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重来一次,父母的教训与箴言】

 老林37 2017-05-27



美国《侨报》国际教育中心开启

《北京青年报》协办的

《陈屹视线——世界名校之路》公益分享系列

首期分享笔录



大家好,此时是2016年8月7日,

北京晚上8:00,美国早上8:00。

我在美国东海岸,

是美国《侨报》、《北京青年报》的,

陈屹视线—世界名校之路公益分享系列首位分享者。

或许有人不禁要问,

已经这么多公益分享群了,

怎么又出来一个?你们能做什么呢?

或许还有人会说,

又是名校,多讨厌的字眼啊,

难道只有上名校,才是成功的标志吗?”

这些质疑真的非常好。

因为今天是第一讲,

允许我来说说本平台的源起和我们的意愿。



我们的平台,如何与众不同


90年代中期,回国第一站总要去书店逛逛那里总有一些介绍美国的书, 除了一些关于美国素质教育的介绍之外,还有关于美国不重视教学,关于任何熊孩到了美国就可以做牛孩、学霸,因为美国学生的数理化太烂等论点。看了以后觉得不对劲。我说,美国的教育,不完全这样。“如果不是这样的,那美国教育是什么样呢?” 别人如此反问我。


对的,指责别人不客观很容易,而反观自己又做了什么呢可以说,《北京青年报》上的“陈屹视线”就是在这样一个使命的呼唤中诞生的。历时十七年,出版的第一本书《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时,与《哈佛女孩-刘亦婷》肩并肩地在王府井图书大厦摆在一起。哈佛的作者是否还在创作我不知道,但我还在继续写美国教育,坚守二十年,出版本书,发表了百余万字。

 

算来在美国已经旅居三十年,每一段路与后期的分享嘉宾一样,我们苦日子好日子穷日子富日子寂寞的日子风光的日子,一一走过。其实更重要的日子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成就了儿女成长的日子,因为相伴孩子,他们修行了我们父母的方方面面。


说起身边的朋友,说起做这个平台二十年年,我都不一定做起来。真是熬了人生五十载之后,才有幸结识了这么多比我更优秀、更出彩的父母们,而且我们一拍即合,志同道合的走到这个平台上。其实这些父母不会走向前台,但问到育儿经,他们有太多的箴言。每当听到他们推心置腹的分享,我总在想,假如能让更多人听到多好……要让他们每个人搭起一个平台,来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有些不现实。作为《陈屹视线》,用我的人脉和多年的积淀去服务大家,我们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这群父母大多属于五零六零后,这代人“家国情怀”的情节非常强烈。也许我们跟现代快速信息的迭代不合拍甚至我们也不会去刻意一二三的总结具体带入孩子如何进名校的步骤,更不要提哪些是捷径秘籍。因为走过的人都知晓:教子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之旅,无法速成。


在此不得说明一下:我们不代言任何机构,这是一个高素质、高品质、纯粹的、纯净的公益分享平台。起初,跟《侨报》总裁说起我的倡议时,得到游先生的大力支持,分享之后的文字内容也得到《北京青年报》张延平社长的认同。


原本自己就想做几个500人的线上分享群,但是,当跟几爸爸妈妈说起做《陈屹视线》平台时,即刻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热情的义工妈妈出现了跟着就是许多教育社群的加入……就在安排直播分享的最后两天,还不得不压缩经在直播群名单中的20几个群因为远超原来直播群预想安排。这此说声抱歉,以后我们每两周都有一位名校父母嘉宾分享,以后会竭诚满足更多听众朋友的要求,感谢大家


假如重来一次,六个故事六个警示


我们现在回到《假如重来一次,父母的教训与箴言》的分享主题。


不得不说,现在的父母比几年前的父母更难。不是我们以前的教育更容易,而是今天信息大爆炸。你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有,不需要知道更有。忙碌与纠结让许多父母,在过多的选择中不知何去何从。


犹记得十年前我们这些过来人起步时,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也没有那么多人天天谈教育。各自就是静静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各自的修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不做很多事情。按照今天的说法是,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然而现在回想起来,也许这恰恰是关键。因为当时那种从容和淡定的心态,反而让我们看到的是森林,而不是焦距在一棵棵具体的树木。


在这里,我为大家分享六个警示故事吧。也许某个时刻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下子,这些故事就和警示链接。而哪怕有一点警示可以受益,哪怕记住其中一句话,也就体现了今天公益分享的意义。以后许多父母们会陆续跟大家分享他们各自的故事,日积月累后,也许这里的许多父母都能成为自己儿女的教育专家。


故 事 一 / 礼 物



父母与儿女间互赠礼物其实再正常不过。80年代初,我留学时的一对夫妇友人,他们现在事业有成非常富有,儿女也都成家立业。80年代我们都是没有任何后援穷留学生当时每一分钱都是钱,那时对父亲节、母亲节根本没有概念。


们告诉我,在某一年的父亲节时,正在上小学时的女儿拿出了用作业纸包好的小礼物。爸爸打开一看,是一个小镜框。 爸爸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要知道,他们平常每天中午给孩子一钱买中午饭,孩子竟然是从自己的餐费里省钱给爸爸买礼物。


虽然只有几块钱父亲感激之余唯有心疼,女儿到周边的小店买东西,就更不划算了。父亲说:“你在小店买东西多贵啊,谢谢你,但是你把它退了吧”。从家走到小店再从小店走回来,第一次来回的一小时路程,我想女儿心里梦里都是喜悦的期盼。但是,在去退礼物的这一段来回的路程中,发生了什么女儿想了什么父亲不知道。但是从此以后,父亲再没有收到女儿的任何礼物。


想说的是,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温情去感受儿女的真情有一种冷,是妈妈的冷,这里说的关键词:“设身处地“父母常常需要变化位置,变成孩子去感受孩子们的真挚和单纯,感恩他们苦苦的用心。




故 事 / 谎 言



有一位妈妈,她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至今,妈妈回忆起往事还会流泪。她说女儿三四岁时上幼儿园,其他小朋友都很高兴,但是女儿对妈妈恋恋不舍,抓住妈妈的手坚决不松开。到了吃饭时,其他小朋友都去拿饭了,她也不去。在老师的催促下,女儿痴痴的望着妈妈说:“你别走啊,我拿了饭就马上回来。”妈妈答应说不会离开。


女儿刚一走,幼儿园的老师就示意妈妈赶紧离开。结果妈妈还没走出幼儿园大门,就听到女儿声嘶力竭的呼唤妈妈!这位妈妈说,二十多年了,女儿当时呼唤的声音有时还萦绕自己的耳边。其实,谎言与真话都要付出同样的代价。不要对孩子说谎,一定要说真话,不然良心终生都要背上十字架。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代价”。




故 事 / 学 芭 蕾、碰 碰 车



有位妈妈是位身材气质颇佳的舞蹈学校校长,她懊悔的跟我说,女儿连舞蹈都没有学成。这位妈妈的希望是,即使女儿不一定成为芭蕾演员、舞蹈家,但也希望女儿的身材好一点……她跟女儿说:“来,妈妈教你芭蕾别像你爸爸那样身材那么差。”但对于女儿来说,爸爸怎么了她很爱爸爸,爸爸是她心中的英雄


妈妈觉得非常懊悔,没有开启孩子对舞蹈学习的兴趣,而是只强调了结果。其实在孩子那个年龄,她根本不在乎结果,也不懂会有什么结果。是妈妈自己的教育欲速不达,孩子对一件本来很美好的事产生厌恶。什么是最理想的教育?就是要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热爱。


碰碰车,能让头脑、四肢、眼睛、身体都配合起来。别的孩子都做得非常好,但有一位妈妈对我说,”自己的孩子到了车子中间就鬼哭狼嚎,好像世界末日都到了。这是给孩子去上的一堂智力开发课啊别的孩子那么努力表现,就自己的孩子一点面子都不给妈妈……”孩子当然就被责怪了。后来妈妈想明白,好的课程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碰碰车教育也许就不适于自己的孩子。现在这位妈妈的孩子,是一位很有创意的艺术家。这故事的关键词是:“随波逐流” 。




故 事 / 考 榜 落 下



这个故事令人记忆犹新。每年的三至四月,美国名校的录取陆续下来。儿子哭着打电话给妈妈,说自己没有考上哈佛,太父母失望了。妈妈非常惊讶,她不觉得家人非要孩子哈佛不可。但是孩子说,很小的时候父母一直灌输哈佛他奋斗目标……


妈妈一直没有这样要求过儿子,但是马上意识到,留学三四年的美国高中生活,孩子一直非常努力,又懂事自律,方方面面都要尽善尽美。顿时间妈妈觉得儿子非常累,真没有必要如此之累。妈妈反思自己,完全是无意中的话语,让孩子背着深深的期许“父母这样的付出可都是为你好啊”……这个故事的关键词:“负罪感” 。




故 事 / 老 大 走 了



这个故事有点沉重。我九十年代初认识一对来自台湾的父母,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父母毕业于名校,两个出色的儿子。不幸的是,儿子没有考取父母希望的顶尖名校,在最后一个学校被拒后,父亲的枪自杀了。


当时周边的朋友都为他们家的不幸而悲痛,谁也不敢与这家人触摸这样的伤心事。奇怪的是,三年后,小儿子也被放在美国寄宿高中,远离父母,继续为实现父母的梦想而奋斗。我们当时还以为小儿子就会留在父母身边,因为老大“走”了,老二怎么也让他好好做自己吧。这时才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自己。这故事的关键词是:“循规蹈矩”。




故 事 / 我 要 拉 琴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为什么不让我学小提琴呢,妈妈?” 这是儿子上大学时问我的话。记得儿子小学快上初中时,老师说你的孩子拉琴非常棒,可以深入培养。但我觉得拉琴哪里会初中才开始起步?而且又快要考高中……为了打消孩子的念头,我还请从事音乐的朋友说服儿子放弃学小提琴。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悲哀的。父母站的位置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后天,而孩子生活在我们的昨天,我们的今天是他们的明天。为什么不让他们从昨天走过来呀?我们自认为聪明,却欲速不达,把孩子们可以飞翔的翅膀早早剪断了。这故事的关键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关 于 三 点 提 示


一、孩子的三段成长,父母的三个姿势

孩 子 的 三 段 成 长


小学前初中前高中以后。在准备这个题目分享前,我与十几位过来的名校父母聊起这个话题, 大家的回忆很多,而所有人的故事关键的发现,全部在孩子13岁前。


这一阶段孩子的可塑性最高,也是青春叛逆期之前的品格、性格、习惯打造的黄金期。一开始我提到关于“输在起跑线”的问题,其实说的是,许多父母在小学前给孩子补充的知识不多。至于孩子们后来走得还算顺利,也许就是因为十三岁之前,父母给孩子打下的即使不是学业的基础,也是品行的好习惯。孩子的成长、成熟、学识的接受快慢,有孩子们各自的季节性,特别是男孩往往成熟就比女孩晚。如果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要想学,总会后来居上的。

 

父 母 的 三 个 姿 势:


在小学前甚至初中前,我们与孩子交流、互动,父母应该把身子下来,眼睛平视孩子,让孩子看到温暖、爱和鼓励。在青春期高中以后,和孩子肩并肩因为此时叛逆期开始,你向左孩子一定去右,孩子会觉得只要不跟你一样,就是酷。


如果十三岁以前培养好学习态度、习惯品德的基础,你就耐心守望在那里,别急,给孩子自己度过的阶段。今天,许多父母把孩子从高中就开始送往国外留学,父母们都太伟大了。特别有些父母做出这样的决定,就是去无条件的给孩子那份选择。


何谓成功的儿女教育? 成功就是让孩子有自推力。很多孩子能走远有成就,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做任何事有强烈的自推力如果孩子自己想要,无论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


二、父母“成长期”的两个尴尬



为什么说是尴尬就是父母最容易犯错误的阶段很多都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犯的,也就是孩子十三岁之前。一方面,这个时段,父母也处在各自事业最关键的拼搏时段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另一方面,因为年龄不够,父母的阅历也不够,新的知识不完整,重复我们父母的错误在进行。这种情况,听取过来父母的拨点很重要。




三、两种父母的特质成就儿女



具体哪两种有特质的父母能成就孩子?

孩子真正好的教育,

不是因为父母学历和财富成为必然。


一种父母不断与儿女一起成长。

在当今拼爹拼妈的时代,很多时候的投入不仅仅是父母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觉悟的提高。 孩子在做什么,你了解吗? 只有你了解,你才能感同身受,才能与儿女一起成长。


另外一种,一直以儿女作为自己的骄傲。

这个表现在八十年代留学时特别突出。当时身边一非常棒的数理化的博士生,他们的父母只有小学水平……其实,父母对他们儿女的学习知识一无所知。但他们知道孩子一直在学习,在父母心中永远是名星。孩子一直在努力,只要努力就可以滴水穿石,这个需要时间。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几句尼采的名言

用来讲述子女教育之路非常有借鉴。

敬请请各位朋友们多多体会、思考

——

你要搞清楚自己的人生的剧本

不是你父母的续集

不是你子女的前传

更不是你儿女的外篇


接下来

是后期分享嘉宾的概况介绍




第二位分享者是【哈 佛 爸 爸】


他会讲成长在社会大堂里的儿女们如何来讲? 举个小例子。美国申请名校时特别看重公益奉献、服务的事情。他的儿子参加一个美国的捐款,厂家许诺OK时没有给他钱,而是给了他一机器,厂家说:”好吧,为了你们的理想,为了你们的公益,从网上卖掉它吧,卖多少是你们的事情。孩子回来就讨论,怎么卖,如何卖出高价……哈佛爸爸会讲过程,许多成长中的具体实例。

 

第三位是【宾 大 妈 妈】。


她的儿子小学时比别人慢了几拍,这样孩子的学业过程就吃力。而这位母亲把自己变成了自学成才的教育家、心理学专家,她去挑战权威,用自己的爱和专业知识陪伴孩子的成长。正是因为父母的不放弃,因为妈妈的大爱,孩子如今成长为潇洒、阳光、帅气的大男孩,而且提早被宾大录取。更重要的是,这位伟大的妈妈数年时间,为其他家庭因为孩子的各自问题去解忧去公益的服务奉献。


第四位是【耶 鲁 爸 爸】。


大家记得吗,钢琴王子弹钢琴时,有一位小公主和他一起弹。现在这位小公主长大了,这耶鲁爸爸也就是这位公主的爸爸。来自音乐世家的女儿,大家理所当然以为她就是未来的音乐家其实最难教育的是自己的孩子。那么,他们引领女儿走入音乐殿堂的过程里,父母都做了哪些用艺术和智慧如何开发孩子? 这是一个幸福温馨、充满大爱的家庭。

 

第五位是【哥 大 妈 妈】


这位妈妈绝对是地道学霸级妈妈,她拿到了最难拿的学位:医学博士,生物工程博士,最近还拿了MBA学位。 她的儿女已经长大,但是她永不毕业的学习,而且永不言弃的公益奉献。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她以自己的言行架起与儿女交流的桥梁。

 

第六位是【耶 鲁 哈 佛 妈 妈】。


本科、研究生都是北大毕业。她的女儿耶鲁本科毕业时,同学们都去了华尔街。她因为热爱写作和人文专业进入美国的报社,后又到哈佛拿了人文专业方面的研究生学位。这位母亲令我敬佩,她就是放飞孩子的翅膀,她让我想起耶鲁大学校长曾经有一篇文章,说人文的教育可以让你走得很远。


父母陪伴儿女走上名校之路,

不是名校简单的概念

也许我们的孩子不是学霸,

我们父母也不是虎爸虎妈。

但是有一点,

父母们要活得精彩,

也就成就了儿女们的精彩成长。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

——

怎么解释这句话讲两个我自己的小故事

第一个是金钱的概念。

记得儿子年级时因为活动后突然没有校车,我就开车接了他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回家,当时开了刚出产的BMWX5。几天后,儿子说他同学认为我们家很有钱,我说我们OK。 他说: “妈妈我不懂OK。给你1-10,你告诉我们家在哪里? ” 我从来没有跟孩子谈过什么钱,随性我就讲起,我们夫妻如何拿着50美元留学,如何从餐馆打工做起等等,重点就是想说你怎么看待钱。


几年后,儿子高中到安多福(Andover)私立高中寄宿。家长问校长:“应该给孩子多少零花钱?” 校长说, 一周50美元?儿子一听吓了一跳,他告诉我们这个数字太大了。我说:“钱我们给你,多就备用,你不会乱花的,爸妈相信你。” 后来女儿也上了寄宿高中,钱上,我们从来不用担心。给孩子钱的概念是,钱的面前不迷茫,有钱而不去乱花,还再靠自己的努力去挣钱,不仅自食其力,而且还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二个插曲,是我当时把孩子送到犹太裔幼儿园。

期间学到很多,感受也很多。周边的人没有去问:“那里你学到了什么?” 而是以一种责怪的口吻问:“为什么送外裔幼儿园

其实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口吻与态度,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回答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这个概念在美国最顶尖的名校初中或高中的父母面试过程中得以体现。校方很看重父母面试,因为父母的待人接物多少会折射出一个家庭的理念,而这一切,也就折射出了这个刚刚进入青春期少年的明天。


教育儿女简单吗,简单,但是也很复杂。简单,是指知识按部就班的学习充实上。复杂指隐形的,家庭的言传身教,这些看不见的品德,习惯,幸福感,毅力感……父母可以“成就”孩子,更可以“毁灭”孩子。



回到名校之路分享系列,

也许我们分享的不是能让您孩子的成绩从B提高到A,

但是这些从名校走过来的父母,

故事各式各样,不一定照搬,但总有会一些启迪。

这里一定要强调不是因为儿女上了名校,就证明我们这些父母的成功。也不是我们儿女上了名校,他们就上了成功之路。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中。也正是我们知晓自己太幸运了,所以心里充满感恩走到这个平台是为大家服务,大家一起给社会带来正能量。





尾 声

今天的讲述已近尾声,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以后的嘉宾们会一个比一个更精彩,

非常感谢和期待这个平台上,其他嘉宾的分享,

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认知。

……

希望朋友们在此平台上,

在我们过来人的身上折射出你们自己。


我们的错误,请别重复。

我们的箴言,请别忽视。

我们的故事,请去联想。


从教子到守望;从命令到沟通;

从期许到包容;从纠结到淡定;

这是儿女赐予父母的修行,

是父母带着诗和梦与儿女的远行!




在此,由衷感谢协办组织——

碳9学社、美国侨报国际教育中心、

北大校友留美交流群、小伴龙妈妈群、

宝妈经验谈、魔绘故事家读书会、家想网、

英语桥、藤妈分享(美国系列群)、

楷励部落、JF留学公益分享荟

——【特别感谢 Claire 妈妈的文字整理】——


【温馨提示,敬请知悉,感谢支持】: 

本平台不涉利益商业,不为任何教育机构代言。 

如果您是群主,且愿意你我一同助力公益教育,

敬请在平台留言,联系我们获取免费直播名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