的爱国人士投江自杀,为国捐躯。然后,用爱国主义动员老百姓。

之所以要投江自杀,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动员老百姓做这两件事情时给出顺理成章的理由:扔粽子可以说是为了吸引鱼虫保全爱国者尸身,划龙舟可以说是为了不放弃救人。

虽然这两个号召违背珍惜粮食死者安息这两个常理,但屈原和渔父知道:被爱国主义动员起来的老百姓是不会想到那么多的,你只要强力引导,他们就只会热血跟随。

想到这里,屈原紧紧地抓住渔父的双手,“不复与言”。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

于是,渔父和屈原就这样用心良苦地唱了一场双簧戏。

一个原本珍惜生命的浪漫主义诗人,最终一反常态,写下了负能量爆棚的《渔父》、《怀沙》、《卜居》等名篇。

然后,在五月初五那天,屈原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他往前走了一步又一步一步一步似爪牙,有些欣慰,最后纵身一跃,扑通一声,留给历史一个悲凉的背影。

而渔父动用自己的人脉,宣传造势,号召大家用扔粽子和划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大夫。

这个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动员无疑是成功的,老百姓果然按照他们的设想纪念屈原。不久,包粽子和赛龙舟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独有方式,并最终替代吴越的祈福说,成为端午节的由来。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没有。

司马迁说: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但真正的历史,不是这么简单。

半个多世纪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25年,已经灭了韩、赵、魏三国的秦国锐不可当,军容正盛,派出二十万大军,打出“三个月灭亡楚国”口号,向楚国进发了。

但谁也没想到,秦国被楚国揍了一顿结实。

楚国人自己也是懵逼的,屈原死了这么多年,国内政局混乱,一年撤了两个领导人楚幽王楚哀王,高层干部业务水平低下。明明是青铜战五渣,怎么突然就爆发了小宇宙?

历史上解释说,楚地多水泽,粮食充足,且楚兵善水战,秦王的步兵和弩兵作用大打折扣。

是的,屈原给楚国留的“端午”后来真的起作用了。

爱国者屈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楚王等高层干部失望后,依旧热爱着这个国家,哀民生之多艰而不拆;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着生活。

楚怀王、楚顷襄王父子两次流放他,国内高层多次排挤他。但他苦心孤诣地,用自己最后一点价值,用尽一切办法,让楚国强大了一点点,让楚国人民幸福了一点点。

更为关键的,屈原的死,有可能唤醒了什么,楚国人民从此真正站起来了。揭竿起义的陈胜吴广,是楚国人;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的项羽,是楚国人;建立汉朝的刘邦,也是楚国人。

故王左中右曰:

屈原对这个国家,已毫无亏欠;

而这个国家欠他的,也没法再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