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监测地理国情 建设美丽中国——《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解读

 朦胧斋主人 2017-05-29
监测地理国情 建设美丽中国——《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解读
来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 时间:2015-06-22
国土测绘司 白贵霞 司长
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即以空间信息表达地表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分布位置和范围。地理国情监测是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地理国情信息进行持续性的调查、对比和分析,从而揭示各类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演变规律,为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地理国情监测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工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伞”,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新需求、新要求,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任务。
一、地理国情监测的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准确掌握国情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学依据。我国自然资源分布既存在地域差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问题,也存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就是要着重解决发展中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让政府管理者快速掌握地表植被覆盖、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状况、生产力布局、生态环境演变、城镇化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分布等各种地理国情信息,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有助于国家和地区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四化”同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加快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提供监督依据。加快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地理国情监测有助于探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和相互制约,通过地理国情监测,可以客观、公正地监测和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度,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状态的真实性,以及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的进展情况,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提供客观真实的统计数据和地图印证,起到校正纠偏、监管检验等作用,减少和杜绝瞒报虚报,是加快推进阳光政府建设的有效路径。
(三)有助于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评价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土壤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要求“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更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切实履行部门职能、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历史担当。
(四)有助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三个服务”能力水平。长期以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主要从事基础测绘工作,主要任务是生产地理信息数据,并对其进行周期性更新,具有客观性、通用性、规范性特点,但针对性、灵活性、延展性不足,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直观功能不强,而地理国情监测通过对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持续监测和分类统计,得出量化成果,可以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国情国力,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对于提升“三个服务”能力,彰显测绘地理信息价值将产生积极作用,对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条件成熟
自2013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以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认真履行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精心组织实施,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监督指导,以全面查清我国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为己任,以构建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系为目标,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工作路线,全力推进地理国情普查,创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示范,着力培养地理国情监测人才,探索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经过三年努力,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能力。
(一)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按照地理国情普查确定的“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组织实施原则,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建立了测绘地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中央和地方联动、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模式,完善了组织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部门会商联络、专题数据共享、成果审核上报、发布与应用等适应于监测的工作机制。
(二)技术支撑体系日臻完善。根据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需要,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地理国情普查技术体系,组织研发了项目管理、数据生产、质量控制、统计分析、技术支持、成果应用等相关软件和应用系统,实现了地理国情监测软件国产化。
(三)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成立了由测绘、统计、国土、住建、交通、环保、农业、林业等相关专业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组建了地理国情监测技术研发团队;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根据地理国情监测需要,引进了大量统计、国土、林业、农业等学科人才,为常态化监测做好人才储备。全国有4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近5万人参与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地理国情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数据资源建设临近尾声。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本底数据库。目前,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已基本完成,正在开展标准时点核准工作,接下来就是各地普查成果验收、汇总上交,按计划今年年底全国普查数据库建设将全部完成。
(五)监测试点示范初见成效。三年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化发展等专题,陆续开展了京津冀地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城市空间扩展变化监测、地表沉降监测以及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实施监测试验等多项试验示范,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监测成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多规合一等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各地已陆续开展了81个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其中10个项目成果已提供省级政府或相关部门使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的作用和价值开始显现。
三、地理国情监测的总体框架
地理国情监测是基础测绘的拓展和延伸,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新常态下的一项崭新业务,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已基本形成地理国情监测的总体框架。
(一)监测的目标。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基础上,以常态化监测为手段,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为目的,实现空天地多源数据动态获取和观测,形成基础性和专题性动态监测能力;构建地理国情信息动态监测数据库,实现海量数据统计与分析,全面反映地理国情动态变化信息,揭示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支撑体系,形成常态化监测体制机制;构建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发布系统,形成年度监测成果,为国家、部门和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保障服务。
(二)监测的任务。一是开展基础性监测。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基准,整合最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专题数据,利用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采用“全域监测、突出重点”的策略,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每年进行一次普遍性、持续性监测,形成现势性强、高精度的监测成果。二是开展专题性监测。在基础性监测基础上,对监测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丰富,融合经济社会人文等信息,围绕政府需求,开展主体功能区变化监测、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围填海和海岸线监测、生态安全屏障变化监测、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专题性监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三是构建监测数据库。实现地理国情信息的动态管理,全面反映地理国情信息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化过程,为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应用服务等提供基础。四是开展监测统计分析。建立地理国情评价指标体系,揭示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形成监测报告、统计成果、图件等成果。五是健全监测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标准体系、产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优化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成熟的监测业务工作机制,统筹建立动态监测云平台。
(三)监测的技术路线。依据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基准和技术方法,综合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以及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化的地理国情信息动态获取、处理、分析与服务体系。一是信息采集阶段。通过基础地理信息整合、部门专题数据空间化、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影像正射处理与配准、变化区域和内容识别、变化信息提取、外业调查核查、信息编辑整理等技术流程,获取定量化、动态变化的地理国情信息。二是数据集成阶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和空间数据仓库技术,构建国家、省、市、县互联共享、满足动态监测需求、集成各类经济社会信息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体系。三是综合应用阶段。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采用空间量算、地理计算、空间统计等技术与方法,对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数量、密度、强度、格局和地形特征的动态变化进行统计,采用空间自相关、时空聚类、时空关联规则等时空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地形地貌、植被覆盖、荒漠与裸露地、水域、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国情监测对象与人口、经济等要素在时空分布上的聚集模式、联系与差异,建立可发布的地理国情指标指数,形成不同专题的分析评价成果。
(四)监测的组织实施。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崭新的、开拓性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和学科领域,新技术运用多、人力物力投入大、信息资源使用广。在实施过程中,涉及跨部门和跨区域的协作、多种信息源的共享与利用等问题。地理国情监测需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组织和实施:一是全国统一领导。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对全国地理国情监测进行统一领导、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监测项目的统筹规划,推动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整体开展。二是部门分工协作。地理国情监测需要部门间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推进部门业务合作,协调部门专题资料收集,共同做好监测成果的协调、审核和发布,深化监测成果在部门决策、科学管理中的应用。三是中央地方联动。地理国情监测需要中央和地方联动开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负责国家级地理国情监测的组织实施,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方地理国情监测的组织实施,并参与部分国家级监测工作。全国地理国情监测要做到统筹规划、上下联动、分工明确。四是各方共同参与。根据地理国情监测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内容新、技术多、任务重等特点,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不仅包括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直属单位,还包括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所属单位、行业单位、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等,充分汇集各方技术力量和科研力量。
(五)监测的预期成果。主要形成报告、数据、图件成果等三大类成果。一是报告。包括基础性监测形成的公报、专报、白皮书、蓝皮书以及各项专题性监测报告。二是数据。包括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数据以及数据库成果。三是图件。包括中国基本地理国情年度监测系列专题图、各项专题性监测系列专题图,分挂图和图册两种类型,以地图、统计图表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地理国情要素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自我变革、主动提升服务能力的重大举措。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努力彰显聪明才智,通过利用高新技术,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可靠、权威、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服务,使测绘地理信息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基石、祖国建设的先锋,争取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