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长医共体:趟出了一条医患都满意的路子

 渐近故乡时 2017-05-29

作为国家确定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四个示范县(市)之一,无序就医是天长市在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前,县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天长市改变过去市、镇、村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争夺患者的竞争关系,组建了县域医共体(以下简称医共体)。


短短两年的时间,天长市借助医共体,打造了“县域服务能力和各级医务人员薪酬不断提高,患者负担不断减轻、满意度大大增加,逐步实现分级诊疗”的和谐局面,受到了国家卫计委的充分肯定。


何为医共体?医共体下,各级医疗机构扮演什么角色?加入医共体后,怎么化解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如何协同发展?如何打造分级诊疗格局?为解密上述问题,本刊记者对安徽省天长市医共体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采访。


县乡村组成医共体

众人拾柴火焰高


2015年,天长市被确定为安徽省医共体试点单位。所谓医共体,就是指在县域内由大医院“牵手”中小医院和村卫生室,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分工明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新型医疗服务共同体。


在整合城乡医疗机构方面,天长市医共体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天康医院3个县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分别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结对协议,组建3个县域医共体。即采用“1+1+1”的模式,由县级医院牵头,带领几家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共同组成一个医疗服务团队。团队中,市级医院为下辖医院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结对帮扶、远程帮助等支持,在医共体内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基层卫生院能力提升、服务升级。


天长市中医院院长葛维朝介绍,“中医院与7个乡镇卫生院组建医共体,定期选派医疗专家、科室主任和医疗骨干组成专家团队,与基础医疗单位对接,对来自医共体乡镇卫生院的诊查需求,及时发出诊断报告或提供检查服务,全方位负责医共体从技术到服务支持。”


“镇卫生院和市中医院结成医疗共同体后,中医院给卫生院添置了大量设备,上级医院专家会定期到卫生院坐诊、带教,并形成‘1+1+1’的师徒带教关系,上级医院医生对卫生院、卫生室人员的任何技术上的需求都随叫随到、毫无保留地带教,做到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发展。”与天长市中医院建立了结对协议的新街镇卫生院院长胡立兵说。


当乡镇卫生院出现疑难杂症需要会诊时,可与上级结对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而嫁接这两级诊疗的“桥梁”便是远程会诊平台这一重要的技术支撑。据了解,医共体依托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区域信息、影像、检验、心电、病理五大中心,实现医共体内信息互通、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协作。牵头医院对医共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下辖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结对帮扶、远程诊断等帮助,整合了信息平台和医疗服务资源。


医共体下医疗机构的“作业清单”


据了解,成立医共体后,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分别诊疗哪些疾病,也都有了制度性的安排。根据安徽省卫计委印发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工作中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及相关机构主要职责和任务》等文件,县级医院的“基本作业”包括:扎实开展对口帮扶,提升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能力。


牵头单位要组成若干个技术帮扶团队,为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是中心卫生院)配置1个医疗团队,常驻帮扶。县级医院的临床和医技科室的技术人员,要与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和医技科室人员“结对子”,实行“1对N”固定的师带徒关系。县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下村指导和检查,帮助村医提高技能、规范服务。同时,根据县级医院自身的医疗能力,列出>100个病种,病种清单内的患者原则上不得外转。


同时,乡镇卫生院也有自己的“基本作业”。胡立兵介绍说:“一般常见病留在中心卫生院诊治;轻度疑难复杂或急性期的常见病,请县级医院派专家现场指导乡镇卫生院就地治疗;中心卫生院要根据自身的诊疗能力列出50种左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清单,并确保尽力收治病种清单内的患者,不得轻易上转。中心卫生院必须全面恢复产科和外科一、二级手术。因乡镇卫生院技术条件所限,应转往县级医院诊治。列出10种左右的病种,在县级医院(或上级医院)帮扶指导下能够治疗的患者,则尽力收治。”


“医共体中,村卫生室除了按照规定,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外,每名具有相应执业资质的村医,都要与乡镇卫生院以及县级医院的技术人员结成‘对子’,形成固定的师带徒关系。同时,通过签约服务,做实居民健康管理工作,控制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和住院率。在签约服务的基础上,培养居民逐级转诊的习惯。”安徽汊涧镇汊北村卫生室董青说道。


借助支付方式改革

实现“大小医院一家亲”


此前,在各地探索的医联体建设中,各级医疗机构属于“竞争关系”,上转后的患者很少再能转回下级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并不是真正的“一家人”。那么,医共体模式是如何破冰的呢?


据了解,推进医共体的抓手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与天长市人民医院结对协议的汊涧镇卫生院院长孙友和认为,医共体新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链”,医共体下,每年年初医保资金预留10%风险金后,实行按人头预算包干,交由牵头医院统筹管理,实行年底核算、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政策。年底结算,超支由县级医院承担,结余由县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6:3:1比例进行分配。这样可以把医院原来想方设法多花的新农合基金,从“医院收入”变成了“医院成本”,倒逼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主动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实现利益共享。


“改革支付方式后,各成员之间有了利益关系,从而真正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安徽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负责人夏北海表示。以胆结石这一常见病为例,普通胆结石手术,在县级医院约需5 000元,在乡镇卫生院只要2 000元。这意味着把一位胆结石患者留在基层能为医共体省下3 000元,而在各项成本都很高的县级医院做这台手术,除占用大量资源外,除去成本后医院实际收入还不到3 000元。


“把常见病患者留在基层,符合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利益,更能减轻患者奔波求医之苦和医疗费用负担。”夏北海补充说。


采访中,几位被采访者都表示,在医共体机制下,帮扶基层就是帮助自己。基层患者多了,便有效节省了医保基金,节省下来的部分,医共体内由县、乡、村按照6∶3∶1的比例共享。如此一来,县乡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仅使医共体的利益最大化,也最符合老百姓的利益。


医患都受益

医共体获肯定


“实行医共体之前,百姓对家门口的医疗机构不信任、不满意,患者经常到邻近的南京、扬州等城市就医。现在各级机构的服务能力提高了,能接得住患者,患者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更重要的是,患者能以卫生院的收费标准享受到县级医院医疗服务,可以少付费、少跑路,根本不用跑去外省市就医。”胡立兵进一步补充说。


“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患者熟悉、相信我们,再加上有市级医院的专家做指导,多数人还是愿意在乡镇医院治疗的”。孙友和如是说。


据胡立兵介绍,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年底结算后,乡镇医院结余数额的50%都会用来奖励职工,这样的激励机制也更能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服务三级卫生服务网“网底”的乡村医生,在医共体中也有自己的“使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是医共体下村卫生室工作的一大特色。据天长市新街镇李坡村卫生室郑家泉介绍,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乡村医生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包,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尽最大努力让居民少生病、不生病。此外,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家庭,全家都可以享受到医共体专家治疗指导以及各种上门健康服务。开展签约服务,不仅促进了百姓健康,还增加了村医的收入。


本刊记者:王夏玲

排版:刘清华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微信号:zgsqy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