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turge-Weber综合征

 神内阿辉 2017-05-27



Sturge-Weber 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SWS)即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又称颅面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发病率仅为0.002%,无性别及种族差异;病人多为儿童,一般多为单侧发病;很多病人以癫痫为首发或主要症状。


Sturge1879年报道1例癫痫病例时描述了该病的临床特征,1922年由Weber报道其放射学特征,故称为Sturge-Weber综合征。临床上病人除表现颜面部血管瘤(葡萄酒色斑)外,常伴发癫痫、青光眼、智力障碍、偏瘫及偏头痛等症状。SWS主要病理表现为累及软脑膜、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及眼脉络膜的血管瘤;受累脑组织因局部的血管畸形、血管淤滞常有局部萎缩、钙化。







Sturge-Web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SWS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基因、环境或产前因素有关。以往多数研究认为典型SWS病人的血管瘤是原始脉管丛在发育的前3个月中退化和成熟发生异常所致。原始脉管系统分为3部分,外层支配面部皮肤及头皮,中层包绕脑膜,内层支配脑实质。原始脉管系统的外层与形成大脑顶枕区的神经管部分是相邻的,此时该区域发生异常,就会同时出现SWS病人表现的面部葡萄酒色斑及顶枕区软脑膜血管瘤。近年来,少数研究者认为此病为染色体突变所致。


Sturge-Weber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累及软脑膜、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及眼脉络膜的血管瘤是SWS的特征性病理改变。组织学研究显示SWS的颅内血管瘤是由软脑膜上迂曲的静脉呈“血管瘤样”扩张所致,并伴有扩张的血管壁内层变薄和海绵样变性。同时,邻近的侧支静脉也发生扩张、迂曲,包括深部髓质静脉和脑室脉络丛。受累脑组织可以发生神经元变性、缺失,胶质细胞增生,皮质萎缩和钙化。颜面部的葡萄酒色斑由扩张的微静脉组成,其着色是由于扩大的血管腔内充满乏氧血。由于葡萄酒色斑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正常,因此不会自行消退。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眼脉络膜血管瘤实质上是脉络膜弥漫性增厚,没有任何脉管、内皮细胞及外膜细胞的增殖,表现为病变区血管充血,边界不清。


Sturge-Weber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SWS中的软脑膜血管瘤形成导致静脉血淤积,压力增高,而流入硬脑膜表面的皮质桥静脉血流相对减少;同时,脑深部侧支静脉(包括深部髓质静脉和室管膜下静脉)扩张、迂曲,因缺乏离心向的静脉血流通路,病变区的皮质静脉引流变为向心性。静脉引流减少或逆转会导致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与静脉或静脉窦压力升高形成恶性循环。在大脑深部静脉或静脉窦向心性引流的进程中,特别是当蝶顶骨和岩上静脉窦也闭锁时,进入海绵窦的静脉血流将增加,进而减少甚至逆转眶静脉和海绵窦之间的压力差。眼静脉到面静脉,最后达颈静脉,同样导致眶静脉及眼周围静脉的扩张,形成颜面部葡萄酒色斑。由于受累脑区静脉淤滞、压力增高,相应区域的动脉压力也会随之增高,灌注减少,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代谢紊乱,出现神经元的变性、缺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脑组织萎缩、钙化。当静脉压升高至特定“临界点”时会导致血管退化,从而进一步加剧静脉压升高和静脉退化,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当这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程度较轻时,灌流毛细血管数目可保持正常,而随着静脉闭塞和血栓的形成,灌流毛细血管数目逐渐减少。血栓形成致使卒中或癫痫发作,从而增加氧和葡萄糖的需求量,使脑损害进一步加重。


Sturge-Web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Sturge-Weber病人多为儿童,一般在10岁前发病,常为单侧发病。Roach将Sturge-Weber 综合征分为3 型:Ⅰ型为颜面部、脑膜及脉络膜均有血管瘤,可伴有典型青光眼;Ⅱ型仅有面部血管瘤,无明显颅内病变;Ⅲ型仅有脑膜血管瘤。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血管瘤、癫痫、智力障碍、偏瘫及青光眼等。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最早1岁即可出现。颜面部血管瘤是该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多为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于三叉神经眼支的分布区,多数位于颅内血管瘤的同侧,但5-15%患者可不出现。


Sturge-Weber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Sturge-Weber综合征的特征性征象主要包括:

①不同程度的脑膜强化;

②局限性脑萎缩;

③脑实质内增粗、增多的异常血管(静脉);

④侧脑室内脉络丛增大、强化;

⑤皮质不同程度的钙化;

⑥颅骨不对称,表现为局部的增厚。


其中,脑萎缩及皮质不同程度的钙化是SWS的特征性表现;对于部分脑萎缩及钙化不明显的SWS 病人,脑膜异常强化为其重要征象,此时CT及MRI增强扫描是诊断该病的关键手段,能够对该病做出定性诊断。DSA表现为病灶区域的皮质静脉、室管膜下及髓质静脉迂曲、增粗扩张,并互相交织呈网状,尤其是DSA 可在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显示发育异常的静脉及毛细血管瘤。随着MR 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如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扩散张量成像(DTI)及SWI 等,为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断、病理生理改变评估、随访及疗效评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



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结合癫痫、颜面部葡萄酒色斑及青光眼等临床症状及影像学上脑回样软脑膜强化、脑萎缩、皮质钙化、深部静脉的扩张、脉络丛的扩大等典型影像表现,Sturge-Weber 综合征即可诊断,国外文献认为颅内软脑膜血管瘤的存在为必要条件。本病主要与脑内动静脉畸形、结节性硬化及各种肿瘤所致钙化相鉴别:脑动静脉畸形钙化范围较小,多为点状、斑片状钙化,有反复出血,MRACTA DSA 可直接显示畸形血管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节性硬化病变多位于双侧脑室旁,有特征性结节状钙化,且临床表现有典型的三联征(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力低下);肿瘤的钙化形式多样,但均可见瘤体及占位效应,通常无典型的脑回样强化及畸形静脉;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多较易鉴别。


Sturge-Weber综合征的治疗

目前Sturge-Weber 综合征尚无根治性方法,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抗癫痫、治疗青光眼、偏头痛等,防止病变发展及产生继发性损害;目前主张口服阿司匹林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控制癫痫发作是治疗的重点,主要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临床上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均可使用。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和智力损害者治疗却十分棘手,文献报道早期出现癫痫的患儿出现药物难治性癫痫比例更高。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是必要的,近年来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Sturge-Weber 综合征继发的药物难治性癫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