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那么美好,你为什么还要开启“自扰模式”?

 轻风的起点 2017-05-29

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碗鸡汤,而是心的“解剖”



还记得这只皮卡丘吗?听说它漏完气,还干了件“耸动人心的事(一票大的)



今年韩国的神奇宝贝音乐节上,一个非常“不萌”的瞬间迅速抓住了人们的心。


演出刚开始,这只皮卡丘突然漏气,工作人员迅速冲上来把它“”了下去,剩下的皮卡丘们继续在台上蹦蹦跳跳。几分钟后,这只皮卡丘又试图回到台上,但还没走几步,就又开始漏气了。


这个多数人看来喜感又略带萌点的小插曲,却让不少人顿悟出了成人世界的“悲伤”。


“如果你在你的朋友圈里就像这只漏气的皮卡丘,请举起你的手。”

@Katie Rogers

“有时,我也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西装人处理的漏气皮卡丘。” 

@Rebecca Cordingley


之后,大家给其他皮卡丘们也贴上了标签——看到伙伴漏气被架到台下,但它们依然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蹦蹦跳跳,简直细思极恐,充满了反乌托邦意味啊。


“我真的笑出眼泪了,结尾所有的皮卡丘都在假装他们的同伴没有消失一样继续跳舞。”

@thefourthvine 

“我最喜欢其他皮卡丘脸上那种略带惊恐的‘乐观’表情。”

@Dr RoButtNik

(纳尼……)

烦恼大多是“意淫”来的


讲真,皮卡丘只是某个部位意外出现了破洞,“西装人”把它架下去只是为了避免意外,补救舞台效果,“冷漠”的皮卡丘们也只是想好好完成工作。明白了这一点,你还觉得你的世界充满“反乌托邦”意味吗?


其实,世界看似周遭嘈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的思维决定了你将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而那些“生不逢时”的忧心忡忡从何而来?美国心理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让人们把自己对未来7天内,所有感到忧虑和烦恼的事情写下来,投入“烦恼箱”。一周后,人们打开“烦恼箱”,逐一核对。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烦恼并未真正发生。三周后,当人们再次检查烦恼箱,绝大多数烦恼已经不存在了。


一般人所谓的烦恼,40%源于过去,50%在于未来,只有10%属于现在;其中92%并不会真的发生,剩下8%,大多可以轻松化解。


“烦恼不寻人”,大多数的烦恼,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在抗拒寻求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放大、强化,才变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丧情绪”很伤身


自从用于自嘲无能的“丧文化”、概括大部分不开心日常的“小确丧”的崛起,“葛优躺”、“四肢的咸鱼”、“懒蛋蛋”等已经扎堆占领年轻人的表情包库。


它们所传达的一系列“丧情绪”虽然有趣,但不可避免地给我们的心理、身体健康埋下了“地雷”。


· 常忧郁。工作不顺、压力大很容易让人忧郁,中医认为,忧虑情志主要通过脾来表达,当人处于忧虑状态,往往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状,有的女性还会出现经期紊乱等。此外,长期忧郁还会导致过多肾上腺素和皮质类胆固醇的产生,加快衰老。

 

· 久悲伤。对心脏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悲伤。“茶饭不思”、“借酒消愁”都是过于悲伤的表现。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会使动脉收缩,容易导致心脏病发作。中医也认为,悲伤时往往呼吸急促甚至泣不成声,容易造成肺气的损伤。

 

· 乱焦虑。对未知的恐慌和能力的“窘迫”最容易让人焦虑,它如同心灵感冒,让身心都受伤。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心跳和呼吸加快,身体紧张,无法放松,对周遭环境的微妙变化和别人的言行都充满了警觉。若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工作、生活以及和他人相处的能力都会严重下降,进而导致事业和家庭生活停滞不前。

 

· 生闷气。呼吸加快,心跳增强,情绪开始动荡,大脑一片空白。负面感觉“空前”聚集,显著影响我们的生理指标,粗暴地干涉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引发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还会让人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丛生。


摆脱“自扰模式”,从两点着手


“偶尔悲观”地乐观没有人能一直乐观积极,我们都是“偶尔悲观”的人,但幸福的能力可以学习,痛苦也可以修炼出智慧和从容:


① 接受。乐观和悲观是解释和看待世界的两种不同风格,首先要接受自己相对悲观的事实,并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毕竟改变好比给我们的大脑通路重新“布线”,需要时间;

 

② 品味。用心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哪怕处于心灵低谷,也要相信美好的事情随时发生;

 

③ 改变。采用“反事实”的思维方式训练。例如:在外旅游,回家前的下午接到物业电话投诉家里漏水,“真倒霉”的反应后要意识到:“还好马上要回去了,要是旅游第一天就倒霉透了”。多和乐观的人相处,学习他们看问题的方式。


善待自己不抑郁。做为小确丧“天敌”的“小确幸”是应对消极情绪的必要手段,给自己多一些“幸福”的套路,乐观其实很简单:

 

 爱惜身体。我们习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工具,却不注重保养它,但身体不好,幸福度会大大降低;

 

 多点“我时间”。这源自国外非常有名的一个词“Me Time”。建议大家改变看电视、玩游戏等被动休息方式,转而采用散步、冥想、听音乐、阅读、画画等主动休息的方式,被动休息容易让你更空虚,而主动休息则有更强的参与感,会觉得更有意义;

 

 对“更好的自己”抱有期待。我们要相信自己能配得上更好的生活,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而不是陷入“生活太苦”的悲叹中;

 

 享受过程。做事过于看重成败,被忽略的不只是路边的风景,还有人生的体会,也容易让自己身心俱疲。

 

如果非要“为赋新词强说愁”才算有了生命的艺术和感悟,那但愿你我皆庸俗。



编辑: Heroine


版权声明:本文为《读心研究所》(微信号:duxinyanjiusuo)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