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止痒法临证运用 皮肤科黄莺教授 
1、辨病因,从因论治: 诸六淫之邪气均可使人致痒,非独风也。中医文献对痒症记载大多分散于各病中论述,《内经》中论及此症与心相关,提出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精辟见解。并认为多为“热”邪所致。提出了“热微则痒,热盛则痛”理论。现代医家根据风走窜无定处的特点,多从“风邪”立论治痒。但不知风、湿、热、虫、燥等邪客于皮肤肌表,致皮肉间气血夫和,均可使人致痒。临证时辨皮损以明病因,从因论治,可获佳效。 (一)祛风止痒: 风痒则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搔抓无度,破处渗血,不易溃烂化腐,皮损随破随收。但有偏热偏寒之分。风热所致者,起病多急,病程多短,皮损色鲜红,瘙痒遇热加重,遇寒减轻,重者可伴有发热、微恶寒,微汗、舌红、苔黄、脉浮数等风热之表症。常见于急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丹毒初期、点滴型银屑病等。治以祛风清热止痒,方可用消风散、银翘散、桑菊饮等加减。风寒所致者,皮损色白,瘙痒明显,遇冷加重,遇热减轻等特点。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等。治以祛风散寒止痒,方用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二)清热止痒: 多见于一些禀赋不耐、皮肤腠理不密的过敏性皮肤病,邪多居于气分、营分之间,用解表发散之法,邪易走肌皮瘙痒便甚。用内凉之法,则恐引邪入里,或留邪不去,痒亦难除。皮损多见于裸露部位或可泛发全身,皮损多表现为红灼热,如接触性皮炎、猩红热型药疹等。治以清热止痒,方可用凉血消风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三)除湿止痒: 湿邪并不单纯致病,多于它邪相杂,湿热互结,浸淫肌肤,外受风邪,内外合而致痒,湿胜则皮损多现糜烂、渗液、水疱等,浸淫四窜,遍身淋漓,最易沿表皮腐烂,起烂起痒。治宜理湿或利湿止痒,方可用四妙散、多皮饮、萆解渗湿汤等加减。 (四)杀虫止痒: 有内虫、外虫之分,如手足癣、白秃疮、肥疮等真菌性皮肤病,或疥疮等动物性皮肤病;其痒尤其,状如虫行皮中,最易传染,皮损处可见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等。治宜杀虫止痒,外用苦参汤等。内虫也就是所称的肠道寄生虫,可由于变态反应所致的荨麻疹、多形红斑等过敏性皮肤病。病因肠道寄生虫已明确时,可服用杀虫止痒之剂,如乌梅丸、肥儿丸等。 (五)润燥止痒: 用于由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此痒多见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消退期白疕等慢性皮肤病,皮损多见血虚不能润养肌肤所致皮肤干燥、脱屑、肥厚、角化、毛发枯槁脱落等表现。治宜养血润燥止痒,方可用当归饮子、养血润肤饮、润肤丸等。 (六)消食止痒: 多用于伤食发痒,凡因食用鱼、虾、蟹等动风之品,胃难腐熟,而出现风团、丘疹、红斑、斑丘疹等皮损,伴灼热剧痒、心烦不安,治宜消食导滞止痒。常用处方保和丸、楂曲平胃散、消食化滞丸。常用药物有:神曲、山楂、炒麦芽、炒谷芽、苏叶、胡黄连、木香、内金、陈皮等。据《从新本草》说:“胡黄连解吃烟毒”。用于某些中烟毒所至的皮肤瘙痒有奇效。 (七)醒酒止痒: 酒是大热之品,且有毒,之或大量酒后,生湿化热,积于肠胃之间,发于肌表而至人瘙痒,皮损常见全身皮肤潮红或粟米样大小的斑丘疹,状如麻疹或猩红热。治当醒酒利尿,使其从肌肤或从小便而解,常用处方葛根醒酒汤、醒酒汤等。常用药物有:白蔻、砂仁、肉豆蔻、山楂、草果、泽泻、猪苓、白茅根等。
2、久病入络,多虚多瘀,顽痒须从虚、从瘀论治 临床上还可见一些顽痒之疾,瘙痒无度,患者痛苦难忍。用常规的虫类熄风之品,恐难使瘙痒平息。根据中医久病入络,多虚多瘀及“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的理论,提出补虚止痒及化瘀止痒治顽痒之治法,瘙痒多可平息。 (一)补虚止痒 应先辨虚者所在,或阴虚、或阳虚、或气虚、或血虚,偏于阴虚而痒者,治宜滋阴熄风止痒,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偏于阳虚而痒者,治宜扶阳止痒,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偏于气虚而痒者,治宜益气止痒,方用玉屏风散或四君子汤加减;偏于血虚而痒者,治宜养血止痒,方用四物汤或当归饮子加减。而在临床上患者多以阴虚较多见,根据舌红少苔、脉沉细等临床辨证要点,采用酸甘止痒之法,可显奇效,药物多用五味子、白芍、乌梅等酸味之品加甘草而增强养阴之效。 (二)化瘀止痒 多用于慢性顽固型瘙痒性皮肤病,如结节性痒疹、牛皮癣、硬皮病、血瘀型白疕等疾病,多因气滞血瘀、结节凝聚、经气不畅而发痒。皮损以结节、丘疹、斑丘疹、瘀点或瘀斑、斑片为主,色呈暗红或褐色、舌质暗红、苔厚、脉弦或涩。病情顽固,瘙痒难忍。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痒。常用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减。临证时为加强止痒之力可加用一些祛风通络之品,如蜈蚣、三棱、莪术等。

黄莺教授坐诊时间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星期一全天、星期三上午、星期五上午、星期天全天 成都全医堂 预约电话(可提前两周预约): 028-69953520(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金阳路51号) 每周星期二16:00——21:30 郫县中医院名医馆 预约电话 028-87922056 每周星期二上午8:30——1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