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不是鸡汤,却自带刺穿鸡汤的真丨每日时评

 老刘tdrhg 2017-05-29
善不是鸡汤,却自带刺穿鸡汤的真丨每日时评
善不是鸡汤,却自带刺穿鸡汤的真
麦徒
在“助人为祸”不少见、“好人难做”动辄被奉作信条的当下,有些与诈骗、碰瓷之恶和看客式冷漠背道而驰的暖新闻,总能让人看罢胸口微颤:比如,在成都上学的贫困女大学生汤丽莎,做了擦皮鞋、卖废纸等10多份兼职,把挣来的钱资助父亲班里的几名贫困生读完初中,三年捐了两万,自己却俭省度日;又比如,湖北大学一群毕业生,毕业聚餐以一份盒饭做散伙饭,一瓶矿泉水代替离别酒,用一场座谈会庆祝毕业,就为了把省下来的开销捐给班上一位患重病住院的同学。
  
都说“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善本质上就是一场发于心系于行的抵达。而善果往往也会呈现“渡人亦会渡己”的双向反馈特征。贫困女大学生汤丽莎“穷亦不独善其身”,仍然做着兼职资助贫困孩子上学;一群毕业生没有在觥筹交错中感慨“不诉离殇”,而是用一场特殊“散伙饭”帮助患病的同学,都是背着爱的行囊跋涉于道德之途,到头来,也是用嘉言懿行成全了自身的“境界诉求”。
  
乍看上去,他们的善举是涓涓细流——就在5月17日,福布斯发布了2017年中国慈善榜,此次上榜的100位企业家(企业)现金捐赠总额为103.8亿元,这些人的行善秉承的是“一掷千金”风格。但慈善从来“不择细流,不拒细壤”。“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盛筵”,善最好的度量衡也永远在于善心。
  
也是这两天,阿里在2017财年第四财季财报中披露了很多慈善大数据,数据显示,2017财年,阿里巴巴平台和蚂蚁金服平台共推动社会公众47亿人次参与公益,累计3亿多用户、178万多卖家通过其平台参与,最终通过平台公益的方式和集团公益基金总共实现捐赠善款7.3亿元(含用户通过其平台累计捐赠5.7亿元,阿里公益基金实现捐赠支出1.6亿元)。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慈善本就该集众人之力,解困者之患。而集结众力,本就包含了“各尽责任、各显担当”之意:对个人而言,从事公益是善,捐点零钱衣物也是善;对企业来说,善可以是公益基金化运作,也可以是搭建公益平台、创立公益模式。
  
就此看,汤丽莎做兼职赚钱资助贫困孩子的善举弥足珍贵,数亿位用户通过多个平台参与公益也难能可贵;邓飞和慈善机构发起的“免费午餐”行动是种德业,而像阿里等企业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创立的公益模式——如“公益宝贝计划”、打拐团圆系统之类,同样善莫大焉。如今已有人接棒汤丽莎搞资助,汤丽莎本人也被阿里“天天正能量”奖励,这也是善的传递与接力。
  
善,不是谁的“专利”;善,总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但置于现实语境中,善,也总跟扰攘舆情、复杂的是非判断千缠百绕。
  
时下,人们的朋友圈里盘踞着两股势力:正能量鸡汤,透着“丧文化”味道的毒鸡汤。前者能把什么都能变成熬制鸡汤的食材,其鸡汤制作流水线不会放过任何跟“善”有关的、柔软的东西,但经过一番加工后端上的鸡汤,总让人觉得腻口;后者则习惯用毒鸡汤消解鸡汤,但消解鸡汤的同时也容易陷入生活虚无主义,把善、公益、情怀、理想等一块给消解了,似乎“诗和远方”应被嘲笑,“眼前的苟且”才是价值正确,公益与温情都是虚妄的,“各人自扫门前雪”才是硬道理。
  
在此背景下,做慈善不是容易跟“作秀说”“炒作论”联系在一起,就是容易被鸡汤或毒鸡汤给毁掉。很多人宁愿钻进“躲避崇高”的壳里,也不愿去躬行善举。
  
而能消解对“善”的污名的,只能是善本身。真正意义上的善,内核也是鸡汤之“腻”无法遮蔽的,它不会跟鸡汤画等号,却自带刺穿鸡汤的真。像汤丽莎的善举,就有着刺穿鸡汤的穿透力:做10多份兼职捐助其他贫困孩子的善举,很朴实也很真切,而非粉饰或包装出来的。本质上,这也是源于德行层面向上的自觉追求。也正是这种真实可感的善,能够感染和激励更多人向善,也让部分人摒弃一边感慨道德滑坡一边“顺坡而下”的犬儒心态。
  
善不是鸡汤能毁掉的。我们内心的柔软处每次被善击中,都表明我们内心受到了感召,这是鸡汤无法抹杀的,也是这个社会上趋善者总不乏其人的重要缘由。
适用话题:慈善、鸡汤等
作文君点评:小孩子只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本周热闻:范雨素会成为庞麦郎吗
陈小二
  
5月18日,范雨素发表了最新作品《皮村过客》,与之前引起巨大轰动的《我是范雨素》不同,这篇文字几乎没有在朋友圈引起什么涟漪,阅读量也不再是10万 ,而干巴巴的只有几千。
  
也正因此,有人说范雨素被舆论抛弃了。她如同划过夜空的烟火,瞬间绽放、瞬间熄灭。
  
当年,有个在西安KTV当服务生的年轻人,也曾经有很单纯而美好的音乐梦。后来,他被包装出了一首单曲,然后,风靡全国,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摩擦摩擦摩擦”的声音。
  
这个将自己叫做庞麦郎的年轻人,在成名之后,接受了一次知名的专访,就消失了。从此,好像再也找不到这个人了,地球上已经失去了他的消息。
  
范雨素比庞麦郎好的地方在于,她又出了新作品。虽然,舆论反应一般,却也刷出了存在感。
  
不过,范雨素如此表现,似乎比庞麦郎玩人间蒸发,还要尴尬。这似乎更直接向大家呈现了一条可以预见的未来之路——昙花一现,而后归于沉寂。
  
人们对范雨素文章表现冷淡,其实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从文本来说,范雨素这篇新作的阅读体验并不好。与之前文本表现出的厚重、内敛、俏皮不同,《皮村过客》显得单薄、重复、啰嗦,甚至那种冷峻的幽默和理解力也找不到了,价值观也让人觉得有些Low。
  
这难免会影响阅读的快感。
  
简单举几个例子,例如,《我是范雨素》开篇那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就足以打动人心、甚至直抵你的灵魂。虽然是化用了席慕蓉的诗句,但也丝毫没有违和感。
  
再比如,她形容自己的丈夫时说,“那个男人没有找我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现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的街头。”寥寥数语,将一个落魄、失意、不负责任的丈夫描摹得非常传神,甚至连底层夫妻之间那种微妙的冷漠情绪表达得也很传神。
  
遗憾的是,这些神来之笔,在《皮村过客》里都没有见到。在《皮村过客》中,范雨素对每个人的描写感觉都是浮于表面的,比喻用的并不恰当,也缺乏直抵人心的描写。总之,那个曾经让人耳目一新的范雨素不见了。
  
早在范雨素成名之初,有人指出“范雨素文本的社会价值大于其文学价值。”而《皮村过客》中,范雨素丢失的恰恰是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介入与关注。
  
虽然新作描述的还是普通人、还是皮村,但是写作者的视角发生了很大变化,看上去她更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臧否每个人;她甚至欲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读者头上,强迫读者接受,而缺乏对这些人物耐心、细致的描摹。
  
这样的范雨素执拗、固执,叙事失去公共性,就变成了个人呓语。这不是公众所期待的范雨素。
  
对很多人而言,范雨素的底层标签无法撕掉,不管她是否喜欢这个标签。
  
遗憾的是,在范雨素新作中,读者无法看到这些皮村众生的真实想法、真实生活状态,也难以令人产生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对生活的深度关注与公共性,这就是她新作失败、被舆论抛弃的最根本原因。
  
有人说,这就是她的正常水平,言外之意是说,一个草根写作者的水平不过尔尔,大有将其“打回原形”的意思。不过,这种傲娇的精英姿态颇不厚道。毕竟,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能保持在一个相同的水准,有高潮、有低谷,这也算是常态。
  
我们也不能用一篇文章否定范雨素日后的创作。
  
这却也给范雨素们提了一个醒,如果对文学有梦,还想走的更远,还是要沉静打磨。舆论场对个人的关注往往率性而来,急速而去。
  
这些年有很多草根逆袭成功的,如筷子兄弟,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主流音乐人。但是,也有一时成名,却又泯然众生的。我们已经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才能看到旭日阳刚,西单女孩正在北京郊区的房子里宅着,庞麦郎的歌声还在,人早已无影无踪。
  
我们真心不希望,范雨素变成庞麦郎。在很多人的期待议程中,每一个让社会惊艳到的底层明星,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而有更理想的生活,但是,这一切,还是取决于他们自己,是否具备了和社会在未来继续互动下去的能力。
  
昙花一现,不是草根逆袭成功,最多只是大众传播时代一次性的快消品。
适用话题:范雨素、文学梦等
作文君点评:曾经做过许多梦,到头来终究成空。做自己能做好的事,不要让本该顺利的人生路变得坎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