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理学家

 AS400r 2017-05-27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原创 林根数学 2017-05-27 10:01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好像诺奖物理学家除了学术建树外,感情都很丰富,比如→杨振宁,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都是~相比而言,数学家孤独一生的多,比如→哈代,纳什,佩雷尔曼→都是~哲学家更不幸,比如→尼采~

顶级的数学家们会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吗?

这个说法有点诡异,应该是说:顶级的物理学家会像数学家一样思考!

历史遗留问题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是数学家,比如牛顿→哪怕不是顶级的数学家,数学推理也要很强,比如爱因斯坦→想着现在物理学→贴吧是理论物理学的停止或许是数学的停止→微积分之后数学再也没有惊世骇俗的发现→比如数论中能解出一个丢番图方程就很了不起→说不定数学突破了,四种力就统一了!

比如:数学上两种分马牛不相及的定理就可以高维统一(Ptolemy和Heron),见《林根数学》之“数学,你不知道的美”系列→

科学家也是人,但非普通人!下面来谈谈科学家的爱情吧。

物理学家篇

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出生于诗书世家,爸爸杨武之是西南联大数学教授,结发妻子是杜致礼,杜聿明长女,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后来到一中学任教,期间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1945年赴美留学时,杨振宁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1949年,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馆中相遇,这导致了二人的旧情复燃。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纽约结婚。2003年10月过世。

由于杨获诺奖,加上新中国对海外成功人士的重视,杨在回国前曾多次访问中国,期间也多次会见其岳父杜聿明,当时杜还在服刑,这多少慰冀了败将之苦。

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教授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这门婚事被多少调侃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式的婚恋,原诗起于苏轼给好友张先的诗:

苏轼所作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也是和张先之诗的调侃之作:

张先所作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杨振宁形容未婚妻翁帆为“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号称自已抓住了青春的尾巴,杨振宁表示,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

2014年10月,结婚十年后,杨振宁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宜要孩子,因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那将是很困难的事。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无论当时两个人怎么想,世人怎么想,这也算是一档子门当户对的婚恋:两人都是物理学家,又都是二婚,子女也不反对,这不挺幸福的嘛!婚后二人结伴而行:爬黄山、去海边、北上新疆讲学、南去昆明访问~

也是一段可以载入史册的婚恋佳话。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的纯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奇怪的是其获奖原因竟然不是相对论,而是源于其发现了光电效应,这个奖获的!有人说这是诺奖的一个大的乌龙,说是有内幕的:考虑到相对论的日渐影响力,而当时懂得相对论的又不多,诺奖委会怕失去了授奖机会,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项目授奖。不过这个理由选的太过牵强,哪怕选那个质能公式也好啊!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通常指的是那个质能方程,至于他对原子弹的贡献,有人认为是他研究了原子弹,其实不是了,他只是当时给在任总统罗斯福上书而已!主持研发的是当时鼎鼎大名的物理学费米,关于这些故事,可参见费米夫人写的《原子在我家中》。

还有人误以为先有的原子弹后来有的核电站,其实不是了,是先建设了核电站,而后由曼哈顿工程开发出了原子弹,并且当时仅有的两颗喂给了日本人。

爱因斯坦一生情感丰富:

2012年5月,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公开了爱因斯坦生前写的1300多封信,其内容显示爱因斯坦不仅情人众多,自己竟然还好意思把风流韵事告诉自己的第二任妻子——他的表姐爱尔莎。

1919年,爱因斯坦与原配米列娃分手,娶了深爱多年的爱尔莎。这多少有点象那个查尔斯哈!在当时,他们的婚姻可谓惊世骇俗,舆论和宗教的压力漫天盖地。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爱尔莎以后的承受还多着呢……

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考入瑞士的苏黎世大学。爱因斯坦离开了德国,离开了青梅竹马的漂亮表姐爱尔莎。大学期间,难解思念之苦,两人信件频繁到有时两天写一封。

过去的欧洲(哪怕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歧视,但爱因斯坦所在的班有物理系偏偏有唯一的一名女生,她叫米列娃·马里克。当然是米列娃显示出奇特的才华,才让苏黎世大学破格录取了她。

后来,米列娃撇开了所有追求者,向爱因斯坦表达了她的崇拜和爱意。爱因斯坦为此征求料爱尔莎的意见,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爱尔莎地让他拥抱新的爱情。当然,世界上没有那么大度的女人,真实原因是爱尔莎也谈恋爱了,对方是一名德国的军官。

后来爱因斯坦因故回国,却给远在匈牙利的名义女友米列娃写信并求婚:“如果要把相对运动课题做成功,只有你能帮助我。你愿意嫁给我吗?”米列娃兴奋地答应了。

1903年,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结婚后定居瑞士。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为了支持爱因斯坦的事业,米列娃做了全职家庭主妇。当时爱因斯坦微薄的工资甚至不够养家糊口,还得靠妻子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平日里,米列娃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同爱因斯坦一起讨论量子论、电势差、相对论原理等等,为此放弃了自己的理论研究。米列娃相继生了三个孩子,不幸的是,她的大女儿出生一年后就夭折,她的二儿子继承了她家族的精神疾病,终生是个精神病人。

失恋后重归单身的爱尔莎精致优雅,谈吐不凡。爱因斯坦又被她迷上了,只是每次米列娃一出现,爱因斯坦和爱尔莎之间愉快的氛围就戛然而止。和爱尔莎日夜相守的强烈占有欲促使爱因斯坦几次向米列娃提出离婚。米列娃坚决不同意,她不想两个儿子失去父亲。

气恼的爱因斯坦专门写了一个婚姻条约,条约中规定:米列娃继续为他洗衣服、收拾房间,每天做好的三餐饭都要送入书房给他吃。同时要求米列娃不要幻想能够与他亲密相处,他在家时不会与妻子同座同房,更不会与她外出或旅游,他若要求妻子闭嘴或离开房间,她都必须照做,并且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语言或动作蔑视他。

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米列娃还是同意了,但几个月后她发现自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或许分手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想通了的米列娃带着两个儿子搬走了。1919年,这对曾经志同道合的夫妻终以离婚的方式收场。米列娃同爱因斯坦离婚一个月后,终于知道了他反复要求离婚的真正原因:前夫惊世骇俗地娶了自己的表姐!并且在离婚之前俩人就经常偷欢。

爱因斯坦的继女继女玛格特逝世前,把这些信件赠送给希伯来大学,同时她提出要求:在她死后二十年才能将信件内容公开。2012年5月,希伯来大学解密了爱因斯坦从1912年至1955年的1300多封往来信件。另外,还有2200多封信件依然封存,不知道还有多少这位伟人的风流秘事,在时间的罅隙里等待着被世人知晓。

真正应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Marie Sk?odowska Curie,1867-1934年)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

,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

,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最最让后世扼腕叹息的是,玛丽·居里的爱情。丈夫去世后,玛丽·居里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河状态。直到保罗·朗之万——另一颗伟大而聪颖的头脑,介入了她的生活。

朗之万也是一个相当卓越的科学家,还是法共党员,比居里夫人小五岁,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事业。加上朗之万本身的婚姻也存在极大的问题,他娶了一个工人的女儿,曾对朗之万实行家暴--用花瓶打破这个天才科学家丈夫的头,并且蔑视他的研究工作——因为那带不来——法郎。

朗之万是爱玛丽·居里的——当然,但他却离不了婚。这就有点尴尬了,朗的妻子把那些写给居里夫人的情书最终捅给了报社。

玛丽·居里在45岁的这年,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

这次事件一经公布,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波可真是有点大!

原因无它,因为她在和情人通信中,居然表现出了自己具有强烈的性需求,并且试图满足它们——而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女人根本不应当有这种需求,即使产生了,也应当是设法压抑和磨灭它,而不是理直气壮地声称希望通过爱情满足它。

于是她被钉在这样一个名词上:波兰荡妇。

情感丰富的物理学家如此之多,比如上文提到的同时代伟大的爱因斯坦,不仅仅离婚,再婚,还有一个私生女。他把她直接送了人。而同样是这场婚外激情的主角的保罗·朗之万,并没有受到冲击。他的凶恶的妻子在成功地煽动了舆论毁灭了玛丽·居里之后,同意他另外再公开拥有一个女秘书做情人,并且以此挽回了婚姻,甚至再过多年后,她还同意丈夫又和一个年轻的女学生搞在一起。为了养活这个女学生情人,朗之万甚至还请求玛丽·居里在研究所为这学生安排了一个职位。

玛丽·居里在这场舆论风暴中,又一次经历了精神的崩溃。一度住进了精神理疗医院,以求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治疗。

后来,居里夫人终于恢复过来。又持续工作了22年,但再也没能获得非凡的成就,倒是她的两个美丽动人的女儿,继承了她的衣钵,两度获得诺贝尔奖。

数学家篇

如果说物理学家情感丰富,婚姻内外如鱼得水,那么数学家相对则无趣得多,甚至波及他们的生命。

陈景润: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由于华罗庚的回国,形成了中国的数论学派,这里面的中坚力量就是陈景润了。陈的出名当然是因为徐迟的那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当时得益不仅是陈,徐也因此文声大起,一时洛阳纸贵。

陈被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说走路由于一直思考数学问题而撞了电线杆,直说对不起!这个确实有点夸张,也无考。真实的故事也有,读者可以参看萨苏写的《科学院系列》里面应该就有陈的故事。

说个真实的事,林根老师曾认识一个四中的语文老师廖先生,由于陈在文革期间曾下放到四中教数学,而廖是教语文的,与陈搭班教学,有一次陈找到了廖先生:老廖,你看学生在课堂老轰我是怎么回事?廖只好苦笑说:你讲得太快了,学生听不懂!

据廖说,当时廖的处境也不好,家庭出身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廖给出版社写了一封信,说伟人的诗词中有错别字!啧啧,这也是当时你能说的吗?因为这事吧,也影响到了廖的婚姻,很晚才结婚,不过还好,据廖说由于经济原因,他很早就办了复读班,一度办到了京城最大,可惜由于其眼光不济,主要是旧思想“传儿不传女”的思想,现在那个教育机构早已走下坡路了!

说说原来陈的婚姻吧,记得看到一篇文章,说陈的婚姻是因为陈住院,穿了一只破被子,医生由昆看到后笑了,我们数学家也笑了!这说法多少有些牵强吧?当时陈在北京,由的关系远在武汉,虽然在京进修,但在嫁到北京谈何容易!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后来也是多方努力吧,由昆奉调入京,1981年12月他们的儿子如约来到这个世上,取名陈由伟,据当时材料说:陈景润希望其长大后成为伟大的爱因斯坦,现在由昆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

儿子陈由伟从小上学就被动员报名参加各种奥数班,可以妈妈由昆坚决反对,只有她才知道做为数学家的甘苦!所以一直不让儿子专攻数学,后来去的加拿大读的经济学吧。可是不知何故,近年又有消息说陈由伟改读数学博士,唉!转了一大圈啊!

纳什:

对,就是那个《美丽心灵》的主角约翰·纳什,发现了纳什均衡,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以下是网上摘一段关于美女的纳什均衡:

“你正在图书馆枯坐,一位陌生美女主动过来和你搭讪,并要求和你一起玩个数学游戏。美女提议:“让我们各自亮出硬币的一面,或正或反。如果我们都是正面,那么我给你3元,如果我们都是反面,我给你1元,剩下的情况你给我2元就可以了。”那么该不该和这位姑娘玩这个游戏呢?这基本是废话,当然该。问题是,这个游戏公平吗?

每一种游戏依具其规则的不同会存在两种纳什均衡,一种是纯策略纳什均衡,也就是说玩家都能够采取固定的策略(比如一直出正面或者一直出反面),使得每人都赚得最多或亏得最少;或者是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而在这个游戏中,便应该采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你\美女美女出正面美女出反面
你出正面+3,-3-2,+2
你出反面-2,+2+1,-1

假设我们出正面的概率是x,反面的概率是1-x,美女出正面的概率是y,反面的概率是1-y。为了使利益最大化,应该在对手出正面或反面的时候我们的收益都相等(不然在这个游戏中,对方可以改变正反面出现的概率让我们的期望收入减少),由此列出方程就是

3x + (-2)*(1-x)=(-2) * x + 1*( 1-x )

纳什均衡

解方程得x=3/8。

同样,美女的收益,列方程

-3y + 2( 1-y)= 2y+ (-1) * ( 1-y)

解得y也等于3/8,而美女每次的期望收益则是 2(1-y)- 3y = 1/8元。这告诉我们,在双方都采取最优策略的情况下,平均每次美女赢1/8元。

其实只要美女采取了(3/8,5/8)这个方案,不论你再采用什么方案,都是不能改变局面的。 “

真实的美女和纳什的故事是这样的:

数学家小约翰·纳什读研究生时便发明了他著名的博弈理论,短短26页的论文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与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全通过意志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在博奕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同时具有美丽心灵的还有普林斯顿的一干人,在明知纳什象幽灵般现没在大学里,而没有驱逐甚至歧视,给纳什提供一日三餐及学术空间。应该说给了纳什以巨大的精神支持,所说当时有个疯子,每日下午茶时间会准时到数学系的黑板上书写: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那个疯子就是约翰.纳什。

纳什一生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他结过好几次婚;2)在过去,他有好几次异性和同性恋情;3)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私生子。

2015年5月23日,约翰·纳什夫妇遇车祸,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于领奖的路上。这也应了中国的那句话:

不求同月同日生,但求月同日死!

真是有缘呐!

佩雷尔曼:

实际上佩雷尔曼也是少年得志,由于他妈妈就是数学老师,所以从小就接了严格的数学训练,16岁时,他以满分的成绩获得了1982年举办的IMO金牌.

佩雷尔曼不屑于在数学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成果,在2002年,他在网上张贴了自己证明“庞加莱猜想”的第一篇论文。随后是2003年的第二篇和第三篇。在美国数学家迈克尔·安德森看来,论文中的想法是全新的和原创的,并且是典型的佩雷尔曼风格。而他的同行们则费了好几年才能看懂他的成果(包括中国几何学家、北大教授田刚)。

佩雷尔曼的整个证明过程行云流水,而这个问题的发展过程是:1904年,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左一)提出世界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1982年,美国数学家威廉·瑟斯顿(左二)因拓展庞加莱猜想获菲尔茨奖;美国数学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左三)发明了有助于猜想解决的新工具——瑞奇流;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佩雷尔曼对2006年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授予菲尔茨奖持拒绝态度,而他不仅拒绝出席会议而且也不接受奖项;

还有,2010年3月18日,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宣布,基于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佩雷尔曼成为“千禧年大奖难题”获得者,获100万美元奖金,这个奖金他也没要。

据说这位老先生现在隐居于山林,并发誓说,由于对数学界的失望,决定不再研究数学,相比于同辈人,田刚先生则要风光得多,据说田现在已荣升北大的什么院的院长了!

哲学家篇:

看了上面的物理学家生活的丰富多彩,虽然谈不上让人赞叹不已,但再看了数学家的爱情生活,确实让人唏嘘!还有更独特的生活形式,那就是哲学家的爱情和生活.

牛顿:

多么牛的名字!对,就是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晚年研究神学,曾认为上帝是第一推动力.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奠定牛顿物理学贡献的三个物理学定律,其数学贡南首要的是现在合称的那个牛—莱定理.

牛顿活了85岁,终生未婚,逝世后埋于威斯敏斯特教堂,但他40年用于科学研究,另外40年他居然沉迷于神学。他用许多“科学现象”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甚至在研究地球有多少岁时,他居然用《圣经》推算出6000年。但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哈代:

哈代(Hardy,Godfrey Harold,1877年2月7日-1947年12月1日),卒于剑桥 。13岁入温切斯特学院。写出了近百篇论文,在丢番图逼近,堆垒数论、黎曼ξ函数、三角级数、不等式、级数与积分等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是回归数现象发现者。在20世纪上半叶建立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英国分析学派。

也是英国人,数学哲学家,曾是华罗庚的导师,他为人称道的也是善于发现和提携后辈,比如那个印度的拉马努金,如果没有哈代,怕是早被埋没了!虽说金子总会发光,但也有的金子终日发光而不为人见,是不是?可是英才总不长命,年仅33岁的拉马最终死于肺结核病。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传记片《知无涯者:天才拉马努金的一生》值得一看,这部电影并不逊于现在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哈代的形像具有典型英绅风格,他和妹妹都终生未婚。

哈代的运动天份体现在球类运动上,尤其对于板球,他是一个能够掌握最新技术的球手和经验丰富的评论家。也是所有数学家中板球打得最好的。当然也是板球界—当然更是数学界数学最好的之一。

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自白》中表达了他对数学的看法。这本书在西方数学界的影响强,经常被引用。

尼采:

名言:我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想给予,不想取得~

谁说得来着?对了!就是那个尼采。

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语: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但在1879年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也许是因为用思过度,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一度进入精神病院,从此再也没有恢复。

在尼采的一生中,他虽然终生未婚,却尽得家庭温馨,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人的精神世界总是飘忽不定,精神的痛苦应该大于肉体的痛苦!便是人生苦短,但总有精神追求,尼采求的是哲学思想,罗曼.罗兰则求的创作——不创作,毋宁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