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罗静 01 我曾经遇到一个来访者,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女孩,25岁,白白净净,长得很耐看。 来找我的时候处于极度惊恐的状态。 因为她遇到了一个男人, 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男人不合适, 提出分手, 结果这个男人把她关在一个房间两天, 敲碎啤酒瓶, 用破碎的玻璃威胁她说要同归于尽, 还强迫她脱了衣服跟他躺在一起。 她趁男人不注意,一路狂奔到公路上, 拦了一辆出租车, 不停地大喊“快走师傅,后面有人要杀我。” 从此躲起来不敢露面, 于是这个男人在她的工作单位放出话来: 如果让我碰到她,我就杀了她。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找到了我。 因为男女关系来咨询的, 我习惯性地会想到她和她父亲的关系。 她是独生女,父亲重男轻女, 对她并不是很喜欢。 从小她和妈妈相依为命, 感觉爸爸总是点游离在这个家之外。 她上大学的时候,爸爸有了外遇, 为此她鼓足最大的勇气, 质问父亲:为什么这样做? 结果被父亲赶出了家门。 她大病一场,随后的3年都不曾回家过年。 直到父亲突然重病,她再见父亲的时候, 父亲已经奄奄一息,即将离世。 病榻前,父亲的最后一句话是: “你知道吗?爸爸是爱你的!” 还记得她当时告诉我: “我爸说完这句话时,我已经泣不成声了! 我一直都自认为他并不喜欢我, 可我那一刻,突然觉得他也许真的是爱我的。 我真的混乱了!我大脑一片空白!” 她告诉我,她至少交过30个男朋友。 她觉得很多男人都喜欢她,她不懂得拒绝, 一旦有男人发出邀请,她就会顺从, 却没想到碰到了这样一个渣男。 她问我:“为什么,每次我都是非常认真地在爱, 结果却是这样的?为什么我碰不到好男人?” 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异性真正的爱, 所以她不知道如何选择异性; 因为急于想要证明自己在异性眼中的价值, 所以她来者不拒; 因为不知道男人和女人 在爱情和性上的诉求不同, 所以每次都是心力憔悴。 她说:“每段恋情结束的时候, 我都很痛苦,会痛苦很久。 但只要有另一个男人来追我, 我又会立刻陷进去。” 我深深地为这个女孩感到悲伤。 希望在将来她能够遇到一位 用心爱她,包容她的男人, 这样才能弥补她曾缺失的那部分爱。 但在此之前,她需要先进行自我救赎, 她需要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怎么去拒绝男人。 02 在我咨询的个案里,有同性恋,有暴露狂, 有恋物癖,有抑郁症,有恋母癖, 有冲动控制障碍,有退行行为。 无论哪样的问题,追到源头, 一定是他们跟父亲或者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要么过于紧密,要么过于疏远。 他们之间的依恋模式要么是焦虑的, 要么是矛盾的。 如果这样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他们会在自己的亲子关系中 重复这些他们痛恨了几万遍的行为。 因为这些行为已经成为潜意识模式, 储存在大脑的结构里了, 越是抗拒,越会不期而遇。
一位妈妈哭着说:“我打了孩子,事后好后悔, 我发誓再也不打孩子了,可是我真的控制不了!” 为什么控制不了?最通俗的说法, 大脑里没有那个按钮,相似的情景一旦启动, 应对模式随即启动。 所以,她确实控制不了,真的不能怪她。 而每次的愧疚和后悔会 再度加重她对自己的否定,变得更没有价值观。
如果孩子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和接纳, 将来可能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来获得他人的肯定和接纳。 甚至永远都找不到自己的力量, 永远都不能从内心肯定和接纳自己。 我经常想, 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是不需要学习的, 应该是为人父母的本能。 为什么现在我们做不到了? 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而是把所有内在的冲突投射到孩子身上。 所以我们对孩子们开始有各种要求,各种期望, 各种规矩,各种比较。 如果他们满足了我们,达到了要求, 我们就说:“真棒,妈妈爱你!” 如果他们做不到,我们就说: “怎么这么简单都做不到呢?”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很难过。 想起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时候, 开心总是可怜兮兮地喊着,“妈妈,妈妈”, 有时候撇着小嘴说,“妈妈,你又严厉了”。 我对开心说:“如果妈妈对你严厉了, 你记得告诉妈妈,我会改正。”
其实,父母的成长也是需要孩子的帮助, 因为, 孩子对我们从来都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肯定的。 这一点,其实是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的。 03 要想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你只需要做好以下六点: 1.妈妈做好妈妈的工作,爸爸做好爸爸的事情。 妈妈是温柔的港湾,温和而坚定地跟孩子说话, 爸爸是踏实的靠山,给孩子支持和保护, 陪他们游戏和运动! 2.跟孩子亲密有间。 不要捆得太紧,让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让他们和更多的人接触。 3.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 有情绪的时候,远离孩子, 控制好情绪再回来跟孩子沟通。 4.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亲密沟通,共同成长, 向孩子请教和学习! 5.找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方法,不断练习, 不把未完成的愿望和不切实际的期望放在孩子的身上。 6.陪伴孩子的时候,少说话,多听话; 少拒绝,多接纳。 越是挑战你权威的,挑战你底线的, 越要尝试着去接纳,去消化。 不要再埋怨原生家庭带给你的痛苦, 也不要试图从原生家庭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解药。 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亲子关系, 这是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 同时,这个过程也会让我们不断地成长, 不断地自我修复。 作者:罗静,本文选自东方出版社的《教育总会有办法》。一本书看懂所有早教问题,超百万家庭受益的儿童养育指南。Kmedia亲子自媒体联盟、新浪育儿名博王人平诚挚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