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整个三月,来到细雨绵绵的清明四月,苔藓早已在青石路湿润的缝隙里长得绵密郁葱,在行人一深一浅的脚步下,留下细微的印迹。 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 摄」 图片来源于「刘宏伟 摄」 南宋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潮湿滑脚的青苔,多数人避之不及,心思细腻的文人,却捕捉到它们的幽野之趣。 中国人崇尚师法自然,于万物中求心。微小的青苔,既不及名花艳丽,也不及古木葳(wēi)蕤(ruí),但那种内敛幽雅的气质,却与中国人于浮世中求安宁的心有着独特的契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日,南北朝诗人谢朓正走在宫中的庭院。
晚风吹过,满阶的红芍药随风摇摆,阶上青苔却临风不动。他沉吟半晌,念诵一句: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 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 摄」 彼时诗人正处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心中充满迷茫和矛盾。然而眼前的青苔,虽然无根无系,却毫不动摇,使他为之触动。
就算是一介文人,如能固守本心,也会像依附在大地上的苍苔一样,姿态低微,内心却坚韧,不卑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代诗人王维喜欢归隐山林。他有一首极富盛名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绿意在石壁上蔓延,与参天的古木、清澈的水潭、以及光线的投射相互交错,显出变幻的肌理与色泽,将人引向安详宁静与超然尘外之思。 图片来源于「好色1970 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观看苔藓,最适合的方式是平视。见它细细的绒毛、旺盛的脉络,夹缝中求生存的植物,竟也能这样不慌不忙,自在生长。
空山幽幽,青苔幽幽,浮世喧嚣,皆可抛在身后。 唯有你蹲下身子,平视它们,才会发现自己不过也是这大自然的小小一员。沧海一粟,生活中种种烦恼,其实许多不值一提。 来源:物道,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