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拉图式爱情

 麒麟厨师 2017-05-29

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柏拉图式恋爱,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柏拉图式爱情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和同性恋爱风尚。 哲学界对爱情的定义是理性的,所以它包容了如:道德、责任、义务等等这些充满人类理性光芒的社会化的衍生物。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但实际上按照会饮篇的理论而言,柏拉图式的爱情主要是指一个成年男子和美少年之间的爱情,而这个也和当时希腊风气相关。希腊学者认为男人之间的爱情才是真正属天的爱情,而男女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为了社会的建构。而现今柏拉图式爱情已经扭曲成精神爱情,基本上是断章取义只是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恋(柏拉图式爱情在现代经常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通常出现在言情小说中),而这个是正因为现代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排斥。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柏拉图式恋爱
  • 别称:柏拉图式爱情
  • 提出者:马西里奥·斐齐诺
  • 同义词:苏格拉底式爱情
  • 指代关系: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的爱慕关系。
  • 本质:精神恋爱

历史背景

柏拉图式爱情正在加载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着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柏拉图在对话录《会饮篇》中提到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是爱的双方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而这种共同追求仅限于男人之间。“柏拉图之爱”的真正意义就是男子之间的同性爱,只有这种爱才是高尚而珍贵的。在雅典,同性爱被法律赋予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支持,甚至被认为是对无节制生育的一种控制方法而加以提倡,同性恋是当时的雅典的骄傲之一,公元前4世纪,著名演说家爱斯基尼斯曾在法庭上公开陈说:“迷恋上一位貌美如花、风姿翩翩而又举止得体的少年,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这是任何一位感情丰富而又明智的男性必然会产生的爱情,是不可违抗的。”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观点

理想式

理想式的爱情观(比喻极为浪漫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最终,也只能是两条在远处守候的圆弧,留下回忆中最为美好的片段当作永恒!

纯精神

纯精神的而非有肉体的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追求心灵的沟通。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美幻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强于兽性。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双方平等

双方平等的爱情观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双方平等的爱情观。爱情具有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占有关系,相爱的双方是自愿、绝不勉强的,即无怨无悔地爱你所喜爱的人。在观念世界里,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正等待寻找着你。“雨中站岗”、“每日一花”那是种浪费奢侈。要知道爱情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双方都是平等的。

完美

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而言, 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完美的爱情观。感情的事没有谁对谁错。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不在乎天长地久,只愿曾经拥有”。在你的意念里,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生动而又完美的他,他对你而言是毫无瑕疵、唯一永恒的。也许他不会出现在现实,但永远存活在你的心底。

自由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自由的爱情观。爱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茁壮的成长。爱,不是牺牲,不是占有。拥有爱情的时候,要让对方自由;失去爱情的时候,更要让对方自由。爱就像风筝一样,你要给它飞翔自由,也要懂得适时把它拉回来。没有自由的爱情,也会慢慢趋向自然死亡。爱需要自由,正如同爱也需要呼吸是一样的。距离和神秘感,才是维系爱情温度的好方法。

在浊世之中,心灵留出一方净土,让纯纯的柏拉图式爱情扎根,多一些简单,多一些幻想,便会多一些美好!如果你愿意,不妨泡上一杯咖啡,在阳光下继续写柏拉图式爱情的文字!

人总是在渴望爱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个人,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不同。原始人的爱情大概不需要写情书,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十九世纪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过抱电话机来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二十世纪后期,人们才知道上网也可以传情达意。

在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就是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的论述,他的论述被认为是一座丰碑,“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东方人也将他的名字当作“精神恋爱”的代名词。

观点解读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着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而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以及同性恋为什么更好。此段描述可参见柏拉图的《会饮篇》。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双方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