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婚礼发展史

 蔓萝花 2017-05-29
      婚嫁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婚礼的诸种规定和要求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的三书六礼、结婚年龄、陪嫁制度和同姓不婚等等,虽然跟现代的婚礼习俗有很多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规定和要求对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仍产生一定的影响。


      婚礼属五礼中的嘉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统大礼。古语云:“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昏礼者礼之本也”。这就是说婚礼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大事。因此婚姻就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凝聚点人们又通过繁琐的礼仪规范来为之提供保障由此产生一系列隆重而严肃的婚嫁礼。



夏商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制婚礼

      周代的婚姻礼仪“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中的前五礼都是准备工作。正婚礼流程有:沃盥、对席、同牢合卺。细分有:趋、止、揖、却扇、奉匜沃盥、共牢而食、夫妇食黍、饮汤、咂酱、酳、合卺而饮、礼毕.


      新夫头戴爵弁形似无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征天,下裳纁色(浅红)象征地,有黑色缘边,喻阴阳调和。蔽膝随裳,棕红色。大带黑色。鞋履为赤舃,即红色复底鞋。 


以芈月传为例,新娘入殿

趋,止,揖

 


却扇

 

奉匜沃盥:洗手


大婚礼仪开始:

共牢而食:一起吃一片乳猪


夫妇食粟

饮汤


咂酱


酳:这里是以酒漱口的意思


合卺而饮

以葫芦瓢为酒器喝交杯酒



      而我们常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新娘出嫁必须以泪洗面的哭嫁习俗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在举行婚礼之时,女家则必须表示出失去亲人的悲哀状,而男家也不能表现出高兴的样子,《礼记·曾子问》:"孑L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曰不举乐,思嗣亲也。"为什么婚礼"不举乐"呢?《礼记·郊特牲》:"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璀璨时期,文化政治的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诗乐更是创领了新新的精神领域世界。社会的进步当然也大大的推动了当时婚礼、婚俗和婚姻制度等的有一起改良。秦汉朝时期对古时“六礼“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当时的很多婚俗婚制都沿用至后代,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婚俗,汉朝时期又丰富了迎亲过程。现今流行的汉式婚礼模式就可以看出汉朝当时对婚姻制度的重视,仪式复杂奢华。现代汉式婚礼也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秦朝的议婚、婚仪等制度恪守“六礼”,成为传统婚仪的基本形式。不同于周礼,汉人婚礼始举乐,并出现了闹新房的习俗,且婚嫁之风极为奢侈。早婚现象开始兴起。在婚姻观念上,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得到重视,妇女在绝婚与改嫁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度。另外,此时的重亲现象十分特殊,为先秦和后代均不常见。 也就是说秦朝开始出现了议婚、闹新房,送亲迎亲,聘书彩礼等逐渐形成婚礼自身一套体系。


       闹新房的习俗是婚礼始举乐的最突出的表现,此俗正始于汉代。“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可以不讲传统礼仪,男女可以随便嬉戏。甚至有酒醉出格的举动。 闹洞房之前,还有一举乐的现象——撒帐,此俗亦起于汉代。


      在汉代,绝大部分地区都盛行重聘金嫁妆之风,不仅聘金甚巨,而且婚礼的其它方面排场很大,汉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嫁娶奢侈之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后果。它影响了汉代人婚姻嫁娶的正常进行。


      汉代早婚现象的兴起,王室与民间皆然。男子的初婚年龄一般从十四岁至十八岁。女子的初婚年龄一般则在十三岁到十六、七岁。


秦汉时期,以黑色为尊,因此在成亲这样严肃的日子里也必然是身穿玄黑婚服。


 

唐朝时期

      时间推移到伫立于历史巅峰时期的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其华夷无别的民族政策,沿路自由的文化环境,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富有个性的生活态度,都使这个时代的民俗民风呈现出灵活多变。


       在史料当中两情相悦,自主婚娶的例子就开始涌现出来。女子不再是一味的听从,而是主动参与到择偶当中,积极追求自己的幸福。盛唐时期更是有点家长尊重子女自助择偶的心愿,允许其自主婚事


      现在我们常看到的喇叭唢呐吹吹打打八抬大轿,风流俊貌俏新郎身骑白马喜迎新娘的迎亲过程就是由唐代开始流行下来的。唐初的风俗是在黄昏的时候迎亲,中后期就改成白天了。迎娶的时候,新郎骑马,新娘坐车,车子的档次根据家庭地位的不同而各异。新郎迎亲的时候,也得带几件物品,即:粟三升填臼;席一丈覆井;苇三斤塞灶;箭三只置户。


      新娘子进门时,男方的父母和家人要从旁门出来,尾随新娘子后面再从正门进去,抹去新娘子的足迹、喻愿新人百年和好之意。新娘子要拜祖宗、公婆,仪式也很正规,直到洞房花烛;第二天新娘子还得拜灶社和猪栏,以祈今后小日子富足之意。


      唐代时期的婚礼较之前朝更加的繁琐和奢华,现代电视剧里能看到的唐时期的婚宴嫁娶复制出的不过是当时的三分之一,史料所记载的几位有名的公主嫁人时驸马府是常摆流水宴,大宴八方,往往一摆就是三天。


      唐朝的婚服有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颜色上的要求。他们要求双方结婚的时候,男方穿红色,女方穿绿色!!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


      从唐朝开始,不再以黑色为尊,这时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礼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闹喜庆,颜色为红男绿女,样式是钗钿礼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宋朝时期

      宋代的婚礼大致有3种模式:一是官家之礼,以《政和五礼新仪》为代表,其特点是繁文缛节,严别贵贱,拘守古礼。二是私家之礼,以司马光《书仪》和朱熹的《家礼》为代表。其特点是对古礼有所改革。对俗礼有所吸收,颇受士大夫家之欢迎,元、明、清三代、凡言婚礼之书,大体都以《家礼》为本。三是民间俗礼,可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梦梁录?等书所载为代表,其特点是酌参古礼,仪式比较简便,喜庆气氛较浓,不唯行之于广大士庶阶层,就是达官贵人之间也乐于接受。


      宋代婚礼更是严格遵循前面有提到过的“六礼”,既纳彩,问名,纳吉,纳币,请期,迎亲,这是古代婚礼的6个主要不走,在宋代,六礼的称谓和做法因当事人的身份地位而异,六礼只是婚礼的主要步骤,完整的婚礼,在六礼之前,应有议婚,在六礼之后应有飨送者、妇见舅姑、庙见、婿见妇之父母等。


南宋时期一位公主的婚礼

      婚礼当天,驸马爷着便服,佩玉带,骑马到和宁门。在那里换上官服,到东华门,用大雁、币帛等作为聘礼(大雁,古人认为是忠贞之鸟。后来金元之际著名诗人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说的就是大雁),亲自到公主的住处迎娶新娘。这时,公主是头戴九翚四凤冠,身穿绣长尾山鸡、浅红色袖子的嫁衣,坐上没有屏障的轿子,在驸马的引导下,向着驸马府出发。


      新娘轿子的前方是:天文官,按照公主身份所应配备的陪嫁物品与仆人,蜡烛灯笼二十副,相应使臣,头插钗子的童子八人,方形扇子四把,圆形扇子四把,引障花十盆,提灯二十个,行障,坐障。皇后亲自送行,乘坐九龙轿子,皇太子骑马。公主两边是两重围子。公主后边,是宗正寺(专门掌管皇族事务的官署)长官荣王赵与芮,理宗的弟弟,公主的叔叔,荣王夫人以及其他达官贵人的夫人。


      迎送新娘的队伍到了驸马府,举行皇帝赏赐的九盏宴会。宴会结束,皇后、太子先回宫。公主回到自己的位置,行新婚夫妇同食之礼,礼毕,公主行侍奉公婆盥洗进膳之礼,拜见公公婆婆的时候,要递上名片一张,衣服一套,手帕一盒,梳妆用的小匣子,澡豆袋(装洗澡用品——类似今天香皂——的袋子),银器三百对,衣料五百身,其他亲戚都有不等的礼物。


      婚后第三天,公主、驸马一同进宫谢恩。皇帝这边,又是赏赐礼物,又是在内廷安排宴会。外廷,大臣们按照官职的大小高低,依次上表祝贺。执政的宰相、亲王、侍从、内职管军副都指挥使以上的官员人等,都能得到数量不等的金银钱钞的奖赏,当然,驸马家的亲戚,也按照亲疏的不同,都能得到赏赐的礼物。


      宋朝的婚服基本上是承接唐朝,但也有稍许不同,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民新郎身穿皂色圆领衫、两个角往上折而后交叉固定的幞头(自然是黑色),新娘自然是冠子、霞帔、大袖衫,颜色是青色。



元朝时期

      马背上打出来的江山,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当权时期,当时的婚俗和婚姻状况相比之前的朝代可说的“新”和“奇”要多许多。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


蒙古族婚礼步骤

      求亲——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 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


      求名问庚——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刁帽子——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收继婚姻,是指妇女丧夫之后,改嫁给原夫的亲属这种特殊婚俗。它在我国古代边疆各民族中都曾长期存在。元代时,蒙古统治集团曾在中原地区汉族之中推行这一婚俗。


明朝时期

      明代时期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同时,对古代礼制即有损益也有所发展创新,表现出了明代的社会发展风貌。


      明代天子纳后的完婚成礼过程,基本依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而行,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但天子无亲迎之礼。其中纳彩、问名是相亲阶段。纳吉、纳征是定亲阶段。告期、发册奉迎是成亲阶段。此外,完婚的帝后,还要拜见皇太后,分别接受百官、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最后,帝后要行盥馈礼仪,至此婚礼方可结束。

      洪武五年定制,凡品官婚娶,或为子聘妇,必须要有媒人,男女定婚之初,各使两家明知通知,各从所愿,写立婚书,女方同意后,才可依礼聘娶,规定婚娶除了要具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聘约的条件外,婚姻过程还必须依照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的程序而行,六礼 齐备,婚姻关系始告成立。婚后次日,还有拜见、宗庙、见舅姑、见舅姑醴妇、盥馈礼等繁缛的行礼、四拜、进馔诸礼仪活动之后,才算成婚。


      明代庶人百姓的婚礼仪式主要依据是《朱子家礼》只存纳彩、纳币、请期的仪礼。结婚迎娶时,新郎可服常服,或借用九品官服,新娘准穿花钗大袖。其纳彩、纳币、请期之礼,略仿品官诸仪,但有媒人而无宾相。


      亲迎的前一天,新娘家可派人到男方家陈设新房,俗称之为铺房。其余的告词、醮戒、奠雁、合卺诸礼仪,并如品官仪制。拜见祖称舅姑、舅姑醴妇之礼,也大体与品官诸礼相同。从明代方志记载的情况看,明代的婚礼在名义上遵依朱熹的成法,但民间嫁娶之礼却并不受它的约束。如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妻回岳父母家,称归宁 ,俗称回门 ,就是先秦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制。


      明朝的婚服就是我们常见的凤冠霞披和状元服了。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青绿色。


      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


      明代庶民婚礼中的“亲迎”环节。“亲迎”应该说是婚礼中最喜庆热闹的一天,主要仪式流程有:新娘梳妆、司仪告祖、新郎跪拜女方家的祖先牌位、奠雁礼、新娘父母训女、新娘随新郎赴男方家中、新郎新娘拜堂礼、行“同牢礼”和“合卺礼”等。

引礼们正在为新娘绞面开脸,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


上妆


(髟狄)--上髟下狄


着盛装

祝告祠堂


奠雁礼


女家父母训导新娘,盖上美丽的刺绣百子盖袱(也称:盖头)

行对拜礼


行同牢礼、合卺礼


入洞房


清朝时期

      清代时期,各阶层婚仪规格区分化。

      官员:当时凡是官员结婚,先以媒妁通言女家,如果两家满意,便择吉行纳采礼。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结婚之日,官员家一面备办酒席大宴宾朋,一面设仪卫,以妇舆遣人至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吉服在家等候,无须亲迎。女家将出嫁的姑娘打扮起来,等候迎亲的车舆。当车舆至,由嫂或其他女人扶姑娘上车,迎亲队伍返回家门,由女侍引导新娘入室。然后,新郎与新娘行礼如仪,再行合卺礼。当天,宴席的数目,在《大清会典事例》上有规定,同样不得越制。
品官之子,未受职者,婚礼视其父;已受职者,各从其品。


      皇子:再说皇子的婚礼规格,内务府豫行钦天监诹指婚吉日,并列大臣、命妇中偕老者奏襄婚事。


      届日(上斦下贝)明,皇子蟒袍补服,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礼。若妃、嫔出者,并于所生嫔妃前行礼。 皇子乃如福晋父母家,行迎娶礼,回宫。内务府选随从女宫八人豫诣福晋家阁前袛候。赞事命妇豫诣皇子丨宫内别室袛候。自宫门至于福晋家,步军统领所饬部洒扫清道。銮仪卫备仪仗,红缎帐舆。内务府总管一人,官属二十人,蟒袍补服,护军四十人,如福晋家奉迎。吉时届,内銮仪校奉舆陈于中堂。


      翼日,皇子及福晋夙舆,朝服,内务府管理妻二人导,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朝见礼。皇子前立,福晋后立。皇子行三跪九叩头礼,福晋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次诣所出妃、嫔前行礼。 皇子行二跪六叩头礼,福晋行四肃二跪二拜礼,各如仪,退。(其何处行礼之处,宫殿监督领侍卫皆豫奏闻请旨。)皇子仍如福晋父母家行礼如前仪。


      皇帝: 虽说清朝婚礼也大多遵行“六礼”可皇帝大婚自然会比“六礼”复杂许多,比如各代皇帝大婚均要经过册立礼,必须确立皇后这一特殊的身份,这是其他各种官民不能有的礼仪;而皇帝贵为天子,大婚不亲迎,派使节迎娶称奉迎,即奉命迎娶;宋代开始皇帝大婚把“请期”改为“告期”,改变了主动与被动关系,即由男方的被动转为主动,女方由受“请”变为被告知;皇帝大婚作为国家庆典,必要颁诏等等,这些是皇帝婚礼与士庶婚礼截然不同之处。具体到清代皇帝大婚礼仪,主要有纳采、大征(纳征)、册立、奉迎、合卺、朝见、颁诏、庆贺、筵宴等。婚礼按进行的时间归纳起来,则可分为婚前礼、婚成礼、婚后礼。在具体的大婚仪式上,体现着清代典章制度发展的时代性差异与满汉间的民族差异性。


       皇帝大婚与臣庶婚礼最大的不同,是臣庶在举行了婚前礼以后,须由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所以称此礼为“亲迎礼”;而皇帝则必须派遣使节先到后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贵为天子的皇帝,绝对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须由使节奉命迎接,因而称“奉迎礼”。


       很多人都认为按照古礼迎接新娘是大红色贴喜字新轿,但在清朝皇后入宫所乘坐的轿辇是皇室专用的明黄色而且不能贴喜字,而是皇帝亲笔所提的“龙字”但在光绪帝大婚时凤舆内的“龙”字为皇太后慈禧所写,至今还典藏在故宫博物院。此外还要有金质双喜“如意”一柄。皇后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必须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


      “皇后降舆。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按满族传统,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进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越火盆。


      皇后跨过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的马鞍上跨过,才可进入洞房。其马鞍之下还要压有两个苹果。而皇后在乾清宫下轿的同时,就要由在宫中执事的福晋命妇接过皇后手中的“如意”与苹果,递上宝瓶,皇后要怀抱宝瓶前往坤宁宫。


      皇后跨过马鞍,进入洞房伊始,最先是要与皇帝一同先行“坐帐礼”。 在满族民间,“新娘入帐篷登床,面吉方而坐,俗称'坐福’,也称'坐帐篷’。坐帐之后行合卺礼。清代帝后在合卺时,却模仿古人席地而坐之俗,“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相向坐,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


      朝见礼是择吉日皇后到慈宁宫向皇太后所行之礼。民间婚礼之后,新妇于第二日拜见公婆(古称拜舅姑),为其点烟斟酒倒茶。


      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虽然也是以红色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

 

      着近代至今的发展,西方的婚庆仪典慢慢在中国流行起来,但是,传统婚礼仍是中国结婚礼仪中的主流,随着发展形成了现代中式结婚礼仪,与中国传统结婚礼仪不同的是添加了一些西方的元素。


古代礼俗 (成年和婚姻)

古代结婚为什么要拜堂?

中国古代的婚庆礼仪

中国婚礼习俗发展史——先秦时期

一场无比伦比的婚礼体验——大汉婚典

明式汉服婚礼

汉族传统婚礼-在杭州_ZaiHz.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