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新的角色扮演, 还是越南可能的角色扮演, 东兴都应该成为立足中国面朝东南亚的全球性城市。 11月20日,在广西东兴市举办的“2012年金滩延边开发开放论坛”上,几乎所有的发言嘉宾都将焦点集中在呼吁国家将在广西东兴与越南芒街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推动东兴地区的发展,远景期待更是为我国边境地区的开发开放提供模式上的借鉴。 这多少有点让我吃惊,甚至感慨。东兴乃至东兴所属的广西防城港市为什么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地在跨境经济合作区这一规划概念上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因为对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概念的提出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已经有十几年了,在这一概念之下进行的相关研究也很多了,但是,直到今天,考虑到跨境发展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比如,一旦建立跨境合作区,就牵涉到合作区内的管理体制、法治体系,也就是说,首先将涉及两国的国家主权让渡问题,其次才是具体的经贸政策的协调),一直未能有实质性突破,直到今天和未来一段时期,我的判断是,中国的周边外交,也将告别多年前曾经的蜜月期,而真正迎来剧烈的变革期。这从最近几年日益公开化的中日、中韩、中越、中菲等在海上边界线的纠纷频发,就可以窥见一斑。所以,真正的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诞生也并非那么乐观。 与此同时,对于防城港市和东兴而言,无论是国家针对北部湾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还是对专门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批复,可谓在国家战略上赋予了这一地区足够的先行先试空间。再加上西部开发的政策、边境地区的发展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等,这里可谓占尽了政策便利。 所以,本次的广西东兴之行,我的两个强烈感受是:首先,无论是从东兴所处地理区域和资源禀赋来看,还是从未来国家的战略导向来看,对未来10年这里可能发生的快速崛起我一点都不怀疑;其次,东兴的崛起不应该是基于中越东兴—芒街跨境合作区的建设与否,而是应该基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母城防城港在北部湾乃至全国的港城互动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国家在这一地区既有的战略部署,甚至包括如何通过东兴地区的宜居开发,打造一个可以辐射到越南北部的宜居、宜游、宜商、宜中转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智慧之城和浪漫之城。而这背后亦将蕴含着以开发带开发的逻辑,也只有在此逻辑之下,才使得中国第一个真正的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诞生变得更可期。 东兴在哪里? 对中国某一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观察和选择的前提是,该区域和城市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传承、国家战略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评估,而在多项评估中,区域优势是被作为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中一个根本性的发展优劣势因素提出来的。于东兴也是一样。所以,在寻路东兴发展未来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东兴在哪里? 在来到东兴之前,我在北京曾不止一次地听到这个城市在北京做的推介活动,而这些推介中,被广为传播的城市表述是,这里与越南隔北仑河相望,是中国与越南最为便捷的交通通道,有着中国最大规模的陆上边贸规模。这让我不由自主地将这一地区与中国另一个边境城市丹东相比较,在人们对丹东的第一印象中,很容易将这个城市表述为“丹东对岸是朝鲜”,朝鲜元素几乎成了理解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元素。东兴似乎也有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东兴对岸是越南”也开始成为东兴更广为人知的一种表述。 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丹东还是东兴,除了在旅游推广中可以强调这一独特的边城区位优势外,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未来而言,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去淡化这种被对岸国家所定位的表述(当然,越南和朝鲜是两个最具吸引力的边城旅游资源):就像丹东的城市未来不应该仅寄望于中朝贸易的发展一样,东兴的未来也不应该仅寄望于中越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后者,其应该有更多的战略空间可以期待。 除了与对岸越南隔河相望以外,东兴市更具发展想象空间的区域表述是: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北靠十万大山,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与越南水陆相连,既有陆地边境线,又有海岸边境线,是我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也就是说,这里既沿边又沿海,是连接我国西南腹地与边境沿海地区的重要节点和出边的咽喉重地。 基于这样的区域优势表述,基于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对东兴市而言,至少有这么几点是很具有期待空间的。 首先,在十八大以后,从目前的观察,城镇化或者说新型城镇化或将作为更高层级的国家发展战略被提出,并被实践。在这一战略推行过程中,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思路将得以更加体现,在中西部地区会政策性地布局一些城市,形成一些新的区域性的经济增长极,而这些城市增长极中有条件的边境城市将成为重要选择。那么,作为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南起点,大陆海岸线和陆地边界线的交会点,第一大陆地边境口岸,与越南的地缘关系,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在东兴成长起来一个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 其次,目前已经很明显的一个战略趋势是,中国对外合作的国家战略先后被有关地方来实践和推动,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在国务院批复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规划中,专门对东兴的发展做出了阐述,而后来更是专门批复了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现在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作用体现为对话平台、观点集散、共识达成等,政治性大于经济性,在这样的阶段,对于地方而言,还没有真正迎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平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价值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而随着中国新的包括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外交战略等迎来新的政经周期的背景下,我的判断是,广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或将迎来经济性和政治性并驾齐驱的“黄金时代”,也就是说,这个平台推动地区发展的经济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在国务院批复的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方案中,规划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这完全可以理解为要在防城港市范围内建设一个新的中等规模的城市。而防城港作为北部湾经济区一个重要的支点和目前最大的一个港口,其港口经济开发和港城建设有一定历史积淀,再加上东兴这一地区的良好环境,在这里是具有充分的港城互动发展的良好空间的,如果做得好,未来的东兴将会作为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写入全球的城市格局。 以开发带开放 在国务院对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批复的同时,另外两个试验区是云南的瑞丽和内蒙古的满洲里,但就本身的区位优势而言,在东兴可能是最有条件谈以开发带开放的地点。后两者则最可能实践以开放带开发的逻辑。 在国务院的方案批复中,对东兴的定位包括中国-东盟战略合作先行区、沿边地区经济增长极、国际通道重要枢纽、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 这些定位对东兴而言,一方面赋予其战略义务性,同时国家在这一地区的政策和资源配置空间就出来了,也就是说,国家是要在这一地区倾斜性地配置一些政策和资源。 但是,接下来我国的港口竞争力将迎来港城融合下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是战略腹地的竞争。而且,无论是在北部湾港群的竞争格局中,还是在我国华南港口竞争中,甚至包括与正在快速发展中的越南港口竞争中,防城港迎来的将是更多元和复杂的竞争。可以想见的是,越南在东亚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将迎来港口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给防城港留下的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如果能先行一步,将港城融合做得很好,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那防城港的战略腹地将可以超越西南地区,辐射到越南地区,这将是防城港市和东兴市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 一年前,我曾经到过云南的河口和老街,那里除了交通、基础设施、港口、产业基础等限制之外,城市空间格局将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但在东兴或许都可以找到足够的理由来实践国家的“睦邻安邻富邻”这一战略安排。而且,对于城市作为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主体丝毫不怀疑,那么这个城市主体,可以是我们常见的完全地处一个国家的城市,但也可能出现地跨两个国家的边境城市联合体,是不是可以实现,这很值得期待。从文化、地缘甚至血缘的角度,对中国在东南亚的边境地区形成这样的城市联合体(比如“东兴-芒街”市),并非没有可能。而这一理想中的中越城市联合体的诞生,更具现实的首要逻辑就是开发带开放,其次才是开放带开发。 当然,针对东兴的发展而言,有一个决策的思维方式可能需要重点提出来,那就是,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在越来越明显的新区新城发展模式之下(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郑东新区、兰州新区、两江新区等,这样一个发展逻辑已经很清楚),东兴的发展实践可以从实践中国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战略方向进行解读。 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面积是1226平方公里,如果规划中的图景可以实现,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国际性城市。对东兴的发展,既不应该是产业思维主导,更不应该是土地思维主导,而应该是在国家战略导引下的城市思维来主导,打造一个宜居、宜商、宜游、宜中转的城市,即所谓浪漫之都。 而且,从一开始就应该很清楚,这里打造的不是一个省域范围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应该是面向全球的一个城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无论是从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新的角色扮演,还是越南可能的角色扮演,这里都应该成为立足中国面朝东南亚的全球性城市。 相关专题:企业观察家2012年第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