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脏腑点穴推拿导引法》

 GOGOOTOOO 2017-05-29
 第一章  脏腑点穴疗法的概述

第一节   脏腑点穴疗法的起源

推拿是中国古老的一种疗法它与中药、针灸并称三大医诊,早在远古时代被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脏腑点穴疗法》以前并无传统版书,此法原去自于道家,道家的先辈们用来防病、保健、养生、治病的一种手法,它的主要作用是以调气为目的,通过调节人体的血脉、精脉气脉,而达到人体正常的河车运转,它的治病疗法不同于一般的按摩疗法,不用叩、打、抓、拿、滚、摇、牵而是旋转推按,它也不限制时间,而是气通即-止。其手法是通过调整人体的脊柱、点通督任二脉及十二经脉,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使人体五脏六腑恢复自我治疗和修复功能的一套点穴疗法。它以中医的平衡理论为原则,把人体的六经为川、脾胃为海作为指导思想,通过调整人体六经之气和太阴脾经所主的升降之枢,来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神奇效果。

在给病人治疗时,不用详细诊断是何种病因<或疾病>,只要分清是否为本法适应症和禁忌症,即可按照先调整脊柱,然后再点通督任二脉,最后将三阴三阳放通的顺序进行操作施治。疾病的表现虽然十分复杂,但造成这些复杂的表现的原因并不复杂,人一生病,该病症就是果,治病就是要从果上寻求因,从因上论治,所谓因就是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治疗时就在于通过果去看因,因的治疗方法就是“寒就用热、热就用寒、虚就用补、实就用泻”的方法调理。

脏腑点穴疗法》就是从因上进行治疗,所以只要辨清虚实、记住旋转推按、气通即止的原则,即可进行施治,本法格式固定,容易学习和掌握,需因病症而施治,灵活运用,而且不需要很高的医学基础知识,只要手法熟练操作认真细致,;临床用之“沉病奇疾、应手而愈、虽精于医者、咸目瞠心,以为神助、愈后尚疑非此法之功,莫明其所以然”。

第二节   脏腑点穴疗法的特点

《脏腑点穴疗法》从推出以来,在中医界里便有了治疗内脏病一绝和保健一绝的美誉。在治疗内脏病时之所以称其一绝的说法,这与在治疗时振兴人体的阳气和调节气机,恢复脾胃功能,是分不开的。人体之所以健康就首先要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其实就是升降自然的问题。若乾阳太过,则升而不降,若坤阴太沉,则降而不升,此时人就会生病。而这个升降的枢纽就在心下,即脾胃所居之地。如果脾胃出现毛病了,其结果就会导致阴阳不能相交,升降一旦失常,疾病就因此而产生。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血管神经都是由肌肉、经脉而组成,脾属阴土,主一身之肌肉,主统血,血者水也,胃属阳土,土虽有水的滋润、但只有在阳气充足的前提下,方能生化,可变化万物,蕴藏万物,万物才能得以生存,人体的身体内部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自我调整和自治的系统,道家称之为河车,但这个河车能正常运转,也需要通过调整阴阳来完成。

脏腑点穴疗法》就是通过调整人体的脾胃,振兴人体的阳气,调整十二经脉的气血和点通督任二脉,使人体的精、气神得以正常运转,升降自然,阴阳平衡,保证河车的正常运转,恢复人体的自治能力,达到使百病自愈的目的。本法重点调整脾胃来论治其余脏腑病症,尤其对危重之症,病至元气虚衰、正气不足为矛盾时,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高血压、冠心病、眩晕、失眠、肾炎、胆囊炎、胃炎、肝炎、肝硬化腹水、妇科病等。中医最讲究胃气恢复,百病自消,在中医界里所以说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之说法。

第三节   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操作时,用力的轻重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用力均须徐徐由轻到重,重中有轻,切忌粗暴、强揉硬推,以免伤害皮肤及组织器官,在手法的运用上,一般先用揉法,病人适应后,在使用旋转推按或其他手法,手法要均匀有力,持久柔和,以达到渗透的目的,最后再以轻手法予以缓解。

2、治疗的顺序一般按照先调整脊柱,然后再点通、督、任二脉,最后再做四肢分筋或点通三阴三阳,对老年或不能俯卧的患者,可直接从点通任脉入手。

3、长期不思饮食或虚弱的患者,经点穴治疗后,往往觉得身体支撑不住,像散了架似的,这是胃气不足的表现,可立即令其进食,以续胃气。一般患者点完以后,最好让其睡一觉,以恢复气血的运行。

4、医师治疗结束后,其他人不要模仿医师给病人点穴,因为人之疾病均为气血错乱所改,本法就是通过调点穴位使气血归经,他人再施以点按之法,容易再使气血错乱,这一点须特别注意。

5、对一些危及生命的重症,须配合药物治疗,一些病程较长的重症患者,皆因药物无效才来救治,在临床中发现一些吃药不见效的慢性病人,并非全部是因为药不对症,主要因为病久造成的脾胃功能虚弱,无力运化,不能载药到病症处,用本点穴法,增强脾胃运化,旺盛胃气,直达病处,助药力抗邪。

6、在治疗一些不是很严重的内出血疾病时,手法易轻柔,切忌使用重手法,同时手法的幅度不可过大。

7、在患者过饥、过饱、酒醉或高度疲劳的情况下,均不易使用此法。

第四节   绝症的判断方法

医生在操作前,要学会对一些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进行判断是关健的。所谓绝相,是指经络之气血阻塞,不能放通,气不通,则经络气血很难恢复正常,所以,使用此法治疗必须首先明白绝相的症状。

1、病重呈面黑如煤者,不治。

2、目光暗淡、牙齿变黑的,不治。

3、病重,口合不拢的,不治。

4、眼眶凹陷,神情恍惚的,不治。

5、嘴唇向外翻,人中饱满的,不治。

6、嘴唇肿,牙齿焦黑的,不治。

7、汗水就如同油一样,不向下流,舌发黑的,不治。

8得病后,头发和眉毛向上竖起来的,不治。

9、指甲变青,变白的,不治。

10、得病后,手掌肿起来,看不清手纹的,不治。

11、患者身上发出恶臭的,不治。

12、腹部板硬如石、如木,敲之作响,用指按其穴,无丝毫变化者,不治。

13、腹部内有硬块如石,或长或圆形状不同,亦有硬块按之则无,指起则现者,不治。

14、腹内有块状物软而实,推之则动,似有弹力而顶指者,不治。

15、臌症腹部未见青筋者,虽胀易治,青筋暴露且腹部膨胀者,难治。

16、腹部塌陷,软如棉,不能托指者,或按之如烂泥,推按数分钟,指下仍无感觉者,不治。

17、肚脐翻突于腹外者不治,或肚脐、口腔、肛门三个部分,均开花腐烂,光舌无苔者,不治。

18、眼皮下垂无力抬起,建里穴板滞不开为脾绝,不治。。

19、头部大汗不止,而汗不过颈者,不治。

20、服用倒痰药剂未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不治。

第五节   脏腑点穴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对神经衰弱,失眠、偏头痛,鼻窦炎,胃下垂、胃窦梗塞,气串病、浅表性胃窦、肾炎、呃逆、咳嗽、气管炎、哮喘、腹水、水肿、偏瘫、糖尿病、尿毒症、红斑狼疮、肝炎、冠心病、中耳炎、便秘、腹胀、腹泻、疲劳综合症、肌肉萎缩、植物神经紊乱、肌无力、精神病、痫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椎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盆腔炎、附件炎、痛经、闭经、宫颈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等疾病疗效神奇。

禁忌症:急性病、热性病及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溃疡性皮肤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容易引起出血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等,严重的皮肤病,孕妇诸症等。

第二章  简述脏腑辩证

中医脏腑辨证,是根据内在的脏、腑各有隶属,外在的经脉各有循行路线,各脏名:腑的病证各有突出不同的症状表现作辨证分析。各脏腑的病变虽然复杂,但根据病因结合病症,细心分辨,自能得出诊断结果。

(一) 肝脏、附中风偏废病理分析

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与胆相表里。在体为筋,在色为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液为泪,在志为怒,怒伤肝,肝恶风,悲怒气逆则伤肝。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这以上归纳不完全的“内经引言”以便在临床中归类分析病机病因,才能按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及病症表现,而给予辨证施治。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脏主筋、属风木,凡出现头目昏眩与筋脉抽搐动风,应考虑为肝经的病证。入矛盾”章上,其论述的头、手、足三部之三阴三阳经脉的“机能伸,缩活动”,其头部的升、降屈伸机能以颈为界限,而形成在上的“天部。

手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上半身的肘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中的“人部”:足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下半身的膝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下的“地部”。

例如现代医学定名为“颜面神经麻痹”的口眼歪斜病症,为邪风侵入了一侧面的“天部”,故症状以颈为界。

如果中风偏废,即是邪风侵入了人体一个侧面的天、地、人三部,所以症状表现则半侧偏废。

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说明是人体一个侧面之上、中、下三部的经气共虚、才导致成中风偏废疾病。

由于人体的任脉与督脉,曾在“奇经八脉”章上说明,其任,督二脉都是左、右两条经脉相合并的,所以中风偏废的症状,即以任、督二脉的中线分界,其患侧废而健侧好。

(二)

胆腑实证:常有头昏目眩,甚则耳聋,两肋间疼痛气逆连背,并可导致胃气上冒而呕吐苦水,小便黄赤,或表现有寒热。人迎脉当弦而有力,治宜疏肝泻胆。

胆虚证:两目视物昏暗不明,胆虚易惊,常感畏惧自恐,头昏少寐,脉弦细无力。宜养肝以利胆。经言:“徇蒙招尢,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三) 心脏

心藏脉:脉舍神,心主血,开窍于舌,其荣在面色,与小肠相表里。在体为脉,在色为赤,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味为苦,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喜伤心,心恶热,忧愁思虑则伤心。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脏如产生精神失常的疾病,则神志错乱,狂燥妄动,哭笑悲怒,语无伦次而行动反常。经言:“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说明临床诊疗神经疾病,既要诊候阴、阳脉象的虚实现象,又要观察患者的情志表现以确诊属实属虚。对治疗神经性的疾病用针灸治最宜。心脏主血,其血液的循环能通达脏腑内外上下周身无所不至,故心脏患病除精神疾病外,多为在血液运动上所造成病因。

心火盛实证:多为心脏的血液运动过速而产生心火过甚,症现心烦不安,面赤脉数,小便赤涩,口渴不欲多饮,或产生吐衄及外渗出血等症。宜泻心火凉血。

寒证:若血分有寒则血-液运行不畅,脉象弦紧而涩,或迟涩,面色青,心胸疼痛或腹痛头痛,妇女则行经不畅而痛经,饮食喜热畏凉。治宜温经行气血。

血瘀:心血运行瘀阻在内,常见面色晦暗,脉象沉涩,口唇爪甲青紫,舌紫红有瘀斑,心胸憋闷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如血液循环瘀塞在体外,则发生痈疽疮疡,脉象滑数,或伴有发热,畏寒等症状。经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即是言心脏血液瘀阻于外的痈疽之病,前’者,宜活血行瘀理气。后者,宜清热凉血解毒行瘀。

心血虚损:为血液量少则循环运行不足,心悸短气,面色无华,健忘失眠,精神疲乏,情志好悲伤,脉象虚弱无力。治宜培补气血,经言:“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四) 小肠腑

小肠为受盛之府,主转化饮食糟粕并吸收营养,是食物分别清,浊的界限。小肠实热:则头痛心烦,少腹胀痛,小便黄赤不利,或耳前面发热口舌糜烂。宜清热利湿,小肠虚寒:小腹隐痛时痛时止:喜温热按则痛缓,或少腹痛时牵连腰背睾丸而小便频数。宜理脾温气散寒。经曰:“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五) 脾脏

脾藏营,营舍意,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其荣在唇,与胃相表里,在体为肉,在色为黄,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味为甘,在液为涎,在志为思,思伤脾,脾恶湿,饮食大饱则伤脾。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与胃,主中央土,中土运化木、火、金、水四方。胃土为水谷之海,脾土转输水谷以散精气而营养全身为生长后天之本,故从古达今的良医对治疗五脏六腑之病,无不注重脾胃和联系脾胃用药立方,主要由于中土是木、火、金、水的中枢核心。如《素问。太阴阳明篇》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於三、六、九、腊的辰、戌、丑、未之月各取十八日,而每一昼夜亦有辰、戌、丑、未之时亦属中土时辰)所以脾与胃、是人体后天的生化本源之核心。

脾胃不调:多为饮食不节所伤,引起中脘食积痞满,嗳气呃逆甚则呕吐,腹痛绵绵不思饮食,宜健脾消食和胃。

脾胃中气下陷:为左肝右脾气机下陷,两脉口在正运之时而两寸部动脉特别显象虚而无力,肠鸣腹泄,气往下堕,呼吸短气懒言,饮食减少,四肢倦怠乏力,宜补益中气。

脾胃湿热:由湿热蕴郁中焦,脘腹胀满,身重体困,面目暗黄,大便溏,小便黄而不利,或发热口渴。宜清热利湿。

脾肾两虚:形体畏寒,四肢清冷,腰酸腹痛虚满时轻时重,大便稀薄,脉象沉小,或下肢浮肿。宜温肾健脾化水气。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言: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实则腹胀。

(六) 胃腑

胃是容纳五谷之府,人以胃气为本,胃消化五谷以养人,故胃是人体最根本的生命资源。

胃寒:脘腹疼痛绵绵喜按摩,口常吐白沫清诞,舌苦白腻,喜热饮食嗜好香燥。治宜理中温胃。

胃热:口渴喜凉饮,胃脘嘈杂,多食善饥,或反胃呕吐,舌红苔黄少津,治宜清胃泻火。

胃虚:脘腹虚满时胀时消,消化不良,饮食减量,大便泄,舌质淡苔薄白。治宜补脾健胃。

胃实:口臭舌干,脘腹疼痛胀满按之痛增,大便干数日一便。脉象:两脉口的尺部沉而有力:两人迎的以动脉浮沉有力。治宜消导。经言:“腹满膜胀,支鬲肱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七) 肺脏

肺藏气,气舍魄,肺主皮,开窍于鼻,其荣在毛,与大肠相表里。在体为皮毛,在色为白,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味为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忧伤肺,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苦上气,急食苦以泻之。

肺脏主气,为诸脉朝会之所,司行呼吸节奏开阅上、中、下三焦的气机?以肃清内外通调周身而推陈致新,故肺脏喻为相傅制节的称号。肺脏若失去正常的气机生理,即产生疾病,病症表现多为呼吸道以及表皮的反映。经言:“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肺寒:肺如受到风寒外束,周身可发生肌肤疼痛,鼻塞无汗,呼吸气粗,咳嗽喘促,吐出清痰,脉当浮紧,治宜发汗解表。

肺热:若邪气入侵蕴肺多日化火,以致温邪内炽,咳嗽气喘,胸痛引背,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甚则咳唾脓血有腥臭气味,脉当滑数。治宜泻肺清热清痰。

肺气虚证:肺气虚弱则生理功能减退,呼吸气短,咳嗽无力,痰液稀清白沫,畏寒怕冷,倦怠无力。或因肺气久虚导致心火移肺刑金而成肺痿,干咳短息,虚烦盗汗,手足心热、午后低烧,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前者、右脉口的寸部脉当不及。治宜培土益气化痰饮;后者,左脉口当浮数无力,右脉口沉数无力。宜滋阴降火益脾肺。经言:“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八) 大肠腑

大肠为传导转输之府,由于饮食入胃,下转小肠,又由小肠转入大肠,再由大肠降食物渣滓排出体外。

虚寒证:大肠受寒则腹痛肠鸣。大便清稀,好温热饮食,不能久立,喜曲腿侧卧。治宜温中散寒理气。

湿热证:大肠感染湿热秽浊之气,起病陡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频数,暴注下迫,或泄痢脓血,脉当滑数。

治宜清热理气解毒。经言:“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九) 肾脏

肾藏精,精舍志,肾主骨,开窍于耳,其荣在发,与膀胱相表里。在体为骨,在色为黑,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味为咸,在液为唾,在志为恐,恐伤肾。肾恶燥。强力举重则伤肾。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肾欲坚,急食苫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肾处下焦为先天之本,主骨髓藏精液,内藏真水真火,左肾属真水,右肾属真火,若真火真水不亏,人体即十分健康,如二者有损即导致疾病。

肾阳虚:形寒肢冷,精神无力,面色淡白,头昏耳鸣,腰脊酸软或痛,或阳萎早泄遗精尿频,妇女则宫寒不孕,脉当沉小无力。宜温补肾阳填精。

肾阴虚:肾阴亏损虚阳上浮,舌干口燥,头昏耳鸣,潮热盗汗,虚烦难眠,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脉当阴阳俱浮寸旺于尺。治宜滋阴以降浮阳。

肾不纳气:劳伤久病肾气摄纳失调致使气不归元,咳逆短气汗出,动则喘促尤甚,腰以下寒。治宜摄纳固肾。

肾虚土衰,腰酸腹痛虚满按之痛减,食少四肢无力,常在早晨滑泻大便,完谷不化大便稀溏。右脉口当沉弱无力。治宜温肾补脾。

肾水凌心:心中悸动不宁,多唾吐嗜睡,四肢厥冷,面色鲜明有水气,甚则四肢振振而动。脉当左脉口脉浮而迟,右脉口脉沉而迟。治宜宁心温肾化水气。

(十) 膀胱腑

膀胱为洲渚水府之官,化气则能出矣。由于膀胱主行津液化水气,病症表现多在于小便。膀胱实证:膀脏内湿热蕴结,导致小便淋漓不利,则尿急、尿频、尿痛、尿白淋浊等病,甚则尿血,日久可酿成结晶如砂石而引起腰痛,或小腹痛,大致疗法宜清热除湿利小便。

膀胱虚证:形体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多而频数,或遗尿尿精,脉当沉迟,宜温摄补肾壮阳以温蒸水气。经言:“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亡实,过在足少阴巨阳。”

(十一) 三焦腑

人体六腑之中的“三焦腑”生理特殊,其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等五腑,都是有形有质的腑器,唯独手少阳三焦腑,在上肢上有经脉路线,但在胸腹之内却没有“腑器”的形质。亦类似无形的“十二经脉”结构一样:在人体之内有它的实际功能但没有实体,根据三焦腑的独特生理而综合归纳其认识如下:

1.《灵枢·本脏篇》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故手少阳三焦经,虽然在上焦与手心主相协调表里阴阳的运动,但与下焦的肾脏和膀胱还有联络功用。故经云:“少阳属肾,(是指手少阳三焦经而言)肾上连肺”这充分说明手少阳三焦经实隶属于下焦的肾脏,并又牵连着上焦的肺脏,因“肺脏主皮毛”故以上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以上证明,手少阳“三焦经”与“上焦”和“下焦”都有联系,但—虽然未言及中焦而中焦亦包括在内,所以称之为“三焦经”。

2.按三焦腑病的症: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大络”,故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委阳”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联系。

3.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上巅顶之脉”和督脉的“百会穴”都有联系。如《灵枢·经别篇》云:“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根据以上对三焦经特别的喻名为“指天”尊称,就足以说明手少阳三焦经在人体施行功用而与其它的五腑大有不同。

4.《素向·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肾属北方为“水脏”,与膀胱经相表里以施行化气行水利水道,如果没有心火下济于肾,肾脏即缺乏化气行水的蒸腾能量。其三焦经与手心主相表里,主相火,并且其“手少阳属肾”,所以手少阳三焦经能使心君之火,向下转移入肾,以协助北方肾脏化气,行水、利水道,因此手少阳三焦经,实是协助肾脏、膀胱之强有力的“化气行水之腑。”

5. 由于手少阳三焦经,在人的体内生理功能特别,故而给它以特别的“孤府”之称号。关于这“孤府”的称号认为有两义:

一是其它的五脏、五腑皆有脏、腑配偶,唯独“三焦腑”无正当的配偶之脏,而重配偶于“手心主心包络”。

二是三焦腑所施行功用与众不同而称它为“孤府”,因古代的帝王,才称孤道寡,故认为古圣人对“三焦腑”书以“孤府”的称号,是形容“手少阳三焦经”有统率人体周身上、中、下三焦之运输水道的特别功能,因人的生存,全依赖阴、阳、水、火转输以维持生命。按三焦经的病证表现。《灵枢。经脉篇》云:“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儋儋大动,面赤,日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如用针法治疗三焦经的疾病,当根据脉、症的虚实给予合理的调治。

若用药物治疗三焦经的疾病,如果调平了“脉口、人迎”的寸、关、尺脉象,即是调治了“三焦经”疾病,因为手少阳三焦经、与上、中、下各阴阳系统都有联系。

十五、玉脏六腑混元统一论

笔者在前面对五脏六腑分别作了简略的辨证,根据“十二经脉”是混元统一的阴阳正负机能运动的道理,并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特概述对五脏六腑的混元统一理论认识。

“现代医学解剖证明,隶属南方的:心脏”有左右心房和心室,并形成四个运行血液的器官。笔者认为,北方的肾脏,有左右肾脏两枚和左右正副睾丸两枚(妇女有左右卵巢)亦是形成四个以精化气的运行器官,就形成南、北两极遥相对应的人体两极磁场,故人体之内有生物电和磁力场。

心为南极的枢机、其作用在于运行血液以循环周身;肾为北极的枢机,其作用在于以精化气而运行周身。心与肾是南、北方位的直经,肾主冬,心主夏,是子、午方位相对立的。但是,心、肾二脏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的。,经言:“苦味入心;咸味入肾”,其入心之苦味能走骨;入肾之咸味能走血,故可证明它们是心肾水火相交的。

肝脏属东方木,肺脏属西方金,虽然肝与肺表现有青、白的颜色不相同,但肝脏与肺脏的外型是同形状的。盱主藏血,肺主藏气,各司运行阳气东升西降以及阴气西升东降的气血周流循环。肝与肺,是东、西方位的横纬。肝主春,肺主秋,是卯、酉方位相对立的。但是,肝、肺二脏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习;目互为用的。经言:“酸味入肝;辛味入肺”。其入肝之酸味能敛肺,又能补肺;入肺之辛味能疏肝。又能补肝,故能证明它们是肝肺金木合并的。(水、火、金、木、达到正常的生理就相合;反常的变态即相克)。

诸如以上所论述的东、西、南、北遥遥相隔而能取得四方共济,全依赖于中宫之脾、胃的转输才能取得四方共济,例如我们玄门阴阳八卦的核心是以中土五数为“太极”,故道祖太上老君著《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言中土的五数“太极”,有协调木、火、金、水的养身功效。这虽然是恬儋虚无修身养性的教导,但为医者,也应当了解这混元一体的捷径道理而诊疗疾病,定能取到良效。

关于暑、湿、燥、火伤人致病,虽然各有各自的病证现象不同,其表里的症状表现都不出三焦、六经的范围。

(一) 风

风,在春季风木当令,气温上升,人若感染风邪,属温病为多,前贤言:“夏至日前为病温,夏至日后为病暑。”《温病条辨》云:“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风温热邪,易损伤人体的阴液,治疗风温病初期宜用辛凉法解表,若病邪减退改用辛凉轻剂清理或佐以甘寒法继后治疗。如果温邪进入营分宜用清营等法,从血分理邪外出。但风温之邪深入营分利用现代医术“静脉输液法’’疗效亦佳。由于液体之内配合以甘、咸、寒凉之品,恰好由血脉中熄灭温牙口。

如温邪传入中焦化成温燥,宜用清热,增液等育阴法缓解;若温热邪燥甚而便结者,当用消导法除邪。若已患病多日阴分已伤而温邪深入—下焦者,宜采用滋养下焦的阴液为治;如下焦出现滑泄虚脱者,兼用收摄法以固之。

经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患温病之人阴精必定先已损伤,所以《温病条辨》中的一切治疗药方(除患湿性病证采用“温燥法”治疗外) 多以育阴养液法为治疗宗旨。关于治疗温病的诊疗法则,当参考《温病条辨》,恕不赘言。

(二) 寒

寒、严冬季节冰、雪、寒霜,寒风凛冽,悚骨清冷。如风寒犯人先侵入足太阳经,症状头痛项强,腰脊皆痛,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为伤寒: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为伤风。

经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仲景医圣。根据《素问》中的六经传变规律,通过潜心的研究归纳,开创了对阴阳六经诊、疗的辨证论治,拟定出对六经的正治方药,和经过误治的解救方药。张仲景医圣的《伤寒论》药方,与《金匮要略》药方,皆受到历来医家一致公认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可称用药物治病的“万世师表”。关于对伤寒病初期病邪在太阳绎的治疗:伤寒、身痛脉浮紧无汗者,宜用发汗驱邪。

酸肾上腺素”1mg与“硫酸阿托品”0.5mg混合。用5号针头,选取三个穴位注射,每个穴位,各注入“三分之一”药量。先取左、右“阴陵泉”针入五分深注射:后取“气海穴”针入三分注射。采用此法,救人甚多。回阳救急,收效迅速。经用药物穴位上注射治疗后,.一般十分钟左右即获捷效。最适合治疗突然脱阳“直中阴经”的阴寒之急证,因患者的体内气血未损,一得药物挥发回阳:病即全愈。

若是患病多日由伤寒六经的传变而传入足三阴致厥致泄者,其身体的元阳已经受损还当选用“四逆”回阳等方处治,或兼用温灸法亦可。

“伤寒六经”的辨证和处方,不仅只为了治伤寒病而用,若研究“六经”的理法,方药,还可借鉴启发另化裁出治》宁其它疾病的立方立法。例如《温病条辨》的诊,疗法则,就是借鉴《伤寒论》道理,再以“寒、温”两性相对立的观点而化裁出来的治病方法。关于“伤寒传六经”的详细诊疗内容,当参考《伤寒论》。

(三) 暑

暑:盛夏季节天气炎热,暑气酷热熏蒸。人如在烈日之下劳动,或在高温场所工作,或在路途久行,都能导致“中暑”。常见症状:全身壮热,头痛心烦,口渴喜凉饮,身体蒸蒸发热汗出:甚则昏倒失知不省。人事。治宜辛凉甘润。

亦有因元气素虚,又感染暑热湿气而发病:症状:恶寒发热,短气自汗出,头痛四肢酸软无力。脉当正运不及,宜益气理湿清暑。

(四) 湿

湿:长夏季主湿:湿为阴邪,湿性粘腻重浊。湿邪侵表症状:全身发热困重,四肢关节疼痛酸软,鼻息塞滞不利,语声重浊不清。宜用温燥法散表理湿。

脾土喜燥恶湿,内湿素盛之人脾受湿侵而导致湿由内生,或由思虑过多伤脾而引起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内湿症状:四肢疲乏,饮食减退消化不良,脘腹气机虚满不舒时轻时重,大便常稀,或小便不利甚则水肿。右脉口当沉涩,湿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湿。

(五) 燥

燥,秋金主令季节,空气比较干燥,如果秋季久旱不雨,而燥气更甚。其阴虚的体质,易感染燥气生病。症状表现:头痛身热心焦燥:鼻干口渴,咽痛干咳。甚则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干齿槁无津。宜用滋阴润燥少佐辛凉处治:若无表证兼用酸甘化阴法治疗。

(六) 火

火:盛夏季节的米气属火,夏季为阳气旺盛至极,阳气炳明主升,火性上炎导致各类炎症。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凡表现向上冲逆之病,热极昏瞀瘛疚之病,神志浮躁狂乱之病,皆属于“火”之为病。由于火之为病甚多,涉及各类病疾,应区别几类“火”的性质,属阴虚火浮者,宜滋阴纳阳·以熄火;属实火亢盛者,宜用苦寒直折以灭火,属表,里之郁火者,用疏散,通利以散火,属微火者,用清凉运化以降火。

一手按穴,另一手拨另一—穴的筋,在两手间求其感应使通达。临床常用的上下、左右、前后对穴如下:

, 是肩并与百劳并用(或与哑门、风门、肺俞并用),有升清降浊之效。两手食、中指同按肩并穴,再以两拇指共按百劳穴。

是脉门与腋下相通,取通络定痛之功。一手握腕按脉门,另一手分拨腋下之筋,俟脉门感到跳动时止。

, 是气门与幽门相通,取降气利湿之功。一手分点两气户,另一手压拨两幽门穴。

是或中与上阴陵泉并用,有开通气机之效。一手分扣两或中穴,另一手先由巨阙向阑门直推三次,后按拨左右阴陵泉(膝上内侧二寸)。

, 是带脉与三阴交并用,可使浊气下降。左拇指扣住右带脉往里搬,食、中指按住阑门穴;另一手分拨三阴交部位的筋,待阑门有流水音可闻。

是肾俞与太溪、昆仑并治,有补肾壮水之功。一肘压按肾俞穴,另一手拿拨昆仑、太溪部位的筋。

, 是百劳与气海呼应,可使诸气下顺。左手按压百劳穴,右手施治气海,两相呼应。

是膏盲与任脉穴同治,有平气定喘之效。左手扣按背部膏肓穴,右手按拨任脉穴道(阑门、建里、气海、梁门、石关、巨阙)。

, 是脾俞与任脉建里同治,可疗脾胃骤然气滞。左手扣住脾俞,右手按拨任脉穴道(着重建里穴)。

第四章   脏腑六经点穴法的练习方法

按摩医师用两手连续不断地操作在病人身上,手指必须运用有力,柔中有刚;手腕必须灵活,扭转自如:臂、肘亦须有耐久的力量,以支持两手的持久的技术操作。例如按摩腹胀如鼓,胸腹坚如石,或四肢强直,弯屈,角弓反长等症状的病人,如指、腕、肘、臂没有力量,或力量弱,而不能持久,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因此指、腕、,肘、臂的力量锻炼,是基础功夫。有了基础功夫的锻炼,然后再练胸、腹、背、头面、四肢等部位的各种手法。

1、练手腕力法

(1) 穿腕:以左右手上下如交叉状,手指若攫物状,上边手顺下边手食指边向下转,下边手随即翻上来,往下转,互相如穿梭状,分叉穿换。这样反复练习,可使指、腕、肘臂的力量增强,运转灵活。

穿腕生力的练习,和武术家的穿手式的练习法相类似。所不同的,穿手式是四肢的联合动作:穿腕式仅是上肢与指腕、肘臂的联合动作。

(2) 拷腕:两人面向内对立,互相伸出左手或右手,两手相交,弯曲食、小指,互扣腕后外侧,互相较劲。这样反复练习,可以增臂腕各部的力量。

(3) 拧棍:两人面向内对立,互相伸出左手或右手。用圆滑的木棍(棍长1尺多,直径1寸)1条,各握木棍的一端,握紧握牢;两人同时用力向内往下拧转。这样反复练习,可以增臂腕各部的力量。

以上三式,都是增生力量的方法,是基础功夫的锻炼,要长时间地练习,持之有恒。穿腕是单人练习法,可随时随地练习。拷腕式、拧棍式是双人互相练习法,必须合作。双方慢慢地用力,慢慢地增力;不要突然用猛力,以防止对方的筋被挫伤。双方力量,不可能平衡。力量大的,应照顾力量小的。长期锻炼,力量小的,可以逐渐增生力量;力量大的,也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2、练手指力法

将自己的右手食、中指和无名指,按在自己大腿的肌肉肥厚处,向左旋转,力量均匀,不要忽轻忽重。每日练习若干次,不可间断。初练时不要用力;手指有酸痛感,仍继续锻炼,坚持练习日久,手指酸痛现象,即可减轻;所按部位,亦不移动;手指亦逐渐灵活。这是第一步的基础锻炼。

在第一步锻炼的基础上,仍如前法练习:向左旋转数十分钟后,即向右旋转。俟熟练灵活后,即进行手指往还、旋送、柔推(如手法中的调式)的练习。这是第二步的基础锻炼。

在第二步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腹部推按的练习。

腹部推按的练习,应用开中气法练习之。以两人交换推按为宜。手法:用调、泻,暂不用补(补恐气寒,气寒则堵闷)。初练时,指、腕、肘、臂有酸疼痛感;所按穴位,不能固定不移;指下亦无显著移动。这时,即具备了对病人施治的基本条件。

至于头面部,背部、四肢的推按分拨手法练习,可在临床实践中揣摩,仍以两人互相练习,领会较快。

第五章  脏腑点穴疗法

脏腑六经点穴法取中医的整体平衡论作为指导思想,以调整六经之气和太阴脾所主的升降之枢为基础。以调正经络气血恢复人体自我修复功能为治疗原则。因为人体疾病均为气分错乱、经络阻滞所致。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是运行营卫气血的道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则邪正相搏,阴阳失调。经络之气也随之逆乱而营卫气血的运行被阻,阻于内则脏腑郁闷疼痛,阻于外则痿痹不适,百病丛生。本法通过通其瘀阻、疏通经络、振奋阳气、行气活血,则百病自愈。

本法在操作时,用力的轻重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用力均须徐徐由轻到重,重中有轻,切忌粗暴,强揉硬推,以免伤害皮肤及组织器官。在手法的运用上,一般先用'揉法,在病人适应后,再使用旋转推按或其他手法。手法要均匀有力,持久柔和,以达到渗透的目的。

第一节  整体疗法

准备动作:先将病人的面部、手心、足心、前胸后背、腰腹、膝肘关节按摩至热。

1、温通四肢法

第一式:医师以拇指放在锁骨上面的凹部,向下向后压住跳动的锁骨下动脉,稍停而后放,可使腋窝、肩部和上肢有热气流注。

第二式;让病人双手抱头,医师双手拇指按其腋下腋窝横纹内侧两筋间有动脉应手处的极泉穴。压而后放,可使热气通臂。

第三式:医师一手抓住病人脉门,一手按住病人的青灵穴,直下不再摸到腕部脉搏跳动时急行放开,上臂部可有温热感觉。

第四式:同第三式手法,压放曲泽穴,使前臂血运改善。

第五式:让病人仰卧,手外开,医师双手中指压放病人的大包穴,久压而后放,可使气至体侧及双腿部。

第六式:用手的大鱼际或小鱼际按压在腹股沟的动脉点处的气冲穴上1分钟左右,令被按下肢有一种酸麻感,然后突然松手,会有一股热流直达脚下,如果热流不能直达脚下,就要考虑下肢血脉的问题。膝关节痛的人,热流往往只能达到膝部,很难达到脚上。

第七式:医师用双手大拇指按压病人的足三里穴,使麻胀感直达脚上。

第八式:医师双手拇指拨病人解溪穴处的筋,使麻胀感循足背下传。

以上三式同用可降胃中浊气。

2、推按背部法

本法可用为病人整脊的方法代替,因为经络中的督脉恰好位于从颈椎到尾椎的脊椎正中线上。全身的阳经均交会于督脉,督脉通,则全身的阳经经气通畅,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脊椎不正,椎体小关节错位,督脉则脉道不畅、经气不利,从而影响全身的经络,使气血流通不畅而导致脏腑的病变。另外,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脊椎两旁,脊椎不正,椎体小关节错位,致使足太阳膀胱经运输气血的功能受影响,它所联系的脏腑和肢体的功能则发生障碍,甚至发生病变。

三步定位与诊断

颈椎病合征(颈椎正骨四步十法)

腰椎综合征及正骨推拿(腰椎正骨法10法)

脊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胸椎综合征及正骨推拿(胸椎正骨法五法)

骨盆旋移综合征

点通 三阴三阳法 

阴阳顺接主要是在辰戌丑未这四个点上进行,辰戌丑未属土,属四肢,手足四肢其实就是人体阴阳气顺接的重要场所。因此,如果阴阳气的交接不能顺利地进行,那么,无疑首先就要从手足四肢表现出来。四肢又是诸阳之本,所以治疗的时候,四肢的操作必不可少。

                1、点通足三阴三阳法:

  第一式:病人俯卧,医者左手按住大椎穴,右手中指和食指夹脊椎两侧下送至肾俞穴三至五次,然后治肺俞、膏盲、脾俞、胃俞、肾俞各一遍。

  第二式:左手大指和食指扣住肾俞穴,右手拨开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的筋,并旋转推按,觉左手气通为止。

  第三式:按经络走向先拨通左腿的筋,一手一手缓缓而下,然后再拨右腿,治毕,再点环跳穴。如治妇科,加点八醪穴。

              2、点通手三阴三阳法:

  第一式:病人坐起,面对医者,先伸右臂,医者左手扣住肩并穴部位及肩头的筋,右手握住病人手腕。然后弯病人肘部,点拨曲池部位的筋。依次再点开合谷穴的筋,也是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二式:按经络走向,拨通手三阳和手三阴经脉,由上而下三至五次。

  第三式:医者两手握住病人右手,用右手大指拨通右腕病散穴,以散全身病气。

  第四式:医者两手握住病人右手,用两手大指拨病人手背的筋。分拨三至五次,然后捏住病人大指,从指根捏至指梢,由大指一个接一个地捏至小指。然后再治左手,先拨手背的筋,再从小指开始,一个一个捏至大指结束。传统医学认为,捏大拇指可以治疗肝脏的疾病,捏食指可以治疗肺脏的疾病,捏中指可以治疗心脏的疾病,捏无名指可以治疗脾脏的疾病,捏小指可以治疗肾脏的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