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约旦河两岸(13)佩特拉古城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17-05-27


对我来说约旦的景点原来只知道佩特拉古城,也是几年前看到佩特拉哈兹纳赫殿堂的图片才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山峡谷深处,岩缝间闪现一座高大瑰丽的古罗马殿堂,能使人瞬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魔幻世界。美国《国家地理旅行家杂志》曾将这里誉为人的一生最值得去观摩的地方。

带着对将要看到佩特拉的兴奋,听小盖讲述远古的历史。

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游牧的纳巴特人从阿拉伯半岛相继来到佩特拉,虽然约旦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而位于约旦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狭长区域的佩特拉却是四处群山环绕,牧场肥沃,清泉终年不断。独具慧眼的纳巴特人在易守难攻的佩特拉建立了纳巴特王国的首都。这座城就在从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的贸易之路上,纳巴特人理所当然地控制了欧亚贸易的重要商路,鼎盛时期,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

纳巴特人在佩特拉城附近修建了很多驿站,过往的商队很乐意在这儿歇歇脚打个尖。商队带着非常受欢迎的阿拉伯香料,乳香和没药的价格曾被炒到黄金的8-10倍。带着波斯和中国的丝绸,当然还有中国的瓷器。纳巴特人随着商队也到了叙利亚和埃及、波斯,远至印度甚至中国。他们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吸收了各国文化,纳巴特的语言和建筑里都体现了多种文化的结合,就这样热热闹闹地繁荣了400年。

公元106年,罗马帝国的军团横扫过来,但佩特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让罗马人吃尽苦头攻不下来,后来发现了为古城供水的水渠,切断了水源,才使纳巴特人投降,佩特拉从此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最繁荣的行省。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再度繁荣起来。和在杰拉什一样,讲究秩序和奢华的罗马人也重修了商道,改进了水道,修建起大剧场,铺筑了有石柱的大街,在佩特拉的石壁上凿出的希腊式廊柱和罗马式拱门。还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接着繁荣了200年。事情总会有变化,到了4世纪拜占庭时期,开发了海路贸易和新的陆地贸易通道,越来越多的货物直接从红海出入,商队也就不再通过佩特拉,这等于断了佩特拉的“血脉”,衰败是不可避免的。阿拉伯人在7世纪占领了佩特拉,古城已是一座空城,后来成了从叙利亚到埃及或阿拉伯半岛的驼队歇歇脚的地方。再后来连纳巴特人也不知去向了。

小盖指着大巴窗外的高山,说山上的那个白房子就是先知亚伦的墓,亚伦是摩西的哥哥,他协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走到这里去世了,约旦政府在亚伦墓上盖了一座清真寺。1812年,年轻的瑞士人伯克哈穿着阿拉伯长袍,说着流利的阿拉伯语来到了这里,他知道在阿拉伯沙漠中的贝都因人完全隔绝于西方世界,任何外来的异教徒想接近佩特拉都是及其危险的,6年前一名德国学者曾试图好奇地溜进佩特拉,贝都因人立马送他去见上帝了。伯克哈来到了佩特拉,贝都因人拦住了他,看着伯克哈那双蓝眼睛说:你长着欧洲人的脸穿着阿拉伯长袍来干嘛?伯克哈回答:我父亲是瑞士人,我母亲是印度的穆斯林,从小跟母亲在一起的我早就信仰伊斯兰教了,我要去亚伦墓前祭拜。贝都因人让开了路。他雇了一个当地的向导领他去亚伦墓,走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惊人的一幕出现在眼前,伯克哈不露声色,匆匆巡看了哈兹纳赫殿堂和厄恩墓,只停留了一天赶紧离开了佩特拉,全须全尾回到西方,在《叙利亚圣地旅行记》一书中写下了他的发现,从此佩特拉浮现在西方的视线里。

  进入佩特拉景区,是下午阳光最灿烂的时候,开始还是一片开阔地,远远看到几块方形大岩石,那是纳巴特人的神灵石。

 
 
 

山包里有很多岩洞,这是纳巴特人的墓穴,有的岩洞上方还刻出台阶,纳巴特人的灵魂踏着台阶进入天国。

 
 
 

这里有座国王的大墓——马利克二世国王的墓穴(公元40-70年),墓穴分两层,上层的四个方尖碑明显带有埃及的烙印,里面埋着5个人。下层虽然风化很厉害,还是看得出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这是宴会厅。对面峭壁以纳巴特语和希腊语刻着碑文说明这是王室家族墓地。

 
 
 

刚刚进入西克大峡谷,两侧的岩壁上还能看到凹进去的神龛遗迹,小盖让大家往上看,岩壁顶上还留着几块大石砖,罗马人曾在这里修建了拱门,4世纪的大地震拱门坍塌了,2000年后只剩下这几块砖。

 
 
 
 

两侧岩壁上都挖出了水槽,左侧水槽是开放的,右侧是封闭的,因为雨水的充沛,岩壁上处处可见被水冲刷的印迹。

 
 

越往里走,峡谷越窄,到处是一线天。最宽处有 7米,最窄处也就 2米左右。两边的岩石有时相对逼近,有时你进我退,还有时都让一步。有时拧巴着,有时鼓凸着,有时挺胸收腹。阳光在峡谷里流动,随意泼染颜色,人们在弯曲的蛇道上追逐前面那一抹亮色。越往里走丹霞地貌越明显,湛蓝的天幕下,红色的岩石愈发显得瑰丽多彩。

 
 
 
 
 
 
 
 
 

 

岩壁上时常看到神龛,还有骆驼商队的雕塑,人像已经风化得只剩下下半身,骆驼只剩下蹄子,依稀看得出是偶蹄动物。

 
 
 
 

峡谷中一块大岩石刻着四四方方的神龛,供奉着纳巴特人的神祗,与希腊、罗马所供奉的人化的神祗不同,他们用符号崇拜自己的上帝,以朴素的长方形或直立的石块象征他们的神。

 
 
 

在一个人工凿出来的长方形石块前,小盖让团长夫妻站在石块两边,她拉起两个人的手,先问领证了吗?我喊了一句“无照经营!”三个人朝着对面的神龛,小盖念念有词地说:祝您二老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接受XX神的祝福!这“二老百年好合”还是第一次听说。接着发小姐姐和姐夫也站上去接受了纳巴特神灵的祝福。小盖牵着婚龄比她年龄还大的老夫老妻的手念着婚礼祝词的场景太嗨了!

 
 
 
 
 

走着走着,小盖停下来让我们回头看,问看出来什么了?我使劲儿看啥都没看出来,特惭愧。等大家都傻呵呵地东张西望了,她又让大家一块回头往前看,顿时响起一片惊呼,峭壁闪开的缝隙里,露出了宫殿绚丽的身姿。所有的人都加快了脚步,蛇道的尽头豁然开朗,举世闻名的哈兹纳赫殿堂就在那里,美极了!

 
 
 
 

惊喜着,赞叹着,站在哈兹纳赫殿堂前的广场上,不知道用什么词句能表达对这所从山岩凿刻出来的壮丽宫殿衷心地赞美。

小盖站在游览路线牌前,大家围拢在周围认真地听她讲解哈兹纳赫殿堂。

哈兹纳赫在阿拉伯语是宝库或者宝藏的意思,但哈兹纳赫殿堂里并没有宝藏,只是后来人以为殿堂最高处中间的像石榴的雕塑里装着埃及法老的陪葬品,就想了各种办法想击碎雕塑,结果发现是实心的。哈兹纳赫殿堂是阿拉塔斯四世国王的陵墓,现在看到的是两层的建筑,实际有三层,现在的地面比原来高出了3米,因为大地震,因为被荒废,第一层已经被掩埋了。听到这儿,大家都发出了叹息声。第一层是六七年前被考古专家发现了,考证出这里是两个人的坟墓,具体是谁的,还是个迷。

小盖从殿堂最高层的雕塑逐一讲起:“石榴”旁边有两个三角形的雕塑,三角形上面的雕塑已经残破,只剩下两条腿和翅膀的痕迹,那是老鹰,代表地位和权力。作为装饰的花纹有希腊和罗马的风格但不全是,是纳巴特人再加工了的图案。往下一层是由很多石柱组成,每两根石柱中间都雕有人物。中间突出的是埃及的伊西斯女神,她代表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重生。两边凸起雕塑的是举起斧头的士兵,象征战神。两边凹进去雕塑的是亚马逊女战士,她们以凶猛善战闻名深得欧洲人的崇拜,纳巴特人给女战士穿上裙子,安上翅膀尊为武神。我在柏林的博物馆岛上见过一尊亚马逊女战士的雕塑,十分凶悍。

 
 
 
 
再往下是希腊式的三角形门楣,中间刻着头上都是蛇的美杜莎。

 
最下面有6根大石柱,貌似科林斯石柱,细看不全一样,纳巴特人又进行了改造,就成了纳巴特文化表现。两边石柱中间刻着骑马的精灵,他们是罗马的双子神。一个面朝东,一个面朝西,喻义日出与日落。纳巴特人尊他们为判官,评判人一生功过。殿堂有三个门,从中间的大门进去会发现里面的房间很小,那是因为这座高约40米、宽约30米雄伟的殿堂不是用石砖搭建起来的,而是依山雕凿出来的,它的承重就靠本来的山岩,所以不可能掏空很大的空间。

 

殿堂两侧各有两行凹进去的小方块,小盖说纳巴特人是自上而下雕凿时,工匠腰系绳子吊下来,这些小方块是助力工具,这个能理解,在老家荣县有一尊净高37米的大佛,也是依山雕凿的,佛像旁边也有一些凹进去的洞洞,是供工匠工作时踩踏的。

哈兹纳赫殿堂是凹进峭壁里去的,顶上有凸出来的岩石遮蔽,坐东朝西,西面有山岩遮挡,没有阳光直晒,风从这里路过而已,背靠大山,山倒殿塌,山不倒则殿不倒。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对抗两千年风雨沧桑,依然完好。纳巴特人了不起!

小盖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细细讲完后,朗声问道:掌声在哪里呀?大家笑着把掌声送给这个思路清楚,表述清晰的小导游,夸她讲得真好。

小盖的导游就到这里,剩下的就看自己的目标和脚力了,她规定了1740分必须回到佩特拉门口,她说如果晚了,峡谷里一片漆黑,后果不言自喻。

我们第一组6个人互相看一眼,拔腿就走,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走多远走多远。

绕过哈兹纳赫殿堂,地势开阔起来,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地势低的多数有些简陋,几乎仅能算洞穴;有的山岩被凿刻得平展体面,刻着花纹和阶梯,但入口都不大,里面的房间也不会大。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特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走不远看到了世界上唯一由岩石刻成的希腊剧场,可以坐4000名观众,一千多年前就这五彩斑斓的座位就可以傲视地球了。

 
 

不敢放慢脚步,只用相机四下扫着红色岩壁上被千年风雨冲刷得棱角柔和,线条模糊的大而精致的墓室和奇形怪状的墓穴,偌大的山崖几乎布满了各种雕凿的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等。佩特拉鼎盛时可以用富甲天下来形容。

 
 
 
 

在半山腰上有四座国王陵墓,第一座厄恩墓室(Urn Tomb)高大雄伟,三角门楣和顶部圆形的雕塑已经模模糊糊了,两侧带有廊柱的很深的庭院,下面有两排下拱门。小盖说要爬300级台阶才能到跟前,掂量一下体力和时间放弃了。

 
 
 
 
 

第二座丝绸墓室(Sik Tomb)外观朴素,但赶上有漩涡纹饰的多彩岩壁,形成独特的风格。

 
 
 

第三座科林斯墓室(Corinthian Tomb)虽然风化得很厉害,还是看得出很像哈兹纳赫殿堂。

 
 

最远的是第四座宫殿墓室(The Palace Tomb)规模宏伟,有五层,是宫殿纪念碑,用于宴会或陪葬仪式。位置有点偏,没有拍到正面一点的照片。

 
 

接着拐到一条罗马时期铺的石板大路上,路边立着立柱,这条大街是佩特拉最主要的商业街。现在石板路上响着骑警的马蹄声和驼着游客的骆驼的奔走声。

 
 
 

前方看到大神殿的废墟,不愧一个“大”字,就那几十级大石砖铺成的阶梯就让我的腿软了一下,必须上!

 
 
 
 

我喘着大气爬了上去,上面是宽阔的平台,四周围着石柱,前面还有两三层递增高起来的建筑废墟,从密集的廊柱,厚重的墙体,显示了那里是正殿。走到这里的游客不多了,一个贝都因女人向我们兜售手里的小玩意儿,这个女人穿着绣花的贝都因长袍,黢黑的脸和手,脸上的沟壑渗出了吉普赛人的神秘莫测,不由自主地我们都闪开身子。

 
 
 
 
 

走上正殿的台阶,殿前有4根大石柱,大神殿的柱子都是用一块块扁圆的石块摞起来的,石柱倒塌了便散落一地石头“烧饼”。大石柱的直径有1.5米,三个人都抱不过来。

 
 
 
 

正殿里有半圆形的议事厅,大概能坐五六百人,两边有拱门和通道,通道两侧墙上都有雕刻装潢。

 
 
 
 

这是佩特拉最大的建筑遗址也是关键的建筑。大神殿建于公元前1世纪,到5世纪拜占庭时期还在使用,19世纪末被发现。网上的资料说:在这里发掘出刻有亚洲大象头的柱头、数千件建筑碎片、灯、硬币、罗马玻璃、小杯子、纳巴泰碗、陶制的俑和石灰石的面部装饰等。纳巴泰人生活受到的多元文化影响,通过神殿兼收并蓄的精湛技艺和建筑美学的特点表现出来,公元前1世纪统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使规划和建设这一纪念碑式建筑群时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爬上爬下地查看了一遍大神殿后,目光投向最后的目的地——女儿宫。根据小盖给我们的时间表,不能多停留,我们从大神殿的侧面山坡直接走向这座四四方方的女儿宫。

 
 
 

传说那是法老女儿的宫殿,其实从标注的名字Qasr al-Bint看,也是座神殿。外观女儿宫墙壁高大平整,最顶上的墙只剩下几段了,上面花朵的雕饰还是能看出纳巴特风格。这是佩特拉的主庙,高23米,里面供奉着沙拉神(Dushara)。在网上查了一下,一说沙拉神是古苏美尔神话中的粮食和怜悯女神,另一种说法是纳巴特人信奉的群山之王。

 
 
 

顺着高墙绕到正面,正面拉起一圈铁丝网,有贝都因人在附近兜揽骑骆驼的生意,小盖提醒过我们最好不要骑骆驼,通常上骆驼时的价钱和下骆驼时的价钱有不小的差距。从正面看有些失望,殿堂前的院子里有一座石头堆砌的已经坍塌了的高台,26级大理石台阶残破得看不出原来的模样。

 
 
 

台阶上原来有四根石柱也全都倒塌,勉强拼搭起了三根,都只有小半截,还拼得很马虎。神殿的拱形大门勉为其难地撑在那里,看着有点悬,恐怕有点风吹草动就塌了。从大门口窥视里面都是断壁残垣。因为老怕回到峡谷入口的时间不够,认为没什么可看的,就没有走进殿堂里。网上的资料说里面还有祭坛,1959年,在殿前空地发现了高5.6米的大理石手臂,判断是纳巴泰化的外国女神。殿内还发现2件有关阿芙洛狄蒂和宙斯的题词碎片,侧面柱子和壁龛中还发现了2世纪的弧形石椅和4世纪的雕塑,这些文物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它证明在阿拉塔斯四世时期神殿已经存在。

离这里还有很远的一段路,那才是佩特拉古城最后的景点“代尔修道院”,是佩特拉古城最大的石凿建筑。建于公元2世纪早期,后来作为基督教堂,所以被称为“修道院”。从网上的图片看非常壮观漂亮。

 
 
  

当时我们第一组所有人都以为已经来到了最远的景点,带着满足和自豪往回走,同时被小盖的“1740分必须回到佩特拉门口,如果晚了,峡谷里一片漆黑。”吓着了。即使当时知道前面还有个“修道院”也没有时间和体力去找了。游览佩特拉古城,最少需要一整天时间,才能基本看个大概,对得起75美金高昂的门票。

往回走的路上,阳光不是那么强烈了,那座有王室陵墓山上岩石的色彩越发漂亮了,纹理各不相同、裸露在外的巨大砂岩呈现出暗淡的红褐色,整个峡谷浸润在一片玫瑰红中,还有一块块五彩岩石让峡谷更加斑斓夺目。

 
 

又回到哈兹纳赫殿堂前,游人已经很少了,一家印度游客请我帮他们在神殿前与神殿帅气的保安合个影,然后我们也跟两个印度小男孩和保安合了影。

 
 
 

我仰头望着神殿上面凸起的岩石,想起小盖很多次的强调古时候佩特拉水资源很发达,而纳巴特人非常会利用水资源,修了水渠和水坝,就在这块大岩石上有个能储存600立方米水的水槽,确实让人惊叹。想不通的是既然水资源很多还有必要在那么高的立方修水槽储水吗?会不会古代的佩特拉水资源不是那么发达,而纳巴特人懂得如何在艰苦干旱的沙漠中储藏水资源,同时还垄断了从西南的萨利赫迈达到北部加沙港口的沙漠贸易之路,才有了几百年的兴旺发达?

 
 

终于回到了西克峡谷的入口,回来的路都是上坡路,在迎客树下,累得汗吧流水,筋疲力尽的第一组全体女生让唯一的党代表为我们留下了合影。天色还早,这时候反应过来时间没有那么紧张,可以走得慢一点,看得细一点,这时还有刚刚走进西克峡谷的游客呢。

 
 

我们是团里唯一走到女儿宫的一组,也是最后回到酒店的一组。

路上遇到这个可爱的baby,他的笑容洗去浑身的疲劳。

 
 

这是在约旦最后的一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