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54字,阅读约需2.5分钟
本文共1454字,阅读约需2.5分钟 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正因如此,必须提高质量,使所有的孩子不仅有入学的机会,而且接受保证质量的教育,因此公平需要融入到质量里面。除了非洲几千万孩子没有入学机会之外,其他很多国家基本上普及了义务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质量问题就变成为教育目标的一个主题,与此主题相关的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课程;一个是教师。
课程问题是学校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深深植根于学校的土壤之中,近年来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最大关注点,也成为世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争论的一个焦点。
应该说,这种争论经过这些年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当然也还有很多分歧。争论的焦点大概有这样一些问题: 其一是课程的定位,课程到底在学校里处于什么位置;其二是课程的价值取向;其三是课程的构建,课程由谁来构建、怎么来构建;其四是课程的目标;其五是课程的实施;其六是课程的评价,这可能是课程问题争论的一个焦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9月19日通过了国际教育局围绕课程问题发表的一个工作文件,这个文件的题目叫《处于争论和教育改革中的课程问题——为21世纪的课程议题做准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的这份报告,主要是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课程争论及国际上最后总体上的认同,大家基本上承认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它可为未来的国际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指导。
我们国家要从我们的国情来进行课程改革,但这种国际的课程未来发展趋势确实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我们整个教育中,到底是把课程摆在怎样的位置,这是课程定位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课程当作学校里的技术问题。由一批课程研究专家、学科研究专家来研究如何设置这个课程,课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容,等等,更多地把课程定位成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国际教育局报告认为,现在课程的定位应该从单纯技术问题变成国家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实际上,这个含义就在于课程应是适合国家教育目标、适合国家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工具。
同时,国际教育局报告指出,在传统观念里,人们认为课程在培育人格的功能上所发挥的作用是比较小的。现实中,语文课就局限于教语文课,历史课就局限于教历史课,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不看作是每一个学科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对课程的探讨慢慢脱离了以前的禁锢,超越了技术层面,把课程改革作为整个国家教育政策讨论的一个主题。这样一来,课程就涉及政府的决策,涉及社会各利益相关者。总体来说,课程对教育的总目标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因为有一支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的队伍,不管怎么强调学科教学要育人,但学科教学总是不把培养人格的任务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所以对于课程的概念也往往仅仅是从学科的角度理解。
我国教学目标明确了3个方面:第一个是知识与技能;第二个是过程与方法;第三个是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其实,教学目标是很完整的、很明确的。曾经有外国朋友问我:“你们为什么把价值观放在最后呢?”后来我一想就说,中国的文化习惯就是最重要的一定是放在最后,我们不是不重视价值观,正因为重视所以才把它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实际上,每一位老师是不是这样认为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核心素养归根到底是课程总体育人的目标,课程承担着总体育人的任务。 (以上内容根据陶西平在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上的讲话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