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理穷源丨 从“肝”浅述“气有余便是火”

 昵称29485091 2017-05-30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 “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一 论。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固摄、中介等作用。凡人气盛则以生,气衰则弱,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一旦升降失常,气机不畅,邪气阻滞,皆可化热化火,而形成火热证。《难经》云:“气者,人之根本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气有余便是火”可理解为:气是指人体之阳气,阳气亢盛或阳气怫郁,亢盛则煎熬真阴,耗伤阴津,造成人体阴液不足,阴阳失衡,而致虚火上炎,怫郁则阳气闭塞,气机阻滞,郁而化为实火;气为外感之邪气,常人外感六淫邪气,若人体正气不能制约外邪,风寒入里化热、暑湿伤津致燥、燥火耗气伤阴,皆可化热化火;气的运动升降失常可致脏腑功能失调。


《吴医汇讲》中提到:“气有余便是火,即七情之病, 亦莫不然,如喜太过则喜气有余而心火炽,怒太过则怒气有余而肝火炎。”《金匮钩玄》云:“当其和平之时,外护肌表,复行于里,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 而有常,源出中焦,总统于肺!”常人若伤于情志,则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造成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气滞、气乱、气闭等病理状态,皆可化火。


《临证指南医案 · 肝风》云:“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临床治疗中应秉承 “气有余便是火 ”理论思想, 以“调肝”“泻火”为治疗原则。


肝为刚脏,易动难静,性喜调达,恶抑郁恼怒。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依赖其调达疏泄之性保证 自身与他脏的正常活动。然而,任何情志的刺激都可能导致肝气的郁结和逆乱,则疏泄失常,气机不畅,久则气郁而化火。


《灵枢·本神》篇有“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之说,故可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舌生疮等临床表现;“怒则气上”,因此大怒之后,肝气上逆,肝阳上亢,则可出现头痛、烦躁表现,甚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等肝阳化风之象;肝气郁结日久,耗气伤阴,人体阴液不足,不能濡养四肢官窍,则可出现眼干、皮肤干燥瘙痒、爪甲不荣等症状;肝气郁结不行,则血瘀滞不行,临床常见的诸如两胁刺痛、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症状,均由肝血瘀阻导致。


肝体阴而用阳。 肝藏血,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故功能属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脾气能升,胃气能降。 由于气机郁滞,常可引起血行受阻,气滞血瘀,或为气血逆乱。《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故临床可见两胁胀痛、胸闷不畅,而妇女则有月经不调等表现。


肝气郁结,则脾失健运,湿浊不化,聚而为水,水湿停聚于人体,肝气郁久化热,湿与热结而形成湿热证,发为黄疸,临床常见证候为身黄、目黄、小便黄、乏力、食欲不振、 胁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腹胀等;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及化火,火性上扬,则可见目赤肿痛、头晕目眩或耳聋等症状,即《内经》所说:“肝木多郁 …… 目赤痛皆疡、耳无所闻。


肝属木,内寄相火,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房劳过度,致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不能制约肝之相火,相火妄动;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畅而淤积体内,郁久化热;情志抑郁化火,内积于肺、心,累及肝脏,或素体阳盛,性急躁易怒,或长期恼怒焦虑,肝阳偏旺,耗伤阴液;外感火热之邪,邪气炽盛,形成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或肝阴虚证 。


作者王超,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