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科学家鲁白:我很担忧下一代怎么办 |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

 愚然楼 2017-05-30

著名科学家鲁白:我很担忧下一代怎么办 |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

2017-05-18 鲁白 万卷论文



摘要:价值观的塑造跟能力的培养,往往不是在教室里面能够实现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有全球视野、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有这样的一个目的,AI可能是给我们一个服务、一个帮助,而不是形成一个对垒



鲁白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知识分子”主编


本文根据 5月13日 鲁白教授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主题发言整理



人工智能与教育


听说今天是我们华东师大全球的校友会,所以我这里也作为校友的一员代表华师大欢迎校友们回到母校,欢迎大家!很多校友可能听说过我跟北京大学的饶毅和普林斯顿大学的谢宇教授共同主办了“知识分子”杂志。今天我们知识分子的层,希望我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今天在门口有二维码,他们准备了一些礼物。如果大家扫这个二维码,等到会议结束的时候可以领取我们“知识分子”的礼物。“知识分子”是非常想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我个人是研究“脑”的。但是人家老是把机器的脑跟人工的脑搞到一起,很多会要我去。我说:我是人脑,跟机器脑一点关系没有。结果到最后无人机、语音识别什么都让我去,最后机器脑来到教育里面来了。其实人工智能不是我的专业,我也没有太多想说的。我是来学习的,今天借此机会,谈一下我的思考。

    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人工智能能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冲击?二、人工智能如何能够应用于教育?这不是说我知道什么,而是我想听今天下面的几位嘉宾的发言,其中也有我个人特别邀请的特别想要听的“怎么样用人工智能改变今天的教育”。三、人工智能到来的大时代,教育如何准备、如何应对这个大时代的到来?



 我有两个小孩都在美国上学,都上的是AltSchool。四月份的时候,考生、家长走访各个大学,去问他:“你对我的小孩有什么特殊的教学学习方案,让他能够在这里很好的成长?”当时我也去访问了很多的学校,学校的校长、教务长、各个系的院系主任都出来说“我这个学校怎么怎么好。”每次我去,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会问校长、问这个院系主任,说:“假如说有一个未来的东西,一个未来的学科来的时候,你们学校怎么来应对这个事情?”每一个学校的回答都不一样,所以你根据他的回答就可以知道他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普林斯顿大学说:“当一个新兴学科来的时候,我们一定到全世界找最好的教授,请他来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上课。”我就反问一句话:“要是这个学科没有教授怎么办?”因为一个新兴学科往往是年轻人做出来的,这些学科没有教授,普林斯顿怎么办?他回答不出来。不过我儿子,最后还是去了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给了我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回答,说:“我们就到这个学科里面最年轻的,最在前沿工作的社会上的人,我们把他请到学校里面来上课。”举例子来说:那个时候华尔街出现了一个新的策略,就是不惜工本的把人家市值不高的而价值不错的公司用强制的办法把它买过来。他们把的一个投资人请到学校给学生上课。那个人在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布置功课。说:你们去看市场上有哪些公司市值跟它实际上所有的价值有差别的,这个是你们的考试作业。结果很多学生就去做,做完以后他就把这个东西拿过来,然后自己就把这些公司一个一个购了过来。这就成了一个很大的丑闻。

还有一个学校是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也对这个问题思考比较多,现在有一个教授能够把甚至没有毕业的学生请过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他们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从0到1》的作者Peter。学校把他请过来,这种人其实不能作为教授的。因为教授是有一整套理论体系,有很长的教学方式、有思想的东西。但是当一个新的东西出现了之后,的确可以请外面的人进来。他们把他请过来,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讲义,并根据讲义最后出了一本书叫《从01》。我们清华大学也把他请过来给清华大学的学生上课,那一次上课我也去了,我还跟他吃了一次饭,我们就探讨:未来的学校对于一个新兴的学科,你是怎么来教给我们学生?当然,这是大学。中学怎么办?小学怎么办?你怎么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是我做一个开场。



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什么冲击呢?

我是从三个方面来看的:

1.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冲击。

    当你有任何重复性的需要,有大量数据积淀的事情,它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当重复性的教育被AI取代的时候,教师怎么办?当AI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的时候,老师还有什么用?所以我觉得“老师”这个职业,或者“教授”这种人是要思考:我们是不是会被取代?我们怎么来抵抗人工智能来把我们的工作取代?

2.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冲击。

现在时间碎片化、知识来源是非常多元化的,我干嘛要听老师的讲话?我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就发现学生在下面把你的话,对还是不对,他马上百度、谷歌,所以你不能乱说的。信息的来源是多元化,时间是碎片化,学生干嘛要坐在那边听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得到他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其它方式获得的知识?每个人的基因不一样,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他接受知识、接受信息的能力也不一样。希望今天下午听到一些企业对这方面做的努力。

3.对学校,教育体制的冲击。

很多职业将来将不存在了,学校还是要为就业做准备吗?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的,这些职业要不存在了,我们学校怎么来存在?关于这一切我们在清华大学有一次比较大的全校范围内的讨论,我们最后得出了一个共识,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什么意思?学校的价值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也不是单纯的一个“能力的培养”。它还包括了“价值观的塑造”。价值观的塑造跟能力的培养,往往不是在教室里面能够实现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有全球视野、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有这样的一个目的,AI可能是给我们一个服务、一个帮助,而不是形成一个对垒。所以我们的定位必须要盯准。



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于教育?我没有答案,我是想通过这次会议来学习。我做过一点点实践,这个东西可能会对今天的会议有些关系。我去年在清华大学开了一门课,叫:《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我是想通过这个课,我自己也来学一下。另外一个做法就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想实现一种所谓的叫“翻转课堂”。上课主要是了解最前沿的研究,以及学生跟讲课者的互动。第三个,是我们想通过类似斯坦福那样把企业请到校园的课堂里面来。AI领域跟其它领域不太一样,因为做的好的很多人科学家是在企业里面,我们请了很多企业界做AI的领军人物来给我们学生上课,这是新的尝试,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培养下一代以后能够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野,因为他能够直接跟企业界的最前沿的研究接上轨。我们在“知识分子”上面网络报名,除了30位学生之外,还对社会公开,让社会有兴趣的人也参加到大学课堂里面来,这是我们的一种尝试。

人工智能到底怎么样应用于教育?人工智能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大的发展,我们从这里说起。李开复等等都说了多次了,一个是因为深度学习,一个是因为有高质量的大数据的存在。另外一个,是因为我们高性能计算能力的存在。为什么教育里面还没有很好的应用?教育里面有没有高质量的大数据?这个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入口是从学校入口,大学、中学、小学,还是从技术入口?比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我个人比较看好的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另外我想一个可能,我们进入教育,可能也要有一种模式的创新。大家回想一下几年前嘀嘀打车是怎么进入我们生活的?它是通过一种大规模的给司机补贴、给乘客补贴,一下子就把一个本来是完全固有的大众出租车完全占领的市场,变成了现在大家好像没有嘀嘀就不能过日子。这是一种模式的创新,也许我们在教育里面也希望有这样的出现。但是教育有它的特殊性。整个教育是有这样的一个变化,就是年龄的变化。我们教育最终是要有一个东西是跟人工智能不一样的,我们人是具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怎么样通过教育把人的想象力发扬光大,然后来创造新的东西?



有人提示我,时间快到了,我问一下大家,大家是给我三分钟讲完,还是要我马上结束?想要听的举手。对不起,我只能超过三分钟了。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很担忧下一代这个怎么办?清华大学做了全校讨论,也请了麦肯锡,最后总结出来四个方案。

1.全球化。

    人才的流通、资本的流通,各方面的流通非常紧密、时间非常快。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有高表达能力、有社交能力、全球视野、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所以我们教育要注意这个方面。

2.人类社会深刻转型。

    我们现在一方面出现了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环境污染、资源约束、贫富差别等等。我们新的领域是层出不穷,人才需求也有改变。特别是像今天人工智能的出现,需要我们人才的需求、人才的成长方式都会有改变。

3.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崛起对于我们未来的领军人才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有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能力,有新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考虑到人工智能的这样一个崛起的时代,我们要怎么样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4.快速发展,科技革命。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的科技领军人才,而且需要有企业家的精神。这是在人工智能、脑科学里面的一个最重要的认识,就是人脑跟机器脑的差别。我们教育如何来应对这个呢?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来生活。因为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会留下数据,我们每一天都会留下我们的数据。包括:我今天在讲,已经有在互联网上还有直播。我们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衣食住行现在都受到了影响。


我们到华东师大来参加会议打车留下了记录,有的人坐地铁,坐地铁下来骑OFO都留下数据。接下来要来的是无人车、无人机,包括跟机器人的对话。你以后打电话、接电话的人可能不是人,是机器人。当然,这只是技术层面。我们从一个大学,从一个教授、学者的角度看,一个时代真正的崛起,一定有伴随新的文化,新的思想。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人机之间有没有伦理?今年在博鳌论坛,我们参加“腾讯”组织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讨论:“想像未来2045年报纸上头条会登什么样的新闻。”其中有一条,就是一个女孩她要跟一个机器人结婚,中关村法院判决,说:“不能结婚。”这就是人机伦理的问题,这就是社交性。与过去的社交不同,我们现在同时跟多少人社交?刚刚有一个记者,说:你把你的微信给我扫一下。要加我的微信。我说:我这样子下去,还怎么工作?我的微信就不能工作了,这么多。开一场会,有很多人来扫我微信。当然,我们还有自我意识。我们现在面临着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定有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文化及思想,这将会冲击着我们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