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氏扶阳流派诊治鼻病学术思想浅谈

 lvzhifeng 2017-05-27

扶阳学派启萌于《周易》《内经》,发展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经过宋、元、明、清朝等诸多医家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至清代由四川著名医家郑寿全最终发展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理论、实践体系[1]。其传人之一吴佩衡——云南四大名医之一,继承和发扬郑氏思想,成为云南中医界公认的云南扶阳派开创并奠基人,其著作有《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吴佩衡先生桃李满天下,其子吴生元、其孙吴荣祖成为其得力传人。吴氏多注重扶人之阳气,擅用附子,长于使用经方,应用附子,胆识过人,处方每剂附子动辄用60 g,重则每剂250~500 g,有“吴附子”之美誉。虽重用附子,但讲究中病即止,扶阳存津。笔者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网、维普网等数据库检索及手工查询等方法收集吴氏扶阳流派相关文献、著作等,从中筛选吴氏扶阳流派学术思想在鼻部疾病的运用相关文献,总结、提炼吴氏扶阳流派学术思想诊治鼻病的相关理论如下。


对外感鼻病的认识

郑钦安先生作为扶阳派开山鼻祖,他认为机体衰老过程,就是父母所赋予的一元真气,在生命长时期中内耗、外损的过程。阳虚为老、病之根源,生命过程就是阴盛阳衰的过程[2]。郑氏认为阳虚是导致鼻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他在《医法圆通》卷一中说:“按鼻流清涕一证,有从外感而致者,有从内伤而致者。”“从外感而致者,感受外来之客邪,客于肺经,闭其清道,肺气不得下降,清涕是出。”《医法圆通》卷四又说:“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指出外感致鼻病多因邪客肺经,水道闭塞,影响水液输布,水液从鼻而出。或因寒邪入少阴所致,真阳不能固摄津液,而清涕出,发鼻病。由此可见外邪致鼻病多因邪客肺经或寒邪入少阴所致。同时郑钦安先生对外感和内伤鼻病进行鉴别,《医理真传》卷二中说:“外感之清涕忿嚏,则必现发烧、头疼、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真气不足之清涕忿嚏,绝无丝毫外感之情状。”《医法圆通》卷一说:“从内伤而得者,……,其人定无外感足征,多困倦无神,或忿嚏不休,或畏寒,或两脚冷。”在此指出了外感与内伤鼻病各自的辨证要点。并由此确立了外感鼻病的治法及方药。“从外感而致者,……,法宜宣散,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少阴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郑氏提出来外感和内伤均可致鼻病,同时进行鉴别,对外伤鼻病理法方药进行了系统论述,现代中医学的伤风鼻塞病可以参考借鉴。


对鼻鼽病的认识

鼻鼽是以发作性鼻痒、喷嚏连作、清涕量多、鼻塞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在古医籍中,鼻鼽也称为鼽嚏。郑钦安先生所指内伤致鼻流清涕、忿嚏、鼻塞等症。指出因真火虚弱,不能固摄津液,导致鼻流清涕不止、喷嚏等症的病因病机。故在《医法圆通》卷一说:“从内伤而得者,由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清涕出。”由此确立了真阳不足致鼻鼽的理、法、方、药。《医理真传》卷二中“乃先天真阳之气不足于上……,法宜大补先天之阳,……,方宜大剂四逆汤,或封髓丹亦可,姜桂汤亦可”,通过大补先天之阳治疗鼻鼽病。


对鼻衄病的认识

郑钦安先生对鼻衄病也有深入论述,在《医理真传》卷一中说:“凡火也;……,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鼻齿出血,诸症作矣。”指出因真火虚弱,不能固摄血液,导致鼻衄的病机。《医法圆通》卷一中说:“又尚有鼻血一证,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黄汤、导赤散之类。有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邪,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甘草、干姜或加安桂、吴萸之类。”指出了鼻衄有火热迫血妄行和阳虚不能潜阴、阴血外越之病机及其辨证要点、治法及方药。

吴佩衡先生继承了郑钦安先生的扶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注重随症,灵活加减。在《吴佩衡医案》中记载治一素患鼻衄后感客邪者,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桂枝尖、生姜一剂,服药后汗出热退表解,次晨又鼻衄,吴老认为此乃气血素亏,阴阳不相守也,血虚散漫妄行,气虚则无力统摄血液,以四逆当归补血汤连进4剂而愈。吴氏抓住外感风寒邪气,内有气血素亏,阴阳不相守的病机,先解在表之客邪,再调补气血阴阳,使邪去正复而愈。另治一素多痰湿,因咳嗽气急上气,忽而鼻衄不止者,因其伴见面色惨淡,鼻衄不止,口角亦见血迹,冷汗淋漓,沉迷无神,气息低弱而呈奄奄一息之状。吴氏推断此证由气虚不摄血,阳虚不守阴,以致阴血散漫不归于经。复因咳嗽气动,挣破血络而成衄,以参附汤加味急救,补气回阳。后衄减,神气转佳。但五、六至,间仍有止歇,依原方增量加黄芪扶阳固气,两剂后已大有好转,惟尚有咳嗽,痰中夹少许黑血,故原方去参、芪加入法半夏10 g,茯苓15 g,砂仁3 g,3剂而痊。此后多年,未见再衄。由此可见吴老抓住素多痰湿,气虚不摄血,阳虚不守阴之根本病机,同时随症灵活加减,并不拘泥僵化,扶正祛邪,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此外,吴佩衡先生简明扼要指出辨寒热之要点,热证可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寒证可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真热证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真寒证则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而不多,口气不蒸手[3]。此寒热之辨证要点在鼻病辨证中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临床可用之。


小    结

综上所述,吴氏扶阳流派诊治鼻病,首先当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者可见发烧、头疼、身痛、畏寒、鼻塞等症。内伤者可见困倦无神,或忿嚏不休,或畏寒,或两脚冷等症。内伤者,当辨寒热。火旺者,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等症。阳虚阴盛者,无火形可征,如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等症。若有内伤鼻病在先,又复感外邪,内外同病者。应先祛在表之邪,再和在里之阴阳气血,或内外兼顾,使阴平阳秘而病愈也。郑氏认为四逆汤为一切阳虚阴盛之病皆可用之方,吴氏继承了郑氏思想,以四逆汤作为基础方,而随着病症变化,灵活加减。如骤然鼻涕如注或外感鼻涕如注者加桂枝;久病虚极者配伍理中汤加减;阴证误下,逼阳暴脱之证或气血素亏,阴阳不相为守者加肉桂;因误下致血脱成瘀者加人参;鼻衄感客邪者,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气虚不摄血,阳虚不守阴之鼻衄者,予参附汤加减;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者配伍麻辛附子汤加减;鼻流清涕,喷嚏不止,或兼恶寒头痛者改用生姜辛散寒气;鼻渊或鼻阻已数月或数年之久,不闻香臭者可加葱白、干姜、辛夷温散通窍。除此外,凡鼻衄者,都先以大剂炮姜甘草汤加血余炭,先止其血,然后辨证治疗。邪热内逼之鼻衄石膏能止。因鼻为窍道器官,为肺之门户,呼吸之通道,宜通不宜塞。因此在治疗鼻病时应注意开窍法的运用,保持鼻窍之通畅。吴老在《吴佩衡医药简述》卷二中提到:“细辛温散三阴经之风寒湿三邪,通关节利九窍,治鼻塞不通(鼻膜炎久治不愈)等等。”除了细辛有通窍之功外,临床常用的通鼻窍的药有苍耳子、白芷、辛夷、路路通,临床治疗鼻病应注意配伍通鼻窍之品,治疗效果更佳。

吴佩衡先生因为临床中常用大剂量附子而被称为“吴附子”,指出附子不可滥用、过用,中病即止。同时指出“正治之方决勿夹杂其他药品,如果加入寒凉之剂则引邪深入;加入补剂则闭门留寇,必致传经变证,渐转危笃费治[4]。”因此他用温阳之剂治疗阳虚阴证,绝不加用滋补药品。附子有毒,畏用者也众,临床运用附子应注意去其毒性。吴佩衡先生指出“附子只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为安全。”其传承人吴生元也强调避免服用附子中毒的关键是要把附子“煮透”。他摸索出煎煮附子简便的方法是:炙附片不拘多少,先以冷水浸泡2~3 h,待附片浸透变软时用高压锅加压煎煮。待“上汽”后再持续煮约40~50 min,熄火待其自然冷却。开盖后一定要观察附子是否“煮透”,服食“煮透”的附子中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观察附子是否“煮透”,以口尝附片心不麻口为“煮透”的标准[5]。此外,邵立立等[6]认为还可通过配伍来减少附子毒性,如附子与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药相伍,寒热相制;附子与生地黄、阿胶、白芍等配伍,刚柔相济;附子与甘草、蜂蜜、人参等配伍,缓急监制;附子与干姜配伍,行守相约。在临床应用中要予以重视,不可误服伤人。


参考文献

[1] 孙政红.扶阳学派辨治思路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1.

[2] 杜大威.郑钦安医学思想初探[C].2008北京:第二届扶阳论坛论文集,2008:48-52.

[3] 姬卫国,曹生海.吴佩衡治疗发热病证的经验[J].河南中医,2005,25(2):22-23.

[4] 顾树华.传承吴佩衡学术思想践行温阳扶阳大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9,24(3):331-333.

[5] 杜义斌.吴生元教授“扶阳”为特色治疗老年病经验拾萃[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2):8-10.

[6] 邵立立,王均宁,张成博.经方中相制配伍抑减附子毒性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401-402.



作者:施志强,戴梦璘,殷洁,王艺,周家璇,吴生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