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又发现长平之战大尸骨坑遗址
李俊杰
近日,长平之战研究会副会长、《长平之战史乘》作者李俊杰,深入高平永录乡韩王山赵军参指所(古参村,今三军村)进行考察,这次主要对传说中的赵军运粮隐道进行实地探索。
经过数日的徒步考察,李俊杰副会长在三军村至永录后沟、将军岭至义庄(今寺庄村)、坟茔门(今西阳村)沟壑山岭中,发现战国赵军运输粮草的古隐道,当地老农称之为“秘密隐道”。在沟壑中的隐道十分明显,深处达3、4米,宽约5米,部分古路段被当地老农平整为水漕状农田,古道走势显而易见。在通往坟茔门(西阳村)的古道上,仍旧保存了一段约200米的古代战车车辙,车辙十分明显,深处达20公分,车轮轴距约90公分,车轮痕迹苍茫古老。寻访当地多位老人讲,在民国时期段,从未有过车马通行的事例,当地老百姓普遍认为,是赵军参指所通往与长平古城的一条战略性运粮秘密隐道。
《长平之战史乘》作者李俊杰,为了印证古隐道两侧的古代战事,在四个古地名上下了一番苦功,探索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古参村(今三军村)北侧为“骨头坡”、休尸村(秋子村)西北为将军岭(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遗址),将军岭西为古义庄寨和坟茔门两个村庄。在将军岭南侧约600米处沟壑内一个看似象有巨大封土的土丘进行考察时发现,土丘东侧下面有虚土和大量露骨浮现。李俊杰作者根据多年积累的探古经验,用木棒轻微拔落了一些松土,发现黄土层下埋藏了许多战国尸骨。从凌乱的尸骨层高和呈现的红润骨质、翠绿土斑分析,与1978年冬季伯方村西“车亡谷”出土的尸骨坑、1985年将军岭“长平之战1号尸骨坑”出土的红润尸骨、翠绿土斑出现吻合,红润骨质、翠绿土斑、骨腐程度竞相一致。初步判断为战国赵军未婚男性骨骼群,翠绿土斑形成主要原因是多体骨胰腐蚀变化而成。为此,走访当地村民得知,在1982年间,村里新建房屋时,在此土丘南侧和东侧,大量出现马车坑和马骨,有成捆的箭镞箭杆和戈、刀、剑等兵器出土。村民怕冤鬼缠身,不敢再往西垦,在旁边修建了十几户民房,挖出的大量尸骨和兵器均填入河中。根据村民当年出土尸骨遗址情况分析,永录后沟村西尸骨坑遗址范围至少200平方米。说明此尸骨坑葬的车马、士卒与这条运粮隐道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将军将出土发现,国家文物研究部门确认的“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遗址”为同一时期,均为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四十万降卒的部分坑址之一。
古老的地名记载着鲜未人知的一些战事,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存至今的地名,2300多年以来,是我国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部重要历史教课书。