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买粽子》 关于端午的记忆,一定有妈妈包的 粽子的甜糯和淡淡艾草的清香。 而名家笔下的端午,除了暖暖的温情 还有各种不常见的习俗, 让我们领略端午风味的另一面。 谈到作家中的“吃货”,不得不提汪曾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味儿”。他笔下的端午节对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等习俗有细腻的描写。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 沈从文:湘西小镇的赛龙舟 沈从文在代表作《边城》中,对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民自由下水捉鸭子。 端午日,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梁实秋:叫“粽子节”更亲切 作为“吃货”的梁实秋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描写了各种珍馐,即便是菠菜、茄子这种家常小菜,也写得有色有味。在他笔下,端午节被叫成更为亲切的“粽子节”。 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 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迟子建:童年对屈原传说生疑 在迟子建的《故乡的吃食》一文中,写到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有甜、咸两种口味。在写到自己听父亲讲解端午节有关屈原的传说时,她还曾心生疑惑:“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 父亲那时爱跟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讲他投水的那条汨罗江,讲人们包了粽子投到水里是为了喂鱼,鱼吃了粽子,就不会吃屈原了。我那时一根筋,心想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我们一顿不是至少也得吃两道菜吗!吃粽子跟吃点心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拿着它们到门外去吃。 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的,看上去分外明丽,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节日。 苏童:怀念祖母的“小脚粽 苏童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深情回忆了祖母去世前不停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张恨水:粽子有“高中”的好彩头 “粽”与“中”谐音,自古以来就有“高中”的好彩头。端午节正值毕业季,小小的粽子饱含着父母对子女殷切的期盼。张恨水在《现代青年》一文中,也描写了一段有关粽子的故事。
倪洪氏斟了两杯茶,让他爷儿俩坐着,把粽子和糯米糕移了过来。计春笑道:“这一早东西都预备好了,多谢干娘费心。天还没有亮,你先吃两个粽子罢。” 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个粽子,将棕箬剥了,用筷子夹了蘸好了糖,然后送到计春面前来,笑道:“恭喜你今天毕业,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总是要吃一个的。这是好口气,以后你还要高中呢。”计春接了粽子吃着,笑道:“干娘还是这种旧脑筋,以为读书的人,都是像从前三考一样,赶考中状元。我和爹爹早说好了,初中毕业以后,我就去学工……” 最后,祝大家 端午节,安康
|
|
来自: laoxuesheng > 《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