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端午节由来?

 陋室书屋2 2017-05-30

端午节的历史来源有四个:

1、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而亡,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一代忠臣伍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嫦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时间有限,借此机会,简要普及,端午节是祭祀屈原,怀念屈原,就好比清明节,祭祀祖先,怀念先辈,能快乐吗?当然不能。只能互相祝贺安康,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全国各地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尤其在南国水乡,每到端午节,总要举行龙舟竞渡的盛会。千百年来,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它起源于人民对伟大的爱国主 义诗人屈原的怀念。但此外,各地区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传说多达十几种。有一种说法认为赛龙船是为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的。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直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所以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筒。
所以这就是我国的端午节的由来。

本文转载自网络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四大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端午当天跳汨罗江自尽,于是后人便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在我国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名称虽有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差不大离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中国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后受奸臣诽谤,被昏庸的楚王放逐。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国国都。屈原非常悲痛,农历五月五日他怀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从四面八方划着船来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免得伤害屈原的遗体。这就是端午划龙舟和吃粽子的来历。到了宋代,朝廷正式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屈原投江前以指血写下“恩深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的诗句,表明他对君王,对祖国清而忠的高尚情怀。今天,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就是要吸取屈原留给炎黄子孙的爱国正能量!

传说古时每年五月初五前暴雨成灾,洪水淹没田野,大禹去治水,他发现民间有用棕子祭祀河神,于是他组织民众在5月5前后划龙舟打锣鼓,放炮竹,喝雄黄酒 杀猪杀羊,包棕子投入河里祭祀河神,保平安,后来慢慢成为一个习俗,成中国传统节日,后来屈原不满朝政投汨罗江,那天刚好五月初五,有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据我所知端午节起源于大禹时期!

谢谢邀请。端午节就是每年的五月初五。以前也有包粽子吃的习惯。只是在大诗人屈原不满政局,愤而投江。人们为了不让鱼儿毁了尸体。纷纷投粽子入江。为了赶走鱼儿。人们划起小船在江上划来划去。后来慢慢沿续下来。端午节成了一个俗成的节目。包粽子。挂艾草。佩香袋。一是防蚊渑,=是趄汗味。赛龙舟成了个传统节目。每年都有龙舟大赛一直沿续下来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就有,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

汨罗

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

闻一多

《端午考》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