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关于层级组织最精辟的论述之一。这是因为组织往往倾向于根据职工目前的工作成绩,直接将职工提升到更高级的职位,而忽视了对职工进行相关考核和培训。可事实上,职工目前的工作成绩与更高级的职位并无必然的关系,一名出色的技术骨干不一定适合做技术主管,一名优秀的销售主管不一定适合做销售经理。其实更高级的职位需要的是更大的胆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而不是职工在目前的岗位上做得有多么好。 破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 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 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 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 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从破窗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 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惕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 、轻微的 过错 ,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 更多的人 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就极有可能演变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的恶果。 这将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剧烈的冲击,并导致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无序状态。 华盛顿合作定律 所谓 华盛顿合作定律 ,类似于中国流传久远的一句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 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把这条古代的至理名言赋予现代的意义就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 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无法成事。为什么在合作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人与人的合作 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关系非常复杂和微妙。比如,两个 人之间只存在着一种关系,三个人就会存在着三种关系,四个人就会存在着六种关系,关系 种类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 作结果有时比10大得多,但有时甚至却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 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如果你认真观察过螃蟹就会发现,篓子里面放上一群螃蟹,就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 来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会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爬出去。 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不是因为螃蟹 安分守己 ,不想爬出来;而是因为螃蟹偏爱 窝里斗 ,只要有一只螃蟹想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会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够爬出 去。这个小例子说明的就是华盛顿合作定律。 帕金森定律 1958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书。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 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 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 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 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这两个人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 成 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 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250定律 概述 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 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你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 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因为在每位顾客的背后,都大 约站着250个人,这是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同事、邻居、亲戚、朋友。如果一个推销员 在年初的一个星期里见到50个人,其中只要有两个顾客对他的态度感到不愉快,到了年底, 由于连锁影响就可能有500个人不愿意和这个推销员打交道。这就是乔·吉拉德的250定律。 这一定律有力地论证了 顾客就是上帝 的 真谛。由此,乔·吉拉德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得罪哪怕是一个顾客。我们必须认真对 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善待一个 人,就像拨亮一盏灯,能照亮一大片。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也称 莫非定律 、 莫非定理 或 摩菲定理 ,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俗语。 墨菲定律源自于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地说了 句 笑话: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在流传 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 行的形式是: 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 能的损失。 多年之后,墨菲定律逐渐进入了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了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 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等。基本上而言,根据墨菲定律可以推出四条理论:一是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是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是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是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 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