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我从兴义进入贵州,至4月19日从赤水离开贵州,在24天中的旅行路线如下图: 到安顺后我最想看到的是屯堡人。 600年前朱元璋平定南方后,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朱元璋下令就地屯田养兵——平时务农,战时为兵,有点类似曾经的。 明代是云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时代。朱元璋曾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在当地,军队的居住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 屯堡人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的少数民族,可以说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 历经沧桑,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既传承了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屯堡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落。 为了出行方便,我居住在安顺客运东站附近的一个家庭旅店,房东的母亲(比我小一岁)就是屯堡人,开始她自豪的说我们都是朱元璋的后代,我笑着更正道,你们是朱元璋将士的后代……,和她聊天知道安顺有很多屯堡,因为天龙屯堡比较有名,2017年3月29日,我决定安顺的第一站——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位于安顺市平坝县,距安顺市30公里,在安顺客运东站乘坐到平坝的公交车(6元)就可以抵达天龙村。 再走一小段路就进入天龙屯堡景区 走入屯堡古镇,就进入了石头的世界,巷道阡陌,如同迷宫。 天龙屯堡的石屋体现了居住与军事的完美结合,无战事时为居住用房,有战事时为防御设施。 靠街一侧设有小石窗,主要是用于战时的观察和防卫。 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江淮一带,因此这里也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最让人感到新奇的是天龙屯堡人的服饰,屯堡妇女忠实守护着屯堡文化,一身奇异的“凤阳汉装”一穿就是600多年。 凤阳汉装就是大襟长袍,常见的颜色为青色,蓝色,绿色,长袍的领口、袖口和斜襟处用彩线和另一种颜色的布条滚绣而成,袍长及小腿肚,裤子一般为蓝色长裤,腰系飘带。 在天龙屯堡也看到了其它颜色的服装, 屯堡妇女的发型是“三绺头”,三绺头是一种前额不留流海,向后束起,左右鬓角的两小绺头发在耳前倒挽上去,形成双鬓,在脑后挽起圆鬏,别上玉簪,罩以圆网,再从额顶至后脑勺包上帕子(白帕或青帕)。 屯堡妇女腰部会扎有一根青丝腰带,宽约两寸,长及六尺,用青丝紧密编织而成,松松地系在腰间,在后腰下垂到长袍下摆处,为了劳作,他们还在长袍外系上围裙。 不过,屯堡的年轻人终归还是抛弃了这些恪守了数百年的习俗,如今在屯堡,除了导游,很难见到如此装扮的年轻人。 中国旧时社会文化崇尚女子以“三寸金莲”为美,女子缠足曾被视为美与德的象征,而屯堡的妇女是不缠足的,历史上的屯堡妇女,脚穿鞋尖有倒勾的绣花鞋,对此鞋有两种说法,其一:朱元璋为了美化马皇后长趾大足,令人专门设计这种能掩盖大脚这一“缺点”的鞋子;其二:男人们出去打仗,屯堡的女人们留守家园,她们往鞋的翘翘处藏进锋利的刀片来防身。但我未见到有人穿它,只是当作旅游纪念品销售。 据说屯堡妇女的服饰已成为研究明代服饰的活资料。 来到天龙屯堡不要忘记观看地戏,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音nuó),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仪式。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天龙,地戏又叫跳神,具有演戏和驱邪的功效。傩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地戏,无论什么角色,一律带面具,地戏的伴奏常用铜锣、皮鼓等打击乐器。通常演出不是在舞台,而是在寨中的空坝或在山前坡地上,故人们称它为“地戏”,为方便高处的观众观看,当演出的时候,演员额头上戴“脸子”(即假面具),腰围彩裙,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唱着“弋阳高腔”,再现远古战争场面。 每天上午10点会有地戏表演,若遇到观众少,会等到旅行团队来时再表演。 播一段录下的“地戏”小片段,可感受一下 再见了,天龙屯堡——“独美天龙,梦回大明” 当我返回安顺后觉得时间尚早,决定下午去龙宫。 龙宫位于安顺市南郊,距安顺市27公里,在安顺客运东站有到龙宫的小巴,票价仅12元,不知为何没有走高速(安顺到龙宫是通高速的)。 龙宫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尽管过去曾来过龙宫,仍想再访龙宫。 这是门票信息 这是优惠信息(免票) 对于60岁以上的游客,国内大部分景区是半票,而在贵州几乎所有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是免票,估计是当前“银发经济”助推旅游市场,老年人一般偏向错开旅游高峰期,也就是所谓“错峰出行”,是淡季旅游的主力。一方面减小了在人多拥挤的情况下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填补了淡季旅游的消费空缺。 顺便说一下,2017年贵州省为了感恩回馈8个对口帮扶城市(杭州、宁波、上海、苏州、广州、深圳、青岛、大连),在年内,对于这8个城市游客,贵州景区门票予以优惠。
在路上曾碰到一个大连老乡,对此感慨道“真像是天上掉馅饼,出乎意料”,一些60岁以上的游客,很多都是出门前也都不知此优惠政策,直呼“意外”,国内旅游景区的门票确实没有道理地超高。门票支出通常占旅游消费的1/3。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第一个重要景点——“龙门飞瀑” 上方的水沿这塌陷的“龙门”倾泻而下,形成落差34米,秒流量竟达50立方米,飞流汹涌,声震山谷,气势磅礴,如万马奔腾,很壮观。如此壮观的洞内瀑布国内绝无仅有。“龙门飞瀑”是中国最大的洞中岩溶瀑布。 登上龙门飞瀑上方的“天池观瀑台”,看到了介绍 顺势向下看去,就可从此看到刚才站立的地方(下图中部),真真是角度不同,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色。 龙宫是目前世界上水旱溶洞最多、最为集中溶洞群,特别是水溶洞更是举世闻名。 现已探明,一条长达5千米的暗河穿过了二十余座山,暗河五进五出连接了五组溶洞,俗称“五进龙宫”。目前水溶洞只开放了“一进龙宫”和“二进龙宫”。 乘船首先“一进龙宫” 洞口的“龙宫”两个大字是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90高龄浏览龙宫时所题 传说中的龙宫不过如此。 在绚丽的灯光照射下,五彩缤纷,姹紫嫣红 溶洞中还可以看到瀑布 穿过洞口就会进入下个大厅,有时两个大厅的出入口很窄,只能容一只小船出入。“一进龙宫”全长840米,共有五个厅 “一进龙宫”是由宫门到蚌壳岩,到此,可上行到洞外继续游览或休息, 也可前行进入“二进龙宫”, “二进龙宫”是从蚌壳岩到花鱼塘;景色与“一进龙宫”大同小异,若洞内无什么景色,就用长长的灯带装饰,船行其中,恍如“时光隧道”,妙趣横生。 直到出了洞口 船前方的洞口就是“三进龙宫”了,可惜现在还没有开放,若自驾游的朋友可在前方的停泊处下船,去游览龙宫的其它景点,再从另一个大门走出景区,但那里不通公交,大部分游客都乘船原路返回 返回到蚌壳岩后我上岸看了看旱溶洞,最大的旱溶洞是“虎穴洞”,虎穴洞洞长400米,不像在水溶洞里不由自主,随船前行,而在旱溶洞里,彳亍前行,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瑰丽多姿的钟乳石 钟灵毓秀 参观完毕再次进入“一进龙宫”,从入口处返回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龙宫天然辐射率为全国最低,游客在饱览奇山异水的同时,还可以尽情享受低辐射对人体健康之益,请看 我们再看一下龙宫三个“之最”: 即地下暗河最长——全长5000米;“龙门飞瀑”——洞中瀑布最大;龙宫天然辐射全国最低 离开龙宫返回安顺的途中可以看到“龙字田”,“龙字田”是采用油菜花与蚕豆这两种农作物套种呈现的结果,“龙”字是拓自唐代书法家怀素的草书书法,占地面积约8万余平方米,是世界最大单体汉字。在群山的围绕下更显得无比壮阔,若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来此,会更加光彩夺目。 3月30日从安顺客运东站乘车到黄果树(票价22元走高速) 黄果树瀑布位于安顺西南45公里处,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在景区门口看到了一些“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参战的老兵,他们是在民政部门组织下给阵亡的战友扫墓途经此地。 他们胸前佩戴着功勋纪念章 当他们合影时,我以一个未参战老兵的身份参与进来(除我和最右侧的工作人员外均为可尊敬的参战老兵)。 黄果树瀑布高77.8米,宽101米。 但黄果树瀑布的形态会因季节不同而有变化,现在不是夏秋的雨季,因此它显得是妩媚秀丽 上次我来黄果树是2006年的8月份,正值雨季,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直下,撼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直到现在还能想起当时惊心动魄的感受。 游客可沿着栈道步入水帘洞 据说水帘洞也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的外景拍摄地之一。 瀑布后的水帘洞值得一游,134米长的洞内有6个洞窗,游人穿行于洞中,可在洞窗内观看洞外飞流直下的瀑布 瀑窗水挂珠帘 再说一下门票信息,黄果树实行套票制(包括黄果树、天星桥、陡坡塘) 套票:180 元(旺季),160 元(淡季) 优惠票价同龙宫,也就是60岁以上免票。 因为上次来黄果树就已去过天星桥,这次就不去了,陡坡塘也是瀑布,考虑到不是雨季,这次也就不去了。 剩下的时间决定去看看“红崖天书”。我在安排行程时就对“红崖天书”古迹产生了巨大兴趣。“红崖天书”距黄果树瀑布有约 7 公里的路程。 询问了当地人,他们告诉我,在黄果树乘公交车到桥头,再步行两三公里就可抵达“红崖天书”了。 下了公交车,步行途中首先看到一座大桥。 当地人告诉我这是坝陵河大桥,并说这是亚洲最高的桥。我百度“坝陵河大桥”的结果是,
走了一个小时路程 在红崖山的半山上,终于找到了一块巨大的浅红色绝壁,壁长 100 米,高达 30 多米,石壁上有 21 个深红色的形似古文的符号 似篆非篆,若隶非隶,非镌非刻,横不成列,竖不成行,大者如斗,小者如升…… 至今未被破解 自明代嘉靖年间起,许多文人雅士曾来此地吟诗作赋,对它进行研究。先后有拓本、摹本、缩刻本等问世,并被收入全国性的碑刻著录。关于崖壁上符号的释义,众说纷纭,但都百思不得其解,至今仍是一个谜。 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 一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时留下的遗迹,故有名曰“诸葛碑”; 二说是殷高宗伐鬼方时的纪功碑; 三说是蜀汉时爨(音cuàn)族首领济火协助诸葛亮南征有功,此碑就是用古爨族文字书写的济火“纪功碑”。 “红崖天书”扑朔迷离,期待着人们去探索,可惜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任由风吹日晒,可惜可叹! 当晚乘车到贵阳,待续。 《花甲阿姨2017年贵州自由行纪实》共计14篇,每日发表一篇,每篇详尽介绍贵州行程中的交通、门票、景观等图文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