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地区气温已近40℃,随着端午小长假结束,又要回归工作岗位的你,是不是越发觉得自己有心无力呢?很多人在夏天都有这样的感觉,口渴食欲差,只想喝水不想吃饭,一觉睡不醒,浑身没劲总出汗,头总是晕乎乎的,严重的甚至伴有恶心,嗜睡,拉肚子,持续低烧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呢,花好多钱却什么都查不出来,这时候一些人甚至怀疑得了什么严重疾病,心情烦闷。 其实,笔者最近也有这种感觉。但请大家不要害怕,中医把这种所谓的疾病称为“疰夏”。疰与“注”同音,也有人解为蛀。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写道:“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注夏。”而袁景澜却认为应写作“疰夏”,家治斋云“疰与注,当作蛀。入夏不健,如树木之为虫蛀也”。 这个疾病是夏天所特有的,一般立秋之后身体状态都会逐渐自然好转。同时,该病还有地域性,在江南卑湿之地,尤其多发。故民间地方有习俗,如上海人在立夏之日要戒坐门槛,要吃茶叶蛋、麦蚕等,麦蚕并非麦子里的蚕,而是把当年的新麦磨粉加糖,然后搓到长约寸许,形似蚕,用来治疗疰夏。 那么,什么人容易得“疰夏”呢?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气阴不足,暑湿侵袭,脾胃运化失调。故多见于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和孩子,女性比男性更多。从西医角度来说,就是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异常,体内水液代谢失衡,电解质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简单的说,疰夏症状类似中暑,往往是中暑的先兆。 治疗这个疾病呢,中医根据发病特点,通过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有很多方药效果很好,如清暑益气汤、藿朴夏苓汤、青蒿达原饮、补中益气汤等。已故国医大师,上海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善用东垣清暑益气法,运脾化湿,升清降浊,补气调气,清热养阴兼顾,每获良效。 当然,一些症状较轻的朋友,并非一定要治疗。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等,来不断调整生活方式,也能帮助大家愉快度过炎炎夏日。最后笔者要提醒朋友们,夏日养生有两个重要方面:睡午觉和忌贪凉! (文中配图均为资料图,仅供参考) (作者张盛,山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执业中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