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天环游俄罗斯 第七天 圣彼得堡 彼得夏宫 依萨基辅教堂 彼得保罗要塞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minru 2017-05-27

首先补充一下昨晚'天才秀'联欢晚会的照片,我们中国团合唱了三首歌曲,即“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和“茉莉花”。其中,李总还用俄语领唱,'茉莉花'采用二部合唱,受到外国团友的热烈欢迎。

早上起床后发现游船已经接近此次航行的目的地圣彼得堡了。昨天夜里,游船穿过了拉多加湖。拉多加湖,旧称涅瓦湖,面积180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1米,流入芬兰湾,是欧洲最大的湖泊。二次世界战时,列宁格勒(如今的圣彼得堡)被围困900天期间,拉多加湖成为列宁格勒城唯一的交通运输生命线。

早餐后收拾东西,上午十点钟下船,乘坐大巴车前往圣彼得堡市区。

沿途街景。

今天上午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彼得夏宫。彼得夏宫位于圣彼得堡西南30公里的“芬兰湾”南岸,正式名称为“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由彼得一世下令修建,于1710—1714年间,集中了当时意大利、法国的优秀建筑师和工匠,在伊丽莎白女皇时期形成目前的规模。占地近千公顷,由宫殿、喷泉和上下公园组成,是俄国沙皇的郊外离宫。

二战期间,这里被德军占领,为了不让德国人在这里开庆祝大会,斯大林下令炸毁了夏宫的宫殿,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战后精心重建的。彼得夏宫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彼得夏宫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大宫殿在上花园。 内外装饰极其华丽,两翼均有镀金穹顶,宫内有庆典厅堂、礼宴厅堂和皇家宫室。

彼得夏宫内部不充许拍照,只得把看到一切都存入记忆中了。彼德夏宫的建筑虽然在二战时被毁,但内部一切能搬走的全部保留了下来。所以,现在所看到的一切还都是当时的真品,并恢复原样,甚至当时沙皇写字用的笔插在笔筒中的方向都一丝不差。

大宫殿前是被称作大瀑布的喷泉群。 这里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潜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2座梯形瀑布。

非常巧,今天是周六,又是俄罗斯的喷泉节,彼得夏宫内的喷泉全都打开了,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经历代沙皇对彼得夏宫的进一步雕琢、润饰,使得它更加美丽、迷人。

彼得夏宫前面即是波罗的海。

岸边的灯塔。

花园里还有艺人为游客表演。

彼得夏宫里游人很多,大都是俄罗斯人前来度假。

由于过节,为安全起见,当局动用了大量的军队和警察。

圣彼得堡大街街景。

彼得大帝塑像。

大楼左侧是叶利钦图书馆,右侧是俄罗斯宪法法院。

圣彼得堡市政厅。

伊萨基辅大教堂,又称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坐落在圣彼得堡市区,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

大教堂是罗曼诺夫家族献给先帝彼得一世并为纪念圣徒伊萨基·达尔马茨基(彼得生于他的纪念日)而命名,因此,为建这座豪华的殿宇皇室不惜财力。工程中运用了许多新技术和大胆的施工方法,其中用汞合金火烧法为圆顶镀金,使巨大的圆顶历经一个半世纪从未整修依然金光灿灿。

大教堂高约102 米,圆顶直径为22.15 米。用橡木制成的3 扇巨门,每扇门面积为42 平方米,重达20 吨。整座建筑物重30 万吨,里面可容纳1.4万人。教堂的施工经历了奠基、立柱、砌墙、封顶等过程。这座建筑的地基深达10 米。教堂四周各竖有16 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每根石柱重114 吨,是从30 公里外的芬兰湾运来的。柱子竖完后砌墙,接着再竖上层的细石柱子,这些细石柱是用42 种进口大理石制成。柱子全部竖好后,最后覆上圆顶。大教堂的内外部装修更为考究,光黄金就用去400 公斤,仅穹形外部镀金就耗费100公斤。教堂内有许多镀金的、青铜的和大理石雕塑,有多幅色彩斑斓的镶嵌画和宗教画,还有用乌拉尔宝石和名贵孔雀石、天青石制作的艺术品作为装饰。教堂内有铁梯可以直达顶部大平台,在平台的各个方位极目远眺,圣彼得堡全城的景物一览无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萨基辅大教堂受到严重损坏,20 年后才修复完毕,但留下教堂大门外的大理石柱子上的几处弹痕没有修补。在一根柱子旁挂着一块铜牌,上写:“这是在1941~1944 年,德国法西斯发射的148478发炮弹中其中一发留下的罪证。”大教堂造型雄伟壮观,如今仍被视为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

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进入到教堂内观看,实为一大遗憾!

教堂大门上的塑像。

据说是教堂建好后,这是由沙皇亲自栽种的橡树。

圣彼得堡对市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保存完好,这是沙皇时期留下来的路边草地栅栏,依然完好无损。

这是今天要去的第三个景点----彼得保罗要塞,该要塞建在涅瓦河入海口附近兔子岛上,由彼得一世于1703年5月16日亲自奠基,是彼得堡最早开发建设的城市防御设施,也是为了与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而建(北方战争1700—1721年,长达21年)。

彼得保罗要塞长750米,宽360米,呈六棱形,由六座五棱堡垒组成。彼得一世亲自建成了第一个五棱堡垒,其余五个由其最信任的部下修建,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整个城堡由花岗岩围墙、棱堡、角楼组成,雄伟坚固,配备着强大的火力,严密的守护着涅瓦河的入海口。

要塞大门。

要塞围墙。

彼德大帝铜像,看着有些不成比例。原来,铜像的头部据说是按照彼德大帝原头骨用石膏倒模制成的,非常逼真,但身子却有些夸大,结果脑袋小,身子大。据说摸一下彼德大帝铜像的右手食指会给人以智慧,现在已经被人们摸的锃亮了。

这是要塞内的彼得保罗皇家大教堂,建于1712—1733年,高122.5米,至今仍是圣彼得堡最高的城市建筑(不算现代新建的高330多米高的电视塔)。当年它是俄罗斯国家屹立在波罗的海沿海的象征。教堂内也是18世纪后俄罗斯沙皇的公墓。彼得大帝以前公国时代的历代帝王的墓地,是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天使长大教堂里。俄罗斯统治者的殡葬方式,是将历代沙皇的棺椁都放在同一间教堂的大厅里。进入教堂里,男士要脱帽,女士要戴头巾。教堂里金壁辉煌,可惜也不充许照相。

要塞紧挨着涅瓦河。这里是沙皇检阅海军的地方。

当时俄罗斯舰队停泊的地方。

海军学校。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阿芙乐尔号轻型巡洋舰,建成于1903年,是俄罗斯联邦文化遗产,也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象征。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原属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装甲巡洋舰。这艘传奇的巡洋舰经历了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因参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闻名于世。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停泊在彼得格勒(现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11月6日,接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占领尼古拉耶夫桥。7日晚9时45分,奉命开炮,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从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成为十月革命的象征。

包括“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内的分布在俄罗斯境内大大小小的十月革命遗迹,已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熏陶了一代代原苏联(俄罗斯)公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家的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十月革命没有了,那一声炮响意义何在?但名舰毕竟是名舰,'阿芙乐尔'继续停靠在涅瓦河畔,继续充当着景点。随着中俄之间旅游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这条船前,回忆那一声传到中国的炮响。

涅瓦河中的这艘赫赫有名的阿芙洛尔号巡洋舰是停了几年近来才重整修好的,一副崭新的妆容,据说将在纪念日还要把它开动起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据说当年它并没有真的开炮轰击冬宫,只是放了几声空炮作为进攻的信号。

人们还是比较平静地看待这件事,正如第一苏维埃博物馆馆长加琳娜所言,“‘阿芙乐尔号是一个博物馆,不管地位如何,记录的是一段历史。”今年正好是2017年,阿芙乐尔号发出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整整100年了,这艘巡洋舰的名字一直响彻寰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