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扭变形的低碳钢拉伸特性的研究

 GXF360 2017-05-29
预扭变形的低碳钢拉伸特性的研究

预扭变形的低碳钢拉伸特性的研究

张锦荣, 罗彦琦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419)

摘 要:通过对低碳钢进行预扭变形拉伸试验,测得变形后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的数据,与静态拉伸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得出预扭变形后材料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等性能指标均得到提高的结论,该结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预扭变形;拉伸试验;屈服极限;强度极限

0 引言

研究金属材料强度的目的就是根据内应力来说明宏观性质的本性,通过试验检测,金属材料经过冷变形加工后,由于冷作硬化层和残余压应力区的存在,因此有效地提高了各种性能指标,从而满足工业领域对金属材料提出的技术要求。

1 试验材料与试验过程

低碳钢是指含碳量在0.3%以下的碳素钢,这类钢材广泛使用在各种工程领域中,在拉伸试验中表现出典型的力学性能[1],因此以低碳钢作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冷变形加工后的力学性能特点,其常规力学性能如表1所示。

表1 低碳钢材料力学性能参数

按照国家标准(GB/T228-2010)制造标准试件,圆截面的试件几何尺寸及实物图如图1、图2所示。试件中间等直杆部分为试验段,长度l称为标距,试件两端为装夹部分,标距l与直径d之比l:d=10:1[2]。试件直径d=10 mm、标距l=100 mm。

图1 试件几何尺寸图

拉伸试验设备采用美特斯工业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的200 kN液压万能试验机(CHT4205),该试验机满足标准GB/T 228-2010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因此在试件制造过程中,试件按照国家标准GB/T228-2010制造标准试件,保证试验数据按国家标准进行采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通过美特斯工业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的微机控制电子扭转试验机(CTT1202)对试样预扭至不同的变形状态,扭转速度60°/min,如图3所示。对静拉伸试样和预扭试样进行拉伸变形与破环试验,拉伸位移速度为5 mm/min。

图2 试件实物图

图3 杆件在扭转时的受力与变形图

图4 低碳钢静拉伸试验曲线图

静拉伸试验结果如表2、图4所示。预扭拉伸试验结果如表3、表4、图5、图6所示。

表2 低碳钢静拉伸试验报告一

图5 低碳钢预扭60°、120°、240°、360°的拉伸试验曲线图

表3 低碳钢预扭拉伸试验报告表二

表4 低碳钢预扭拉伸试验报告三

图6 预扭480°、600°、720°的拉伸试验曲线图

2 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1)最大抗拉力值随着预扭角度的增加而阶梯性增加。在预扭角度60°~240°范围内,最大抗拉力值介于42.28~42.69 kN之间。预扭角度达到360°,最大抗拉力值为45.25 kN。预扭角度达到480°,最大抗拉力值为45.38 kN。预扭角达到600°时,最大抗拉力值为48.64 kN,继续增加到720°,最大抗拉力值为49.09 kN。从以上数据可得预扭角度在60°~240°和600°~720°范围内,最大抗拉力基本保持不变。预扭角度在360°~600°范围内,最大抗拉力值呈现递增现象。

2)预扭变形后,上、下屈服力相同,屈服力消失,应力不变而变形显著增加的现象消失。上屈服力由28.01 kN增加到42.62 kN,屈服极限显著提高。

3)预扭变形拉伸,变形位移会随着预扭角的增加而减少。静拉伸变形位移基本不变,在数值32 mm左右波动。预扭角度从60°~720°,预扭变形拉伸位移递减,由31 mm递减到20 mm。

3 原因分析

试件在预扭过程中,当施加的转矩使试件材料中的应力超过屈服极限时,试件表层将产生塑性变形,继续增大转矩,塑性层将继续往深处延伸。当试件弹性变形时,横截面上的剪切应力τ1分布如图7(a)所示,当试件产生塑性变形时,应力分布如图7(b)所示。图中应力τ2为材料的剪切屈服极限,图中直径d1以外的区域为塑性层,直径d1以内的区域为弹性层。当转矩载荷取消时,试件直径d1以内的区域恢复其弹性变形,而直径d1以外的区域则阻碍其恢复变形。弹性恢复力矩使塑性变形层产生二次变形,应力分布状态亦随之改变,如图7(c)所示。τ3(试件预扭之后横截面上的剪切应力)的方向与τ1、τ2的相反。试件预扭转一定角度,当表层剪切应力超过屈服极限但低于强度极限时,试件表层产生塑性变形而形成一定的冷作硬化层和残余压应力区。由于预扭后产生的冷作硬化层和残余压应力区的出现,因此预扭有效地提高了最大抗拉力。

图7 试件扭转时横截面积上的应力分布图

4 试验结论

1)从图表研究结果得出预扭变形引起的塑性损伤不明显;2)低碳钢在预扭变形后,屈服阶段不明显;3)随着预扭角度的增大,屈服极限和拉伸强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拉伸强度呈阶段性提高;4)低碳钢在预扭变形后拉伸,变形位移会随着预扭角的增加而减少;5)预扭强化具有塑性损伤不明显、强化幅度大等优点,低碳钢适用该加工工艺。

以上结论以低碳钢为检测对象而得到,预扭角越大,强化效果越明显,试件的抗变形能力越高。因为预扭角度存在最大值,所以确定最合适的预扭角度,对发挥材料力学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工程意义。如何找出最合理的预扭角,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秉荣.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李学光.扭力轴加载有限元分析与寿命计算[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8.

[4]李凤云.机械工程材料形成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王晓光,李社国.材料力学实验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6]冯雪梅.调节扭杆悬架预扭角控制汽车纵向角振动[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1999,21(3):38-40.

[7]范钦珊.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包雪鹏.汽车悬架扭杆强化技术[J].汽车技术,1998(5):21-31.

[9]李宁.螺杆泵转子拉伸成型的技术探索[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 2010.

[10]郭成刚,伏春波.基于圆轴扭转理论的安全带限力杆设计[J].汽车零件,2012(7):60-62.

[11]程靳.简明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陈振,王庆武.材料力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1.

[13]王玉龙.预扭处理对扭力轴扭转疲劳性能的影响[D].沈阳:东北大学,2014.

[14]黄继雄,翁祖德,余先涛,等.汽车扭力杆预扭强化及预扭机床的研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6,44(8):49-51.

[15]周国峰,宋延沛,李晓延,等.扭力轴预扭临界角度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2):11-14.

(编辑 黄 荻)

中图分类号:TG 11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333(2017)07-0029-03

作者简介:张锦荣(1978—),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智能制造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6-11-07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粤财教[2013]62号);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13年青年教师发展资金资助项目(ZR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