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上海记忆之传呼电话:

 雨雨下个不停 2017-05-29

“侬好,这里是xx弄,请问你找谁?”

“好的,稍等,我这就去叫……。”

┈┈┈┈┈┈┈┈┈┈┈┈┈┈┈┈┈┈┈┈┈┈┈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场景,曾经如此熟悉的对白,如今,都已经走进了历史。

我们现在的通讯是极其方便的,不论是深更半夜还是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手指一按随时随地即可联系。随着通讯联络的发展,手机和住宅电话的普及,街上虽然还有公用电话点,但传呼电话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

可是在那通讯联络不发达的岁月里,为了一声问候,一个联络,一次约会,联系途径只有打公用传呼电话。


说起传呼电话还曾记得传呼电话间,那时上海的传呼电话基本上遍布大街小巷,七八十年代的传呼电话是谈恋爱的年轻人用得最多的,传呼电话是市民最重要的通信方式。刚有传呼电话的时候,打一只电话0.04元,(时间以三分钟为限,超过三分钟就算第二次收费)传呼一次0.03元。到了八十年代,打一只电话还是0.04元,传呼一次0.05元。


电话间一般都在弄堂口的过街楼下,电话间面积都不大,墙外上方订着公用电话的标志和传呼时间,斑驳的墙内挂着“公用电话服务公约”。窗台安装了一块平伸出窗外的阁板放着几部电话,屋内破旧的桌上有一只闹钟是用来记时的,一本残旧的电话簿用于查询市内电话号码。还有一本纸张很薄如发票之类的小簿子作传呼凭证,用它记录来电人的姓名和回电号码,记录被传呼人的地址和传呼内容。

公用电话间里,一般坐着两个“老阿姨”,难板也有老爷叔。他们通常都是住在这条弄堂里的,互相之间都熟得不得了,等于他可以晓得整条弄堂里面三代、四代的人。所以,选择电话传呼员,也是一件极为慎重的事情。居委会一般都选择善于和人打交道,又“拎得清”的人担任。



平日里,电话来了,老阿姨们不会马上就去喊,往往要等好几张单子,才会走一趟。出去传呼的老阿姨,一只手拿了几张电话单,一只手拿着铁皮喇叭(后来是电喇叭),一路上喊过去:“15号亭子间小张,22号客堂间老王,31号三层阁蒋老师”。


由于是老式房子,邻舍之间听到有电话,会接龙传呼,在灶披间一喊,亭子间转到前楼,再到晒台;邻舍关系不大好的,就全当没听见。所以,公用电话也是考核人际关系的试金石。

有传呼电话的时候,其中一人拿着有记录的小白纸,然后跑到那家楼下大声喊:“某某号电话!某某某电话!”传呼电话是“喊”出来的,全弄堂的人全听得见,也毫无隐私可言。传呼急时还会直呼绰号或小名,甚至会喊出“奶末头!捺朋友来电话勒,今朝夜里相老地方老辰光碰头!”有时还会热情地加一句“不要忘记特奥!”

当然,被传呼的人也不会生气,谁叫对方只传呼内容而不用回电。通过电话间阿姨这么一喊,更是广而告知“地球人全知道了。”所以,谈恋爱谈了几个,恋爱关系的进展,相爱的程度,婚嫁迎娶等电话间阿姨知道的比较清楚,除非你不使用公用电话。


和阿姨关系“搭得够”的,电话可以勿用挂,直接接听就可以了;但是,在付钱的时候,侬要“拎得清”,除了付传呼费,还要把电话费付了,否则,以后的电话肯定是要挂断的——电话挂断,就要重新排队,等到侬拨电话了,不是对方占线,就是对方已经离开了,这个时候,侬双脚跳也没用,只能怪自己“拎勿清”。



那时有些老房子弄堂里没有电话间,打个电话必须到马路隔壁弄堂口电话间去打电话,但在楼上隔着楼与楼之间的斜缝中能窥见电话间一角。谈朋友的小青年就会用“约会暗号”,这招还真灵,以后无论走到哪儿,打个电话留下“约会暗号”再也用不着化时间等回电,即省钱又省时。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上海几乎每一条弄堂口都出现了公用传呼电话亭,这些神经末梢连通着全上海的市井街坊,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神经脉络,当时给人留联系方式,必留一个公用电话号码。然而,因为上海的电信系统一直沿用解放前的技术设备,这些神经并不通畅,打个电话花半个小时是常见的事情。


传呼电话真正的黄金时代,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做生意的多起来了,到外地出差办事的多起来了,出国留洋的也多起来了,信息的交流,不再是依赖单位传达,传呼电话亭便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电话传呼员的队伍,也随之壮大了起来。

进入80年代,仅仅在白天营业的公用电话传呼站,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夜间应急电话应运而生。上海市政府把设立夜间应急电话,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工程。



1985年以后,上海电信大规模改建扩建,电话网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到了90年代初,开放安装私家电话,也未影响到传呼电话的业务,毕竟高达4500元的初装费,并非每家每户都能承受的。

与此同时,寻呼机的兴起,也促成了传呼电话亭的再度兴盛。BB机响了,一看到传呼电话亭有电话打,就过来打电话;有时候,对方也是要去叫的,所以,即便有了BB机,通一个电话也挺忙的——当然,当时腰里如果别个BB机,那是真的不得了啊!人家就会对侬刮目相看:“哟,老板来了!”。



不过,真正的老板是“大哥大”的出现,颠覆传统传呼亭的,也是移动电话和住宅电话的增加。



随着住宅电话的增加,上海的传呼电话亭减少了,如今劳苦功高的公用传呼电话亭,终于带着无数人的回忆功成身退,永远留存在百姓记忆的一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