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边的风景,伟岸而多情

 老鄧子 2017-05-27



《这边风景》是王蒙2013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同时,也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爱共处,带有历史感,又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悬念迭生,矛盾冲突集中,独具新疆风情,情节精彩,语言机智幽默。

2017年5月8日晚7时,第十届读书文化节系列讲座之“在西域寻梦文学——由王蒙的《这边风景》谈起”在北师大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国作家》主编、著名作家王山、《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莅临我校,从王蒙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展开,进行了深入对谈。



王 蒙 的 新 疆 情


施战军:

王蒙老师不仅是作家里面的前辈大师,作为文学编辑,《人民文学》的人也是也是他的后辈,王蒙老师曾经在文学最辉煌的80年代,担任《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在他手下,一些探索性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始凸显。


我听过王蒙老师的回忆,他自己是完完全全轻轻松松笑着说的,我却听着流出了眼泪。他说,刚去新疆的时候,非常陌生,不知道如何让人们接纳他。

有一件事他印象特别深,他描述的非常艺术化和文学化。突然有一天,维族老乡们来看他、问候他了,原因是他们住进的这个房子已经六七年没有燕子来做窝了,他们住进来以后,燕子就来做窝了,所以,民族兄弟认为王蒙老师一家人都是善良的人,就成了朋友。这简直就是天、地、人的一个交响曲,燕子、民族兄弟、外来人。王蒙老师说,我当时真是到了一个风姿卓越的新疆,在新疆一待就是16年。

在那儿他有很多故事,感动着我。有一次,他打了酒用自行车带着回来,突然一个民族兄弟叫他,就把他自行车的铃铛拧下来,把酒倒上,敬给他,说干一杯,祝他健康。这些东西是在内陆基本上不可能遇到的,但是在那里就那么自然地遇到了。

新疆那个地方,所有事情都和土地有关,都和农事有关。他认识很多农民,也认识很多工匠,比如银匠、皮匠,他跟他们学语言,日常的口语在跟他们日常交流中学会了。王蒙老师不仅维吾尔族语好,哈萨克族的话也能说,还有英语、俄语、德语、法语都很厉害,他的语言天赋就像一个瓶子被打开一样。

语言建立起来以后,情感的沟通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这边风景》是在生活经验之外的感情促使他写出来的小说。到了新世纪,主要是写伊犁系列。这一系列的边地风情的描述非常特殊。之后,他进入了一个意识流的、先锋作家的中国小说的现代气质。

写作过程中也有很多故事。青春舞曲跳起的那个场面,我读了以后热血沸腾。这本书35年后才出版,你们看到的是他在新疆的经历,而我看到的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一个人,在他的内心里,也非常留念一些小资的情调,例如俄罗斯文化等等。这样一个由很多元素组成的知识分子,一个比较年轻的青年,在新疆长成了壮汉。你看《这边风景》就知道,不是壮汉写不出来,而且是内心当中长着草原、戈壁、有风沙也有风和日丽、也有河流的壮汉。

在这儿,他不仅成为了壮汉,从北京这样的庙堂之地到边地新疆,他成为了人民,他不仅在写人民,也成为人民,是一个劳动的人民,这一家人也成为了人民当中真正的一员,他真的融入到了那片土地,生长在那个土地。

所以,《这边风景》有两个审美特征,一个是伟岸,一个是多情。它的主体部分,比如他的男人系列,伊犁哈怒是一个特别完美的男人形象,还有另外一批非常有趣的男人,就是吐鲁布达尔、黎亚兹、穆萨、张扬等,那一批身上有缺点,甚至有点坏的人,性情活灵活现,性格一点点全都显现出来,非常活。

这个小说更吸引人的是女性形象,一个叫艾黎拉客兹的女性,一个老姑娘,她的爱情总是不顺,那种老姑娘的性格在她的性格正面坚持下,产生和时代的摩擦,写得非常生动。最成功的形象是雪林古丽的形象,雪林古丽一旦歌声响起来的时候,你根本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你要是看见她,想跟她说说话。在这里,不仅仅是青春,还有人人都有的那样一种多情的爱。

除了土地、农事、工匠、民族风情之外,还写了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从这本书可以看到边地、新疆、伊犁那一块神奇的地方是那么的美,是我们梦里想不到的传奇之美,但是又是在现实当中存在的。《这边风景》是一个繁复的风景,又是一个特别鲜明的风景,它的主调是和时代一起同步往前走的,同时留下了很多复杂的和弦,这个和弦是《这边风景》里面最重要的东西。



迟到的惊喜,填补文学空白


王干:

《这边风景》长篇应该说是一个迟到的惊喜,因为他写在1974年。那次在王蒙小说研讨会上我也专门说了,这篇小说填补了三个空白。


第一,王蒙从1953年开始写作,一直到今天还在写作,这么长时间,但是中间从1963年到1977年之间,我们现在看到的王蒙是空白的,那段时间王蒙先生在干嘛?《这边风景》出来以后,王蒙先生这个创作的历程,创作的轨迹完整了,这是第一个空白。

第二,也填补了当代文学的空白。当代文学有一个空白,就是我们写1966年到1976年基本上是批判的,确实批判得有道理,但是中间有一个空白是这个中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题材,王蒙先生用相对比较客观的笔墨把这一段的生活给我们展现出来了。

第三,填补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当代文学史上从1966年到1977年,出现的作品现在大家对他们的评价都不是太高,《这边风景》出来以后,历史完整了,时间也完整了,大家感受到,没有因为特殊的时期,文学不再流动,文学还在流动,文学还在发展。


西域寻梦:文学的精神土壤


王山:

当初我是和我的太太共同发现了这本书,我太太也是北师大毕业的。当时我们两个发现这个书稿以后非常兴奋,我还记得,在我小时候就看到过这个书稿,是我父亲写在笔记本上的。


从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偏爱他关于新疆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面,它的情感非常饱满,包括生活的积累,是充满阳光、温情的一种态度。

新时期以后,他有很多作品,可能在文体方面,文学批评家更感兴趣。不过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来说,更注重这个作品里面的内容,而不是文体的变化。

这个书稿我很早以前就看到过,他写到一个场景,新疆一个邮局是一个土坯的房子,但是有一个非常大的院子,后面是一大片果园,也是属于这个邮局,我在想,到现在,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包括新疆还能不能找到一片带着很大一片果园的邮局,我不能很断然地说没有,恐怕不乐观,这个场景我当时看就给我一种触动,现在想起来依然有这种触动。

文学的魅力、文学的价值,甚至说到《这边风景》的价值在于一些不可复制的,不可再现的一些生活的场景、一些人物,一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汉族、维吾尔族、克尔克斯族、维族、锡伯族、满族非常愉快地、和谐地、共同地生活、工作、娱乐。

一个文学作品的价值、魅力,它确实是能够记载下来,能够描绘出来,一种不可再现的场景,一种人物关系,一种情感的状态。同时,又有很多东西它可以长久地留存,是可以口口相传,永远感动着我们的。比如关于男女之间感情的描述,如果直接说爱情可能太狭窄了。比如关于劳动的赞美式的描写,关于大自然的描写应该对我们都会有一些启发。

我觉得现在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无论是读者还是写作者、出版方或者评论家,他接触到某一个作品的时候,往往强调这个作品的可读性,或者说好看、不好看。要我说,这样说真的是简单化了、比较片面了。我简单地说一句,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可口。

无论是写作者还是出版方,还是一个读者,我们应该有一种付出的心态来阅读一部严肃的作品,当你真的能够静下来、沉下来看待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你一定会慢慢地发现其中的一些东西,也会得到一些东西。




作家的成长与地域


王干:

《这边风景》重新被发现,跟王山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发现《这边风景》以后,给我们文坛又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


王蒙先生在新疆呆了16年,现在看来,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学会了维语

茫茫天山,伊犁河谷,还有戈壁滩、沙漠,新疆本身也是多民族多风景的,比如新疆阿尔斯泰的喀拉斯,我到新疆看到喀拉斯的水景以后说,天下的水景都可以不看,就像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样,确实新疆这种地貌,这种大自然的不同风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和体会到的。

王蒙还有一篇非常出色的小说,没有写在哪儿,但是我想这个小说只有在新疆生活过的人才写得出来,叫《杂色》,写一个叫曹千里的人跟一个马的对话。只有一个人在戈壁上骑着马,茫然四顾无人及,这个时候你才能跟马产生那么多内心的独白、内心的交流。

一个作家的成长跟地域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古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对一个作家来说更重要。假如当初王蒙先生就在北京,平平安安的、顺顺当当的、老老实实的地在北京呆着,没有新疆16年在火里滚过一次,在水里滚过一次的煎熬地经历,我估计王蒙先生很可能没有现在丰富,当然天才放在哪儿都是伟大的,但是可能没有现在丰富。

……

【本文转载自“北京师范大学”公众号】



关注《花城》杂志

独立精神  人文立场  新锐主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