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肇宾:海州丁氏家族记实录

 水深流缓 2017-05-29

海州丁氏家族记实录

 

● 丁肇宾

 

第一章    文献出现之一《海州谱略》

 

    发现文献才能知道历史人物的真貎。当我们在山东《沾化丁氏族谱》内发现之丁懋学所著《海州谱略》较《琅琊丁氏家乘》所载之丁懋学所著《海州谱略》多出四十七个字时,我们才知道我海州丁氏始祖丁兴之从军的实际年龄。

    明初倭寇横行沿海一带,至明世宗嘉靖年间最为严重。嘉靖三十三年有倭寇二千余人入侵苏州。海州人氏丁澄,为丁兴七世孙,是世袭百户,奉朝廷前往征剿而阵亡,明神宗万历初,丁澄独子丁梦龙病世,因而留居海州之丁兴长子—丁贯世系绝嗣。万历九年(1581年)澄公夫人不得不持《海州丁氏谱牒》来诸城,向丁兴次子—丁推后裔求嗣。诸城琅琊丁氏三十四支祖,推公六世孙—丁珠将军由北畿营宦归而出面接待,珠公三子丁懋学将之求嗣过程撰写成《海州谱略》。五十六年后,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琅琊丁氏初创家乘时再将之转载于琅琊丁氏家乘内传于后。

    在现今沾化县之丁氏族谱所载《海州谱略》多出的四十七个字是原文。崇祯十年琅琊丁氏创谱时,基于政治原因而将“陈友谅据荆而起,始祖兴以铁枪从谅军,凡二载,失年月,癸卯八月二十五日,囚泾江口俞平章始归我朝,年甲辰之三月”的一段历史予以删除,而直书“始祖兴以铁枪归明太祖”。

    根据《明史》记载: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杀徐寿辉,尽有江西湖广等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五月,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大败,退守武昌。八月陈友谅于泾江口中矢而亡。

    由于在《沾化丁氏族谱》内之《海州谱略》原文的发现,再根据《明史》的记载,我们得知:我海州丁氏始祖兴公的从军真实年龄;而在《琅琊丁氏家乘》所载少了四十七个字的《海州谱略》是无法一窥究竟的。

    换句话说,在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取得荆楚等地后两年——1362年,丁兴被征召从军。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陈友谅战败中矢而亡,八月二十五日,丁兴等在泾江口被朱元璋所属俞通海所俘,而归降朱元璋。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三月,再由俞通海所部许旺总旗统辖,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一月,跟随康茂才都督在浮子门杀退张士诚水军。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接应乌罗港,就征淮、泗、亳等处,十月随元帅徐达攻破旧馆,十一月克湖州及吴江,攻打苏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攻取常州、无锡,十月调太仓守御,次年(1368)朱元璋建国于南京,年号洪武。洪武六年(1373)丁兴再从校尉许旺军,是年秋,随靖海侯吴桢出海运粮捕捉倭寇。洪武十二年(1379)调守镇海卫。洪武二十年(1387),兴公转守海州西海所。洪武二十三年(1390)兴公长子丁贯年十六岁从军受训。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兴公以历年获级功,被钦除淮安卫海州守御所世袭六品百户,从此丁兴定居海州,于是兴公二弟丁杰、三弟吏目公先后由武昌来海州依靠。

 

第二章  文献发现之二  明《隆庆海州志》

 

    明《隆庆海州志》卷之九内文职诰栏记载: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国家任户部以户口、田赋、金帛之政,而置属特详,俾各分理一方必皆得人乃克有济。尔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丁泰发身胄监,擢升地官,历岁兹多,考绩惟称,兹特进尔阶承德郎赐之敕命,以为尔荣。朕方以养民之政寄之户部,尔必公必亷,毋狃于习,庶副朕怀,尚有显擢,需尔后效,钦哉,景泰六年正月十一日。父丁杰,先任泉州府知事,封户部主事;母顾氏,封安人。

    明景帝景泰六年为公元一四五五年,丁杰因长子丁泰官,被皇帝敕封户部主事,可见杰公当时仍活于世,如果他的年龄为九十岁,其出生于1365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因其出身为监生,可见杰公为书香门弟之后(年龄推断上下误差为三岁)。

    明《隆庆海州志》卷七  人物栏内记载:丁泰,字时亨,号吉斋,警敏过人,言笑不苟,工楷书,以正统辛酉举人试吏部第一,授户部主事。立朝以刚正自持,未尝轻与人款洽,人呼为“铁面丁”,纠劾同事御史。御史既黜,公亦谪判兴化。清慎爱民,账岁饥,弥虎患,卓有善政,莆民到今思之。卒于官,学士林文为志。隆庆元年知州高公瑶申请,提学耿批,允入祀乡贤。再查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七通判栏内记载:丁泰,海州人,景泰七年由户部主事任,通志载其有风力,如清理戌政,提督籍册科征皆处之有法。其职在天顺七年(1463年)由刑部员外郎李直调任。

    由上述文中我们得知:丁泰为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以举人试吏部第一而被官授六品主事,因刚正不阿不轻与人来往,故人呼“铁面丁”。明景泰七年(1456年)因纠劾同事御史而被外放福建兴化府任六品通判职,明天顺七年(1463)死于任上。由于任职于兴化府时赈岁饥,弥虎患卓有善政,福建莆田县老百姓到今天都很怀念他。隆庆元年,海州知州高瑶为他申请,提学耿批,允入祀乡贤。

    明《隆庆海州志》卷七“孝子栏”内记载:丁澄,西海所百户,少孤事母以孝闻,母疾,澄割肱疗之。母愈,人以为孝感,知州王公旌其孝行,至苏州府平倭阵亡。挽章有“割肱昔时终孝养,捐躯今日尽忠良”之句。

    明《隆庆海州志》卷五“岁贡栏”内记载:丁坚为宣德七年(1432)岁贡,任夏津县主簿。丁庆为弘治元年(1488)岁贡,任利津县知县。丁庠为弘治十八年岁贡。

    经查丁坚、丁庆、丁庠、丁澄皆为我海州丁氏家族成员。所谓岁贡是由各州县每年推荐德高望重之秀才一人呈报朝庭,得被任命各州县初级官吏如训导、教谕等。

 

第三章   海州丁氏家族发展史

 

    根据海州《板浦丁氏族谱》记载:武昌人丁兴,由浙江镇海卫调防江苏准安卫海州西海所守御,洪武二十四年,兴公以历年获级功,而钦除淮安卫海州西海所六品世袭百户,从此定居海州,其后二弟丁杰、三弟吏目公(名讳失考)由武昌来归。

    《明史》记载元明男子十六岁从军,六十岁退役,故兴公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以十六岁从陈友谅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陈友谅于武昌战败而亡,兴公在泾江口被朱元璋军所俘,从此改投朱元璋,转战江浙一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长子贯年十六从军补役,洪武二十四年(1391),兴公钦除海州西海所世袭百户,其后兴公以老疾而退居第二线,由长子贯世袭百户。贯生忠、信。忠无子信袭。信生体。体生轩。轩生辉。辉生澄。澄生梦龙。梦龙无子绝。于是澄公夫人于万历九年(1581)持《海州丁氏谱牒》至诸城,向兴公次子推之后求得岘公嗣。清初岘公后裔为明朝世袭百户,为躲兵燹而隐姓埋名不知去向。

    兴公次子推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携妻小由海州北徙诸城藏马小天台,以治箕为业。推公生子三:长彦德、次彦隆、三彦甫。除长子留天台,次子、三子徙居昌乐县,彦隆长子生再徙黄县,次子垒,三子堃徙居寿光。留居诸城之彦德公生子七:长伯达、次伯贤、三伯礼、四伯义、五伯聚、六伯忠、七伯升。前四人外出,后三人传至推公六世孙而分七十二支。根据乾隆三十年(1765年)琅琊丁氏推公十四世孙—荣祚公在琅琊丁氏三修家乘族谱序中记载:自吾始祖而下三传仅存三大支,六传而分七十二支,今登是谱者三十有六而失考者半焉。即所存之中其失考又几半焉。故诸城琅琊丁氏出外者众。今日我们已知道伯贤公移居河南鹿邑,伯义公迁居河南永城,十七支住山东莱阳。

    兴公二弟—丁杰之长子丁泰先任户部主事,后外放福建兴化府六品通判,其事迹前言已述。次子振猷、三子丁广为布衣,至今无资料可查。四子丁庆为明孝宗弘治元年岁贡,弘治十五年任山东利津县知县三年。杰公四子中除三子丁广无嗣,其它三子后裔皆传至四世后,因无谱而名讳昭穆失考。根据泰公后裔,现住沭阳之丁永伦先生手稿记述:今日海州洪门,沭阳之章集及马厂等地丁氏为泰公后裔,在清末民初海州洪门之丁氏,每逢清明节还至孔望山南麓丁泰墓祭祖,解放后因政府破除迷信而停止扫墓,直至最近因筑路而被当无主坟毁掉。

    兴公三弟吏目公,因板浦丁氏永公五世孙——丁霞在初创板浦丁氏族谱时将其本名失考,直至今日才知丁坚就是吏目公,其先任山西保德州正九品吏目,后升山东夏津县从八品主簿。

    丁坚生子三:长升、又名顺,迁居日照。次名昂,册名庠,为弘治十八年(1505)岁贡,后裔迁青州失考。三永,在明成化三年(1467)由海州南门迁居板浦业盐。永生芵,芵生铠,铠生佐、俊、保、儒等四人。儒公长子霞,又名自劝所草创之族谱中记载:日照丁氏始祖顺公迁日照后生子照,照生钊,钊生良儒。其后清康煕十一年(1672年),日照丁氏创谱时所失考的两世先祖出现,从此解决了日照丁氏家乘名讳中断之遗憾。

    在《日照丁氏家乘》记载:自始祖顺公迁日照后,本人因年轻力壮,就响应政府而从军驻守沿海碉堡,以防倭寇侵扰。对顺公以下之照、钊两世名讳失考,而以良儒公为一世祖。良儒公子几不详,仅知四子名尧,其它各子及后裔,因军桩之累大都出外而名讳昭穆失考。其中迁居莒州之邦宠公,其孙科、举、进、场等四人因军籍身份取消再迁回日照大洼定居。迁居江苏邳州之立贵公就成为邳州地区丁姓大族,其它如费县、郯城、临沐等地也有日照丁氏早期移出的后裔。

 

第四章    结论

 

    由于近世战乱不断,先有日人的入侵,后有国共内战,对史籍、家谱、坟茔、寺庙等破坏不遗,在海州的杰公后裔至今无谱相承,故后人急须建立族谱。在板浦的永公五世孙丁霞于明天启四年(1624)草创《板浦丁氏族谱》,清雍正十年(1732)由永公八世孙景范公续草,清嘉庆八年(1803)由永公十二世孙开有公三草,直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永公十三世孙惠广公正式整修付梓成书。清末民初在祠祭时又添续一次。一九九五年由永公十七世孙端和公领导完成五修族谱草稿,由于所依据的旧谱不全而错将海州始祖丁兴误为开国元勋济国公丁德兴,故急须修正。在诸城之推公八世孙耀斗、耀亢、耀轸于明崇祯十年(1637)创谱。清康熙十二年由推公九世孙献愫公续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推公十一世孙须敬公等完成三修家乘,迄至今二百四十年未曾续修,但其各支谱仍有续修,故诸城琅琊丁氏家族今后急须完成四修家乘。

    《日照丁氏家乘》由顺公八世孙——丁峕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创谱、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由顺公九世孙——士嘉公续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顺公十世孙——柱曾公三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由顺公十一世孙——跻堦公四修、清咸丰九年(1859)由顺公十三世孙——颖璞及守存公完成五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顺公十三世孙——联珝公六修、民国十四年(1925)由顺公十四孙——麟年公领导完成七修。二零零八年由海峡两岸之惟介公及履廉公领导完成八修家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